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悦,邹 静
(1.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2.抚顺市博物馆 考古队,辽宁 抚顺 113008)
以生命为神明
——戴·赫·劳伦斯的生命哲学思想研究
程悦1,邹静2
(1.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041;2.抚顺市博物馆 考古队,辽宁 抚顺113008)
摘要:主要研究劳伦斯的三部非文学类著作,即《天启》《心理分析与无意识》与《无意识幻想曲》,认为这三部著作的总体思想是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并归纳出该生命哲学的四个基本要点:生命的核心地位、生命的有机性、生命的个体性、生命的开放性。
关键词:生命哲学;《天启》;《心理分析与无意识》;《无意识幻想曲》
戴·赫·劳伦斯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的种种惊世骇俗之处皆与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密切相关[1]。全面解读其生命哲学思想的意义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其文学作品,更能够使人们从中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启迪。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对他的三部非文学类著作(即《天启》《心理分析与无意识》《无意识幻想曲》)进行深入解读,系统分析其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生命的核心地位——“生命就是宇宙间伟大的神灵”[2] 200
在《天启》这部书里,劳伦斯对《圣经·新约》中的《启示录》进行了与正统教义完全相悖的解读。他指出《圣经·新约》中的《启示录》源于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异教文明,其使用的象征符号源于异教,其中隐藏的深层情感也与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大相径庭。在表达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劳伦斯还指出,异教文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生命的崇拜。与此相对,基督教文明的毒害作用在于其对生命的压制。也就是说,劳伦斯对异教文明的褒扬及对基督教文明的批判是以它们对生命的态度为出发点的。这是因为他把生命视为天地万物的核心。
他说,基督教不再像早先的异教那样以生命为信仰,而是以死亡为膜拜的对象——善良虔诚的行为须等到死后才能获得奖励[2]84。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随着文明的发展,不仅是基督教,整个世界的宗教都失去了基本的理智,不崇拜生命却崇拜死亡。譬如,印度的宗教认为只有通过肉体的死亡才会获得心灵的完满,即涅槃。尽管如此,劳伦斯认为,透过《启示录》的表面文字不难看出这本书的深层寓意是对新生的向往,这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共同新生,即走向更高形式的生命[2]187。
在这部书里,劳伦斯还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西方历史的本质就是,在基督教思想的作用下,人类生命由健全有机的状态逐渐退化成偏执的意志。最能体现基督教思想对生命扭曲作用的就是《启示录》的作者帕特摩斯的约翰。一方面,他并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他的身上残存着异教的精神,比如对力量的崇拜。他所迎合的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不能真正理解耶稣思想的底层基督徒大众。但另一方面,他也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异教徒,因为他不再膜拜生命,忘记了生机勃勃的宇宙天地,他仅仅是以异教的精神捍卫着基督教,在其虔诚的外表之下是其扭曲的权力意志:渴望复仇、渴望统治世界、渴望获得自我荣耀。他所呈现的不是温顺和平的羔羊,而是一只怒气冲冲的羔羊,实际上是一只穿着羊皮的狮子[2]99。帕特摩斯的约翰的隐秘情感与书中神秘的象征符号一样,都是早期异教文明在《启示录》中的残留。只不过那些神秘的象征符号让现代人窥见的是以生命为膜拜对象的辉煌的异教文明,而帕特摩斯的约翰让我们看到的是受到基督教压制之后变异的异教精神——权力意志。
在《心理分析与无意识》中,劳伦斯指出个体生命的灵魂并不是人用理性设计出的自我人格[3]15,更不是某种虽寄居于肉体生命之中却与肉体生命有着本质区别、甚至高贵于肉体生命的永恒存在。他认为,所谓灵魂就是生命中的无意识[3]15,与个体生命的关系并非彼此割裂而是浑然一体。为了说明这一点,他甚至独创出一套生理、心理学说,指出意识诞生于受精卵,下腹部的太阳神经丛是意识的核心,是灵魂的发源处,也是生命的核心。
在《无意识幻想曲》里,劳伦斯明确而系统地指出了生命在宇宙天地中的核心地位。他说,“生命是宇宙天地的唯一核心。”[3]182他如此设想:个体生命之外的宇宙天地,其实就是由死者的尸体与能量凝聚而成的。太阳与月亮吸收逝者的能量,活着的人从太阳那里吸收能量并受到月亮的影响。死者的肉体埋葬在大地,活着的人所踩踏的就是死者的坟墓。不仅人类如此,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是如此。这就是生与死的循环,宇宙天地在这个循环中逐渐形成,而居于核心位置的则是生命[3]182-192。
当然,《心理分析与无意识》及《无意识幻想曲》中所论述的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宇宙的生成观点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结论,但是劳伦斯对生命的态度却在人文思想领域具有相当的革命性及深远的意义。关于人类生命,在劳伦斯所生活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在宗教界,基督教认为灵魂与肉体是相互冲突的,并且灵魂优越于肉体;在科学界,达尔文进化论消解了生命的神圣性,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存在于人类生命深处的无意识充满了被压抑的乱伦欲望与性欲情结。宗教界与科学界的观点尽管存在着巨大冲突,但是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都对生命持贬低态度,认为生命是卑微、混乱、甚至肮脏的。而劳伦斯却认为,灵魂与肉体是浑然一体的,人类生命的深处是一个深邃博大、纯净美好的未知世界。这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更意味着在宗教衰落的时代劳伦斯对人性寄予了无限希望,认为人类获得救赎的希望就在于那可贵的“生命的原生质”[4]。
