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可欣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东乡族歌舞中“宴席曲”表演样态的考究
闫可欣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东乡族“宴席曲”是在重大喜庆日子盛行的,以歌唱为主,伴有舞蹈渲染气氛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东乡族“宴席曲”集歌舞艺术与说唱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保留了古代民间歌舞的古老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东乡族“宴席曲”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典型舞畴的考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保护东乡族的歌舞文化,使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不息。
东乡族;宴席曲;表演样态
东乡族“宴席曲”是东乡族人民在婚嫁喜事时,当宾客满堂用汉语助兴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是东乡族文化,生活的总体反应。临夏老百姓把结婚办喜事称之为“吃宴席”,把演唱“宴席曲”的地方称之为“宴席场”,演唱“宴席曲”的艺人称之为“唱把式”或“唱家”。婚礼宴席上演唱“宴席曲”,是婚礼上非常热闹隆重的娱乐活动,为婚嫁场面增添了许多喜庆的色彩。“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场合是婚宴。“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它的传承历史有500多年,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宴席曲”也叫“家曲儿”、“菜曲儿”,是相对于被称为“野曲”的“花儿”而言的。“宴席曲”与“花儿”截然不同,由于受到宗教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东乡族“宴席曲”是在家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称为“家曲”,平时不允许在家中演唱,只是在结婚当晚闹洞房时表演。“宴席曲”曲词、曲调很多,细腻、活泼、委婉、优美,既抒情又叙事。东乡族流行的主要有“阿丽玛”、“阿舅儿”、“寡妇大娘”、“依秀儿玛秀儿”等。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宴席曲”已不仅仅出现在婚礼上。
东乡族“宴席曲”演唱的主要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随唱、问答唱等,形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
(一)独唱:在演唱中间,为了让“唱把式”们有点休息的机会,在休息的时候有一名“唱把式”出场演唱。
(二)对唱:最普遍的演唱形式之一,出场的一对歌手,声嗓和唱法基本一致,唱出来的曲调就会好听。声嗓一般分为“苍音对”①“尖音对”②“囊音对”③,二人边舞边唱,动作简单朴实,潇洒豪放。
(三)合唱:“唱把式”们来到主人门前,大家合唱“恭喜曲”,这种演唱形式很少见。两个“唱把式”唱完一段后,相随的人们合唱第二句,歌手们先后到来,在院中连舞带唱,作为开场曲,祝贺主人。
(四)问答唱:这种形式只有在人们喝酒的时候出现,主人(或客人)手里端酒用问答的形式互相,敬酒祝辞,作为祝贺。
演唱“宴席曲”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以声情并茂取胜。演唱的人数多为双数,正规的为八个人,又称“八大光棍”。演唱时平分成两排,或蹲或跳,互相交换位置,头部摇摆,手臂挥舞,动作自然流畅。眼神配合极为巧妙,抒发了宴席的喜庆欢快。在欢庆丰收和其它喜庆时节,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娱乐。
(一)“宴席场”规矩歌
唱宴席曲有规矩,进门就唱进门曲,开始先唱恭喜曲,有的地方唱哈利。
宴席场里有规矩,唱曲也要按次序,先来后到轮者唱,可以优待远路的。
宴席场里有规矩,要唱就唱正经的,歪门斜道不准唱,黄色下流不唱的。
四唱宴席曲讲规矩,乡里乡亲要和气,谁要抬杠就走开,煽风点火要不得。
(二)东乡族“宴席曲”的演出程序
“宴席曲”开始时间一般为夜幕降临以后,到时男方家院子里燃起篝火,放上八仙桌摆满盖碗茶,馓子、油果子、瓜子、核桃等各种干果。随着夜色的落下,当地同村的男女老少陆续来到东家院子中间,来的越多,说明东家人缘越好,东家就越高兴,这些人们一方面一睹新娘子的美丽容貌,另一方面主要是来凑热闹,以求喜庆。当唱把式演唱着《宴席恭喜曲》走进主人家的庭院拉开场子以后,先致赞词,随后开始正式的演唱。演唱以《抬起吗头儿瞧》为首曲,凑热闹的人们和参加婚礼的客人都站在庭院的里进行呐喊迎接,到访的客人们都激动不已,场面特别热闹,掀起了宴席曲的第一段高潮。
