维瓦尔第女声声乐作品在现代音乐意识下的演绎空间

2016-04-03 20:3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演绎声乐作品巴洛克

白 永 欣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系,辽宁 沈阳 110818)



维瓦尔第女声声乐作品在现代音乐意识下的演绎空间

白 永 欣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系,辽宁 沈阳110818)

摘要:介绍了维瓦尔第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巴洛克作品在不同的年代里经过人们不断地创新、发掘,形成了各种现代意识下的成熟演绎,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奇巧、精湛,给人们留有广阔的演绎空间。

关键词:巴洛克;维瓦尔第;演绎;声乐作品;现代意识

一、红发神甫维瓦尔第

自古众多的天才人物,自孩提时代起就有惊人的天赋,他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怀有崇高和坚定的使命。1678年3月4日,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剃须匠,后成为圣马可的小提琴手。有评价认为这对父子是威尼斯最优秀的音乐家。维瓦尔第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25岁时做了修士,后因天生胸腔疾病,不能诵经,而不得不去一所孤儿院教授小提琴。维瓦尔第家族拥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长有一头红发,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维瓦尔第便有了“红发神甫”的绰号。成为神甫和音乐家,是他那对威尼斯艺术了如指掌的父亲为他安排好了的前程。1713年,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乡下铜管乐队》,之后去威尼斯任歌剧院经理,1719—1721年受聘在曼图阿的伯爵府供职[1]。

维瓦尔第是演奏小提琴的天才,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各类协奏曲超过470首,独奏协奏曲超过300首,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有220首之多。此外,他还出版了9套协奏曲集,包括84首作品,其中为小提琴而作的协奏曲有60首。同时,他还创作了49部歌剧及大量清唱剧、康塔塔等。

二、维瓦尔第在巴洛克

近些年来,重新步入人们视野的巴洛克音乐,以维瓦尔第、巴赫、拉莫、亨德尔的作品为最多。巴洛克时期音乐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少有统一规律可循的特质。而维瓦尔第的创作几乎囊括了他所在时代的所有形式,简直就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缩影。

长期以来,人们把维瓦尔第看作巴洛克中期的作曲家,其实他只比巴洛克繁盛时期的作曲家巴赫、亨德尔、拉莫年长了几岁而已。比他早出生18年的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也被视为巴洛克繁盛时期的作曲家。由此,维瓦尔第应该算是衔接巴洛克中期与晚期的作曲家,也就是说巴洛克的繁盛期是由他开始的。

1.让·塞巴斯蒂安·巴赫与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现代音乐家们认为维瓦尔第算不上成功,行家们说维瓦尔第不太懂对位法,认为他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作曲手法却平庸。塔尔蒂尼称赞维瓦尔第是器乐天才,却拒绝承认他是个剧作家。20世纪德国音乐学家们在研究巴赫时发现了21首协奏曲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其改编手稿在整个欧洲流传,这些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换成了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独奏协奏曲。研究者们为了夸大巴赫的才华而诋毁原作,实际上他们对维瓦尔第的作品一无所知。后来,他们研究了维瓦尔第的作品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多年以后,马克·平凯通过对维瓦尔第作品仔细研究后,在他的书中这样评价:“他是巴赫的启蒙者、音乐普及者,可以说他是一个创造者,不仅创作了《和谐的灵感》这种形式,还有其他新的器乐曲风格。他是古序曲的先驱,重要的戏剧作曲家。他的音乐对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2]。

2.维瓦尔第的器乐作品创作

维瓦尔第最令人惊异之处,在于其音乐形式上的多样化,且在当时无人可及。突出独奏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开发大提琴的独奏能力,建立快—慢—快三乐章结构的协奏曲。为多种乐器写过协奏曲、奏鸣曲,主要包括小提琴、大提琴、维奥尔琴、长笛、竖琴、沙吕莫管、双簧管、大管、小号、圆号、短号、琉特琴、曼陀林,等等。由此不难看出他在配器上对管弦乐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712年出版了最具影响的一套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Op.3,后又出版了小提琴协奏曲集——《异乎寻常》Op.4、《和声与创意的实践》Op.8、《里拉琴》Op.9。其中《和谐与灵感》个性鲜明,技巧华丽,音乐色彩丰富,风格独特,后被誉为“维瓦尔第之声”。《异乎寻常》的特点更为突出,其和声新奇、色彩多变、形式灵活、素材丰富、形式灵活、戏剧性强,经常采用怪诞的独奏片段用以显示小提琴技巧,或许这就是维瓦尔第采用“异乎寻常”作总标题的原因。从音乐上讲,《里拉琴》是维瓦尔第最好的一部作品,从中可看到维瓦尔第协奏曲风格全面古典化的发展趋势,为那个时代协奏曲题材的代表性范例。该作品结构平稳,乐思深沉,音乐表达方式多样,创造性丰富,是一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作品,对整个18世纪及巴洛克晚期的协奏曲和器乐曲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意义。