二、生命的有机性——“所谓真理就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股强烈而深沉的情感”[2]161
劳伦斯非常强调生命的活力。生命是否充满活力,劳伦斯主要是以生命的有机性为衡量标准。但凡失去了有机性陷入了机械性的生命状态,他都称之为死寂的状态。
从劳伦斯的表述来看,人类生命的有机性并不侧重于生理概念,而主要在于心灵状态的和谐与充盈。但是,他对于心灵的理解与基督徒、科学家乃至大多数文学家、思想家对于心灵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劳伦斯认为,所谓灵魂就是无意识,与生命浑然一体、无法割裂,而人类心灵作为无意识的高级形式同样源于生命自身的深处,绝非外在于生命或者异质于生命。他认为,健全心灵的构成是丰富而有机的,情感、想象、直觉、理性、意志、感觉、本能、信仰、道德等都是心灵的要素,过分强调其中某个要素而压制其他要素,都是对心灵有机性的破坏,从而就是对生命有机性的破坏。
《天启》这部著作貌似对《圣经·新约》中的《启示录》的颠覆性解读,其实更多的是对人类文明弊病的批判。同样,《心理分析与无意识》与《无意识幻想曲》貌似对人类无意识心理的分析,其实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借此指出了人类生命面临的危机:因过度强调理性而导致生命退化甚至变异。
在这三部作品里,他把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理念主义(idealism)[3]12、物质主义,以及科学主义,因为此三者都以纯粹的理性为主导。劳伦斯认为,自从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人类的思想信念全都悖离了生命的有机性,本末倒置地以理念(ideal)为主导。人最初发明了某个理念,然后无限崇拜这个理念,成为这个理念的奴隶,却逐渐忘记了这个理念在被发明之初所包含的完整的情感[2]93,而恰恰是理念所蕴涵的完整情感才是这个理念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种徒留理性空壳的理念主义普遍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包括宗教、道德、习俗、政治等诸多方面。同样,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以来,普遍盛行的物质主义更是压抑了人的心灵,使人成为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存在。而科学则用分析式的思维割裂地看待宇宙万物及生命现象,把一切都看作结构复杂的机器[3]93。由此,人类生命则彻底陷入机械的状态。有机的生命退化成为荒蛮的意志,然后意志与机械性相结合,与理性互为工具[3]47。
何为文明?劳伦斯认为文明并不仅仅体现在智力的发展或者生产力的发达,文明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类拥有感觉敏锐、感情深沉、想象力丰富的生命状态[2]90。如果人类的感知、情感变得麻木,失去了对同类及万物的同情心与敬畏心,却偏执于意志与理性,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彼此仇恨、自相残杀、对大自然无情掠夺。迷狂的宗教与科学,冷漠野蛮的政治,以及机械的、空余形式的道德习俗,都是生命退化的表现。
三、生命的个体性——“只有出现个体,才会出现生命”[3]13
劳伦斯认为,“生命与个体性不可分离”[3]13。而这种个体性是无法用理性剖析的。
新生的个体生命不是父母特征的简单复合与复制,而是一个全新的、深广的而且独立的未知世界。这种新的神秘特质是不可分析的,决非先前某种旧模式的重复。他进一步指出,无意识这个词应该指的是个体的最基本的独特本性。这种无意识不能被理性所剖析,只能被经历、被体验。也正因为无法被理性所剖析,所以才称为意识。其实称之为灵魂是更为恰当的。但是灵魂这个词已经被人类的理性主义信仰毁掉了,成了一种理念,所以劳伦斯只好使用“无意识”一词。简言之,劳伦斯的观点就是,生命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每个个体具有独特而全新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是神秘而深邃的,因其不可被理性所解析故而被称为“无意识”。
劳伦斯认为,任何个体的发展,所朝向的目标都是获得完满美好的个体性,也就是实现那个独特的自我。同时他又强调,个体性的完满实现依赖于生命状态的有机性(见前文)。同时,无意识这个词绝对不能被抽象化,它不是某种理念范式的体现,它是具体的。如果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整体性的无意识演变成为理性的或者智性的自我意识,这意味着个体生命的退化与扭曲。而真正有益于健康的精神活动是符合自我本质的精神活动。
个体生命具有方方面面的特点,其中包括遗传自父母的特点,但是那个属于他自己的、超越遗传因素的特点才是这个个体生命的本质。如果不能超越遗传因素从而没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特点,那么这个个体生命只能算作半出生的状态,它的生命并没有完全形成[3]71。
在生命的个体性观点基础上,劳伦斯着重论述了对教育的看法。他认为教育意味着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完满的发展,教育应该呵护孩子的独特本质[3]105,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设定在对智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真正带给孩子动力的是无意识。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孩子平稳和谐的身心状态及健康的个性[3]115。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的智慧,但是智慧并不是单纯智力性的,智慧是一种心灵状态。劳伦斯进而批判现代社会的教育现状:现代的大学教育只注重智力的训练及机械的道德观念的灌输;各种理念通过学校、媒体灌输给孩子,结果是孩子自发的生命意识被压制了,只被头脑中各种理念所支配。孩子原本充满活力的和谐的身心被非自然化了,成年之后在精致的文明外表下其本质变得比食人族还要野蛮[3]127。
