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平
(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MTCSOL中国艺术课程研究
孙海平
(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中国艺术课是MTCSOL教学体系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的重要角色。它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介绍中国主要艺术形式如书法、中国画、陶瓷等的发展历程,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发挥中国艺术课在MTCSOL文化教学方面的应有功能,应从完善课程设置、探求有效教学模式,编写相关教材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教学;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文化课程对于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ther Languages的简称)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国家汉办公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 “文化与交际模块” 在“中国文化”方面明确提出如下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可见中国文化素养是MTCSOL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笔者认为,设置相关的中国艺术课,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中国艺术来了解、把握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本质,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要发挥中国艺术课在MTCSOL文化教学方面的应有功能,应从完善课程设置、探求有效教学模式、编写相关教材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应认真审视艺术课程在MTCSOL文化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MTCSOL教学体系中的艺术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艺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是艺术的思想基石,艺术是文化的特殊载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随着历代艺术家哲学思想、美学情趣的发展递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着文化的范畴,体现着与之相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传承,从而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艺术也是每个民族与国家独特的身份标志。在MTCSOL教学体系中设置相关艺术课程,推广中国艺术,传播中国文化,是增强文化教学的重要措施。
然而目前的中国艺术课程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针对MTCSOL学生所开设的中国艺术课多被定位于中国文化的辅助课程,属于MTCSOL教学背景下的文化课附属课程。比如不少高校开设的“中华才艺展示”课,学生可以接触并学习诸如剪纸、武术、书法、中国绘画等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应该说,这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足够的。单纯的才艺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中应有的作用,使之处于一种尴尬地位。中国艺术课程不应仅停留于对传统技艺的展示层面,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角色。中国艺术课或曰“中国艺术文化课”,应该成为独立于中华才艺技能课之外的中国文化核心课程、MTCSOL文化教学的主要课程。
这一定位与汉办的要求极为符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国家汉办,2008)“五级目标及内容”的“文化意识”中,关于“文化知识”的目标描述有“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科学、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条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在对“中国文化”设定的标准中,也将中国艺术明确标列出来,指出教师应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由此可见,学习中国艺术的相关知识,不但是对MTCSOL学生的必备要求,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独立完整的中国艺术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
作为一门旨在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课程,中国艺术文化课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必须具有独立完整、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学大纲。当前亟需解决的是,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三个问题上统一认识,明确思路。在教学目标上,应明确三点:
一是MTCSOL “中国艺术文化课”,有别于现有的MTCSOL “中华才艺展示”课。其教学目的不是为了教授学生学习一种或几种具体的传统技艺,而是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主要艺术形式如书法、中国画、陶瓷等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于中国艺术形成较为全面的、综合的了解;二是MTCSOL “中国艺术文化”课程,有别于针对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艺术史课。MTCSOL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文化课程,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MTCSOL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哲学、美学等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引领学生感受并理解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从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有较为具体的领悟和把握。三是MTCSOL文化教学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文化课,不应仅仅局限于讲授中国艺术的相关知识,而应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一个平台,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差异性;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客观地对待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包容地看待异国异族的文化,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采取客观正确的教学态度。
与以上教学目标相适应,中国艺术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应介于现有的“形而下”的中华才艺展示课与“形而上”的中国文化理论课之间,以弥补二者的缺陷与不足:既避免中华传统才艺展示课的“浅”,又避免纯粹中国文化理论课的“深”,力求架构起由学习“技艺”到学习思想文化理论的“桥梁”。具体说来,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对学生进行艺术感性认识的培养,通过广泛、概括地介绍书法、绘画、陶瓷、雕塑等艺术的独特风格,介绍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代表者及代表作品、以及不同艺术风格与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来揭示艺术作品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特征。另外,在相关环节适当插入介绍其他国家的艺术知识,进行“东西”对比学习,展示不同国家艺术的独特性与相似性,了解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艺术课程的教学安排可以结合已有的中华才艺展示课,与之同时进行或稍晚一个学期进行。教学课时至少20个周,每周至少2课时。学生们在学习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技艺、对中国文化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学习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了解中国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进而提炼出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本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
总之,制定中国艺术课的教学大纲,应遵循这门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关照MTCSOL的学科特点及其文化教学的现实,不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但应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架构起宽而不深、相对完整的艺术知识框架体系;同时,确保足够的教学课时,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等规定的相关要求,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