3.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创作

在维瓦尔第的作品中,人们的视线更多的会停留在他的器乐曲创作上,人们总是在他的器乐作品中挖掘其创作特质、独创手法等一切带有维瓦尔第标识的特征。其实维瓦尔第的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是共同成长的。

在作品Op3和Op4出版之后,维瓦尔第终于步入了歌剧界,1713年5月17日,他的歌剧《奥托内在维拉》在威尼斯城外的一家二流剧院上演了,结果不仅得到教会的首肯还被誉为“最美的歌剧之一”。1714年秋《装疯卖傻的奥兰多》终于在圣安杰洛剧院上演,也是维瓦尔第在该剧院上演的第一部歌剧。1722年维瓦尔第进军罗马,在卡普拉尼卡剧院领导创作了歌剧《大力士泰尔莫唐泰》,这是他一项重要的成就。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罗马狂欢节都上演了他的歌剧,教皇还授予他一枚奖章,以表彰他在古典音乐方面的突出贡献。从1725年至1728年,仅在圣安杰罗剧院就上演了他的七部歌剧——《爱情的骗局》《库内贡达》《信仰的背叛与复仇》《山谷中的多利拉》,以及《法尔纳斯》《奥兰多》《罗西莱纳与奥龙塔》。1730至1732年布拉格施波克伯爵家的剧院演出了他的五部歌剧——《法尔纳斯》《阿尔维尔达》《戈蒂女王》《永恒的胜利》《山谷中的多利拉》。之后,在曼托瓦上演了《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了《蒙泰祖玛》《奥林匹亚竞技会》《格里塞尔达》《阿里斯帝德》,在维罗纳上演了《塔梅尔拉诺》《阿代拉伊德》《卡托内在乌蒂卡》,在佛罗伦萨上演了《斯科齐亚的吉内夫拉公主》,他的最后一部歌剧《费拉佩斯》于1738年在威尼斯上演。维瓦尔第歌剧以高产的数量,作品的声誉,剧院经理人、指挥及歌剧音乐经纪人的身份,证明了自己在当时歌剧界的成功地位。

总的来说,维瓦尔第的歌剧是很受欢迎的,歌剧音乐的质量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题材涉及悲剧、历史剧、传奇剧等,由于他在作曲方面的才气,以及轻松活泼的作曲风格,使他成为当时滑稽歌剧的泰斗。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创的大量旋律与他传统的器乐曲一样迷人。他的旋律并不古怪,也没有使用任何新的形式,节奏活泼,和声大胆,构成了他自己的歌剧特色。

虽然维瓦尔第的歌剧作品十分优秀,但仍然与他的宗教作品无法相提并论。

遗憾的是,他的清唱剧《海上胜利》《摩西与法老》《三个巫师的崇拜》都已经失传了,唯有《胜利的犹滴》存世。他创作了合唱宗教歌曲18首,独唱与重唱14首,小夜曲和康塔塔5首,室内康塔塔4首。

人性的光辉与自然界的美好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最伟大的恩赐。身为一位伟大的神甫,维瓦尔第不会忽略普遍启示的伟大意义。现今,虽然已经没有人关注维瓦尔第在神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但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到对造物者创造之美的赞誉。他的宗教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感,抒情而理智。一些世俗作品会在古老的曲调中加入优美幻想曲,节奏富于变化的灵活使用,作品形式的随心所欲,使很多的旋律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但无论是哪一类作品,都没有影响维瓦尔第对旋律的把握。建立在调性上的主旋律是清晰的、自发的,绝对的引领了当时音乐思潮。

三、维瓦尔第的世俗声乐作品在现代音乐意识下的演绎空间

有人说维瓦尔第与施特劳斯有着近似的状况,他们都为社交场合写了大量的世俗作品,前者号称“协奏曲之王”,后者号称“圆舞曲之王”。人们认为社交场合音乐存在审美疲劳的问题,没有深沉的思想,经不起时间的淘洗。但世俗音乐的色彩让人感觉温暖、轻松、愉悦,充满释放感,迎合当时人们正在摆脱封建宗教束缚的境况。音乐中隐喻的蓬勃生机与现代社会人们的自由意志相结合。