劳伦斯对基督教的批判也是出于对个体性的强调。他认为基督教思想因其以抽象的理念为根基,抹煞了人的个体性。基督教所宣扬的爱,是一种机械性的理念,与人的无意识生命根基相脱离,把人变成了爱的机器。基督教长期训练人们崇拜上帝、爱他者,结果使人们感受不到自己的无意识力量[3]27。而这种无意识才是个体真正的主体性。失去了这个无意识构成的主体性,我们的自我(由理性设计出的“ego”)就成了无本之木,注定漂泊无依。失去身心平衡的人们,脑子里除了慈悲仁爱就是义正词严的愤怒,总是想着别人的邪恶,然后燃起所谓正义的怒火,把对方打倒在地[3]166。
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现状,劳伦斯给人们提供的建议是:不要过别人的生活,不要以别人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用不着纠正别人,也不要误导别人。安静下来,别去理会那疯狂、躁动的世界[3]180。而个体的新生则是社会文明获得新生的原动力。
四、生命的开放性——“恢复有机的联系”[2]149
尽管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劳伦斯却说:“我的个人主义是一个幻像。”[2]149因为每个个体生命都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恢复自己与家庭、民族、全人类乃至世界的生动而充满活力的联系,走出孤立隔绝的状态,回到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中去。他指出,个体生命必须与其他个体相连,不与他人建立联系,人就不会成长。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探索,努力与外界建立联系。个体心灵的发展有赖于个体与外界的交流。个体生命若要实现自己的个体性,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
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这种联系必须是有机的。那么,何为有机的联系?
1.这种联系必须是非理性的
为了论述这个观点,劳伦斯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生理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包括人体内四个意识端点,以及这四个意识端点在个体内部之中的分化与交流。根据劳伦斯的理论,个体间的交流更像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流动与感应。劳伦斯反复使用“flow”“circuit”这两个词来描述个体生命之间的交流。他描述说,家人之间的联系就像无线电塔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是看不见的,无法用理性捕捉,但是一直存在着。劳伦斯甚至进一步指出,个体与外界的联系是以个体的腹腔(即太阳神经丛)为基础,而腹腔则是生命的根基。
由此,劳伦斯论述了性行为的重要性。性行为的意义不只在于生殖,那只不过是性行为的功能性意义。性行为是巨大的心理体验,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强烈接触与交流。但这是指健康的性行为。如果是错误的性行为,比如嫖娼,就只会带来内心或者内在意识系统的坍塌。同时,劳伦斯反对弗洛伊德把人类一切行为都归因于性欲的观点。他认为,性本身不是目的,性的意义在于引领生命不断获得新生[3]220。
除了家人(包括父母与孩子及夫妻)之间的生命联系之外,人还需要更广阔的联系。人需要与更多的个体发生联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实现生命的伟大目的——成为他自己。同时,人也需要与宇宙天地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与感应。人对于宇宙天地的感知应该能够调动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生命与宇宙交融。
2.个体生命与外界联系的有机性充满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
在他的生理/心理理论中,人体内存在四个意识端点。横向来看,可以分为下面的两个腹腔意识端点与上面的两个胸腔意识端点。而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前面的两个“接受性(sympathetic)意识端点”与后面的两个“排斥性(voluntary)意识端点”。
从第一种划分方法来看,个体意识具有两种模式,即腹腔的直觉本能与胸腔的精神情感。至于大脑,则是意识的末端,是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腹腔的直觉本能是生命能量流动的基础,精神情感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第二种模式,而大脑则是服务于这两种能量流动模式的思维器官。也就是说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交流方式与大脑共同成为个体生命与外界进行有机联系的生理基础。
从第二种划分方法来看,个体生命与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包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过程。接受性意识端点保证生命的开放性,既能够接受外界传来的生命能量,也能够向外界发送自己的生命能量,让个体生命延伸到外界;而排斥性意识端点则维护生命的个体性,不让个体性生命消融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这样,生命的个体性与生命的开放性就成为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个体与外界的有机联系并不会消融生命的个体性;当两个个体进行交流时,它们既保持各自的个体性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而这正是劳伦斯所独创的 “双星平衡”理论的真正含义。此外,劳伦斯一再强调,个体只有保持与外界的交流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并且个体只有拥有独立的自我才能与外界发生真实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劳伦斯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本质就在于理性破坏了生命的有机性与个体性,进而断绝了个体与外界的有机联系。本应处于从属地位的理性反过来成为生命的统帅,人类的个体生命失去了完整和谐的自我,也失去了与外界的充满生机的联系,机械主义原则支配着一切。