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MTCSOL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教育部、国家汉办公布的面向中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7)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面对留学生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2010)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MTCSOL学生中的中国学生本科教育背景复杂多样,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历史、文学等相关课程,不具备应有的中国文化常识,为MTCSOL文化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而留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理解,给他们的文化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都具有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有的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而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具有可能性。
面对如此复杂而特殊的教学对象,教育者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内外有别”。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学内容应偏重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佳作,讲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思想,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研究生来说,拓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教学的思路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内容应偏重对艺术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注解及其在现当代生活中的投射与影响,以便帮助学生拓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解说各种文化现象、传授传播中国文化的思路与手段。
此外,将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教学,是丰富艺术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应当得到教育者们的足够重视。首先,视觉、声音、动画等多元化信息的传递,可极大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艺术文化课程的吸引力。其次,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这种轻松直观的教学模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原本较为枯燥乏味的文化理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类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赏析、名家生平事迹介绍、历史背景讲评等环节紧密结合,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有效地弥补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不足。
另外,结合MTCSOL的专业特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参与讨论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也是实现艺术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中国艺术课程的某些内容比如“书法艺术的文化解读”,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准备、设计教学思路,启发学生由浅入深、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内涵”;课堂上师生角色对换,交由学生来主持教学、发起讨论,既引导学生完成文化课的教学实践,又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有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博物馆参观学习,比如学习关于中国陶瓷的章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精美的文物面前,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会使抽象的概念易于把握、便于理解。这些教学手段都可以丰富艺术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增强艺术文化课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MTCSOL教学体系中的中国艺术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师中艺术专业出身的老师数量极为有限,而大多数正在从事MTCSOL各种艺术教学的老师或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经验,依然按照对待中国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来教留学生,势必影响艺术课的教学效果;或缺乏对中国哲学美学等文化思想的全面系统的把握,较难全面清晰地从思想文化层次为学生解析中国独特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式存在的原因。因此,选拔一些富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而又有一定艺术基础(比如初步掌握书法、中国画等)的老师进行中国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不啻是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另外,在MTCSOL专业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艺术课程的分量,培养新一批具备较高艺术文化素养的对外汉语教师,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
同时,国内专门针对MTCSOL学生编写的艺术教材也极为匮乏,相关研发和编写工作尤为紧要。在加强加快推进这一方面工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充分考虑MTCSOL专业的特殊性,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艺术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展开中国艺术发展过程的阐释,从艺术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各种现象,尽力避免过多涉及较深的艺术理论分析,建构“完整而不偏窄、宽泛而不深涩”的中国艺术发展的知识框架。二是充分考虑MTCSOL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注意从跨文化的角度构建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异同性的比较,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是充分考虑艺术文化教材的通俗性和可学性,不可忽视教材的语言难度与教学对象汉语水平的适应度,真正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克服目前文化教材语言难度过大、专业术语过多的通病,力争做到既不背离艺术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能适应MTCSOL教学的现实需求。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在 “2010·中国书法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论坛上曾说过, “书法的国际教育就是应该把中国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和书法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诚如斯言,中国艺术的国际教育所承载的应该是中国文化理念、哲学思想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视域审视MTCSOL文化教学中的中国艺术教育,广大对外汉语教学者们需要走的路尚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1).
[3]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4]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5]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青岛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为QDY14020)。
作者简介:孙海平(1972-),女,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国古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3—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