1.从《四季》探窥维瓦尔第的“奇思妙想”

《四季》有如维瓦尔第的“音乐签名”,如果没有《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怎么会有广为人知的维瓦尔第呢!《四季》是平易近人,殷勤,温暖,华丽而又可亲的。无论欣赏者来自哪个阶层,几百年来,都对其赞誉有加,甚至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随着世俗音乐的逐渐兴旺,人们的需求激发着作曲者无限的创造力,维瓦尔第也是在迎合时代的境况下开始了他的奇思妙想。“奇思妙想”灵感的来源既不是为身后的荣耀,也不是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所处的经济原因。大凡能够被大众很快熟悉并接受的作品,都具备表面上通俗易懂的特点。维瓦尔第固定了“快—慢—快”三乐章结构,每一乐章的篇幅增加,份量自然也加重;尤其是慢乐章变得越发深沉,宁静,丰满,气息悠长。加之有写情状物的用意,作曲家处理独奏小提琴的手法更是华丽、奇巧。在“冬”的首乐章,独奏乐器“亮相”的姿态,即可了解这种魅力。《四季》的平易近人、华丽中不失可亲仍是被现代的人们乐于接受的重要因素,亦是维瓦尔第不被遗忘的重要证明。以“春”“夏”“秋”“冬”为标题,在每一首作品中,维瓦尔第都积极地呼应了标题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瞥见巴洛克时期“标题音乐”的形态[3]。

要赋予音乐文学内涵,将丰富、深刻,同时充满戏剧情节的内容装进固定的曲式中,其实是一个“不可调和矛盾”。作曲家完美地解决手法就是釜底抽薪,真正的写实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了丰富的描绘性手法,紧扣美景主题,寓情于景,描绘性与意向感兼而有之。作曲家用敏锐的笔触“点景”:我们听见鸟雀啼鸣(小提琴的三重奏),夏日的暴风雨,冬日凛冽的寒风(独奏乐器的颤音);效果神奇,既有“印象派”的感知,也不失“历历在目”身在其境的真切,像一双明亮的、充满感情的双眸在观察四季生活美景,得尽自然景色之神韵。作曲家恐怕没有从美学角度考虑对自己作品的创作,但他的作品充满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知,有感而发,体贴人心,将人的形象、活动、情感与自然对接、相融,效果传神,恰如其分。维瓦尔第的“奇思妙想”源自天然的旋律,是维瓦尔第真正的才华,也可谓是维瓦尔第的前卫。

2.“现代”的人们与“巴洛克”的《四季》

“巴洛克”是人类音乐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和谐、开放、绚烂、奢华,不拘泥于统一的规律,这些特质倒是与现代人类社会盛世繁华下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上的多样化发展相得益彰。回首20世纪,先有拉威尔向前辈致敬的《库泊兰之墓》,后有斯特拉文斯基召唤巴赫的“新古典主义”,这种与新世纪的亲近,激发了人们对古老年代音乐的兴趣。巴洛克音乐俨然成了“现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1950年以来,层出不穷的欧洲各国古乐团将他们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约定俗成的以浪漫方式的演绎为先导,发展出本真的演绎。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现代的表现方式与巴洛克精神的“接轨”。

维瓦尔第的音乐固然娱乐性很强,除了音乐会,不知道有多少的电话铃声、公共空间、娱乐场所、影视作品使用了《四季》的音乐。这并不是对维瓦尔第的轻视,而恰恰说明了时至今日,《四季》仍未退场。说到对《四季》在性格上的表现力把握,意大利的音乐家在表达个性上更为洒脱。乐队和独奏都不是通过力度上的激烈对比来表达对乐谱的理解而是用速度的变化来实现;以力度的柔韧、弹性、控制力表现春的飘逸、夏的炎热、秋的收获、冬的寒素,以及牧羊人的丰富内心活动。甚至出现带有肢体表演的《四季》,第一乐章,部分乐手在两架“人”字形木梯上演奏,每人的弓子上还加了一片树叶。到了“夏”的乐章,乐手们每人顶着一块白色的手帕,指挥摆动背部表现狂风把人刮得东倒西歪;秋的创意则是每个人顶着一个苹果,苹果陆续掉下,舞者一个个拣来吃,招来观众大笑,收获的喜悦在现代的诙谐中表达。到了“冬天”,指挥把大把的羽绒洒在独奏者的头上……足见现代人对巴洛克音乐的兼容、包容。