劳伦斯认为,基督教中的“爱”并不是源自生命有机状态的一种和谐的情感,而是由头脑构想出的一个纯粹理念。在个体间推行这种爱的理念,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感性交流被压抑了。最为有害的是现代婚姻模式。夫妻其实仅仅是精神型的朋友,而性却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甚至被认为肮脏得令人惭愧惶恐。这一观点在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身上及《恋爱中的女人》中老克里奇先生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5]。
此外,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人际关系为机械的社会结构所掌控,为理性的道德原则所支配,更为物质的利益计算所腐蚀。科学把宇宙天地乃至生命本身解释成为死气沉沉的物质,人类处身于这个世界之中感觉到的是绝对的孤独与隔绝。
对于社会政治,劳伦斯的态度可谓失望至极。他认为由理性的机械原则支配的社会与集体根本不具有个体性思维与情感,与其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碎片组成的,权力意志是集体生活的唯一内容。他反对机械性的等级制度,也反对现代民主制度,因为现代民主制度也是机械性的社会制度。他认为建立在生命自然交流基础上的等级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结构,而现代民主制度只意味着个体间的相互倾轧。按照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事务只需要杰出的领袖来承担。普通民众只需过着质朴的生活、实现自己和谐的身心状态即可。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固然过于天真甚至荒谬,但是劳伦斯对于人的健全发展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间深刻矛盾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
五、结语
劳伦斯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或者生理学家,更不是考古学者或者天文学者。按照纯粹的实证主义科学精神来考察,他在《天启》《心理分析与无意识》《无意识幻想曲》这三部著作中所论述的一些理论或许仅仅是他的大胆想象,无法被纳入严谨的科学体系,但是他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却是可贵的:宗教、科学、道德、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其根本意义应该在于提升人类生命的状态,使人类生命朝着完满健康的状态不断发展,使个体间充满和谐生动的联系,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感到宇宙天地是自己生命的源泉而不是一个荒漠所在;倘若偏离了这个宗旨,无论有着怎样虔诚的宗教信仰,有着怎样响亮的道德口号,有着怎样繁荣的物质创造,有着怎样高度发达的智力水平,甚至无论有着怎样丰富的哲学思想或繁多的艺术杰作——所谓“文明”,其本质仍旧是野蛮的。
参考文献:
[1] 程悦,陈淑清.生命的真实与超越——劳伦斯在小说《虹》中表达的生命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8-162.
[2] LAWRENCED H.Apocalypse[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4:200.
[3] LAWRENCED H.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 and 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2005:15.
[4] 程悦.在文明与生命之间——小说《儿子与情人》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与反思[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17-120.
[5] 程悦.西方文明危机的隐喻——对戴·赫·劳伦斯四部代表作的综合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400-404.
【责任编辑王立坤】
Life Worshiped as God:An Analysis on D.H.Lawrence’s Life-Worship Philosophy
Cheng Yue1,Zou J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2.Archaeological Team,Museum of Fushun,Fushun 113008,China)
Abstract:D.H.Lawrence’s three non-literary works,Apocalypse,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are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asic thoughts of these works are all originated from Lawrence’s unique “life-worship philosophy”,which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oints:life’s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life’s organic characteristic,life’s individuation,and life’s openness.
Key words:life-worship philosophy;Apocalypse;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
收稿日期:2015-11-0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15BWW001);沈阳市社会科学项目(SYSK2015-16-04)。
作者简介:程悦(197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3-0321-05
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