3.从《风雨飘摇》说开去

巴洛克时期,歌唱家任意炫技的习惯、歌手的特殊能力使得声乐技术飞速发展。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如他的器乐曲一样注重旋律,华彩新奇,音域宽广,竞技性强。在以《四季》为首的,带有成熟、创新意识的器乐曲演奏风格引领下,《风雨飘摇》横空出世,它现世于1998年塞西莉亚·芭托莉的意大利奥林匹克剧院的音乐会上,它选自维瓦尔第的歌剧《格里塞尔达》。令人惊异的不是因为他的速度、音域、华彩音阶的多方位变化,而是——“同音华彩”,其速度与颗粒性难度是令人少见的。维瓦尔第的“奇思妙想”再一次有了奇异的收获。迄今为止,它仍是“同音华彩”的闪光之笔。人们从《风雨飘摇》看到了巴洛克时期声乐炫技技巧的缩影及繁华的程度。在一段时间里,《风雨飘摇》似乎成了代表华彩技艺新的竞技水平。也有人开始对芭托莉进行批判,认为她对巴洛克音乐的演绎太过于现代。尤其慢板和宣叙调的声音色彩安排、语气中加入的气声以及夸张了的神秘惊悚表情,这些搭配在一起都会让人们觉得离巴洛克过于遥远,认为她是在传统意义对巴洛克音乐演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演绎更加接近维瓦尔第的写实观点,批判与赞扬之声此起彼伏。《风雨飘摇》也使用了快-慢-快的结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在歌唱技术方面有相当的难度,甚至到了与伴奏的弦乐器竞技的程度。华彩乐句急促,但音程关系并不复杂,也不绕口,彼此呼应,此起彼伏,一泻千里。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艺与“奇思妙想”的才能,相信是维瓦尔第不拘泥于循规蹈矩传统创作的最好依托。作品中的慢乐章舒缓、冗长,像是暴风雨的间歇。旋律中音程连接的跨度在八度以上是常见的,大跨度的连接却不容声音色彩有本质变化,这是对歌者基本功的重要考量。虽然如此,由于音乐冲突强烈、情绪急促、写实感强烈,现代音乐意识与巴洛克的绚烂、华美、宏伟、激昂相互碰撞。

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大多风格迥异技巧难度较大,他几乎不给歌手留太多的自创空间。《贪婪的命运》(歌剧《忠诚的少女》)、《为情所困》《在暴风雨中》(歌剧《提托·曼利奥》)等,抒情的慢板作品更数不胜数,歌剧《巴亚泽克》中的咏叹调《被鄙视的新娘》堪称典范。每拍60的速度,其超长乐句长达6小节,律动潜藏忧伤的情绪,装饰音与颤音似诉说着悲伤,恸泣的新娘历历在目。总之,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音乐冲突强烈、声音色彩绚烂华美、气势恢宏,情绪或缓或激、对比强烈,既有和谐中的标新立异,又有理性下的热情狂舞,留给注重自由、热情、浪漫、奔放、尽兴、写实意识强烈的现代人尽情演绎的无限空间。

维瓦尔第像一位音乐“大使”,说他的音乐是古老的,没错;说他的音乐是“现代”的,也没错。《风雨飘摇》与巴托莉无疑是现代意识下演绎维瓦尔第声乐作品的先驱。后来者们也一定会在秉承巴洛克精神的基础上,继续着维瓦尔第声乐作品的演绎,让古老再度流行!

参考文献:

[1]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4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227-1228.

[2] 罗朗·德·康代.维瓦尔第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可驹.明亮的眼眸更迭的美景[J].三联·爱乐,2011(4):30-62.

【责任编辑张跃双】

Performing of Vivaldi’s Female Vocal Works in Modern Sense of Music

Bai Yongxin

(Department of Vocal Music,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110818,China)

Abstract:Vivaldi’s lif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 are introduced.It is pointed out that,nearly a century,Baroque works are innovated and explored in different era,mature interpretations are formed in variety of modern consciousness,and Vivaldi’s vocal works are exquisite,which give people a broad space for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Baroque;Vivaldi;performing;vocal works;modern consciousness

收稿日期:2016-02-05

作者简介:白永欣(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3-0388-04

中图分类号:J 832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演绎声乐作品巴洛克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没规矩”的巴洛克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