《宴席进门曲》
恭喜恭喜大恭喜,没拿个茶叶(者)空讨喜;……恭喜 恭喜再恭喜,你喜,我喜,大家喜。
然后根据东家所点的曲目,唱把式们进行表演。如果在一家婚宴出现两组演唱家,那就更加的热闹,避免不了对阵打擂,你一歌来我一曲,把对方唱的哑口无言绝才肯罢休。“宴席曲”的演唱时间,要看唱家们的功夫高低,“宴席曲“到最后演唱《谢东家》作结束。
《宴席出门曲》
走了么 走了地实走了,
今晚上东家就费心了;
……
受大西北民间音乐和蒙古族古调的影响,东乡族“宴席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宴席曲”按照民间音乐的一般分类法,分六个类型。
(一)表礼,婚礼的祝赞词。
东乡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在大门口,唱把手和亲朋好友赶来祝贺,先唱起宴席曲进门曲:“恭喜恭喜大恭喜,没拿个茶叶(者)空讨喜。你打个调来我唱个曲,欢欢乐乐恭上个喜……”东家将乡亲们迎进院内,大家自动围成圆圈,唱起赞曲来:“我父母好比江河里的一股水,水深(呀)浪大(者),水里头养鱼(者)哩。我兄弟好比大海里的一只船,水帮船(呀)船帮水,哥哥的亲兄弟。我姐妹好比花园中的白牡丹,随开(者)随败(者),绿叶子扶持(者)哩。我亲戚好比……”他们以悠扬的歌声,轻盈的舞步来祝贺家庭的和睦,亲戚的团结。
(二)散曲,包括恭喜曲、婚礼赞歌、爱情曲、劝化人心曲、劳动曲、苦曲等格式各异,长短自由的曲令。
《恭喜曲》
恭喜恭喜来恭喜,亲朋好友咱大家喜;
亲戚是松柏着遮荫哩,跟深叶茂着常青哩;
朋友是河水着长流哩,水大浪高才行船哩;
兄弟是河里的一条船,船帮水来水帮船;
满盅盅美酒把亲敬,一杯杯美酒一片片心;
亲朋的精神亲朋长,天南海北的不得忘;
满盅盅美酒把朋友敬,一杯杯美酒一片片心;
朋友本事有缘的人,事成都靠咱朋友帮;
兄弟朋友和气家兴旺,两口子靠心疼和忍让;
家里不和亲朋急,三天两头来劝你;
家和才能万事兴,互相关心永远没难心。
(三)大传,也叫叙事曲。主要内容有三大类,表现战争题材的,如《大老爷》、《挑大兵》、《草天参军》、《高大人领兵》等;表现婚姻生活题材的,如《三娘教子》、《方四娘》;表现历史题材的如《季节歌》。内容多样,曲调各有特色。
《方四娘》是叙事曲中最常见的一首曲子,讲述了历史上发生的爱情悲剧故事。
《方四娘》
黄河南面是三乡,三乡里出了个方四娘,
……
九岁十岁上进绣房,天上的飞鸟都绣上;
十一十二上来媒婆,十三十四上到婆家,
进去门槛女婿娃尕,背过身子了眼泪擦;
……
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夜里没睡到二更天,
女婿娃抓住老婆婆打,小姑子过来拔头发;
一股子头发两股子撕,我大大④听见是心疼死,
你我的丫头活打死,我和你河州城里打官司;
两股子头发三股子撕,我阿妈听见是心疼死,
你我的丫头活打死,我你的大门上吊死;
三股子头发四股子撕,我哥哥听见是心疼死,
你我的妹妹活打死,我你的墙平三尺;
可怜的方四娘苦水里泡,啥时候才有个出头日。
宴席曲《五比》用比喻的表现手法,讲述真善美的伦理道德,以劝诫人心。
《五比》
阿达、阿妈好比个黄河的水,水深(着)浪大(着)水面上养鱼(着)。
兄弟们好比个江河里的一只船呀,船帮水 水帮船呀,兄弟的情谊深。
姊妹们好比个后花园中的白牡丹树呀,随开(着)随败(着)呀,绿叶子扶持(着)吆。
嫂子们好比个高干上的一盏灯呀,高照(着)低亮(着)呀,四下⑤里分明(着)。
朋友们好比个远路上的一张弓,弓软(着)箭端(着),翎毛儿扶持(着)。
亲戚们好比个高山上的松柏树,根深(着)叶旺着呀,四季里长青(着)。
(四)五更调,以漫漫长夜为载体,按五更顺序演唱,多以情歌为主,少有一些苦歌和叙事曲。
一更里月牙儿往上升,新郎哥来到了新房中,心儿里格噌噌呀,哎哟,心儿里格噌噌呀。
左手里拿过来花脸盆,右手里拿过来花手巾,新郎哥快洗脸呀,哎哟,新郎哥快洗脸呀。
……
四更里月牙儿往上升,公鸡娃拍翅叫三声,母鸡娃打愣怔呀,哎哟,母鸡娃打愣怔呀。
你把我爱来我把你疼!你疼我爱者心合心,我俩人有缘份呀,哎哟,’我俩人有缘份呀。
五更里月牙儿往西斜叫一声新郎哥快起来窗子上亮上来呀,哎哟,窗子上亮上来呀。
……
(五)小令,包括《尕老汉》、《飞凤凰》等一些酒曲和短小的杂曲。
酒曲多以手势表示数目的,以的动作表示唱词的,词曲并茂,情趣怏然。
《飞凤凰》
我的红凤凰飞呀,飞不过了叫你的黄凤凰飞。
……
我的白凤凰飞呀,飞不过了叫你的黑凤凰飞。
我的黑凤凰飞呀,飞不过了叫你的红凤凰飞。
这首酒曲须由五个人演唱,每个人代表一种颜色的凤凰,演唱时必须集中精神,听得清、记得真、唱的准,点到谁谁就得唱,如果发生差错就要罚酒。真是趣味横生,滑稽可笑。
(六)打莲花,又叫打调。
打调是以说唱为表演形式的一种艺术。语言多幽默而风趣,内容多夸张而大胆,常常引人捧腹大笑。“打调”是穿插在“宴席曲”里一种诙谐幽默的说唱形式。“宴席的场合里打个调,不打调来不热闹”,这一句形象的说明了《说唱曲》在整个“宴席曲”中的地位。唱把式用夸奖和幽默的语言,纯演唱的形式表演,赞美东家、调侃新娘子的美貌以及亲戚朋友们的热情等,令人们捧腹大笑。一组与一组之间这种明争暗斗的对比表演,把“宴席曲”推向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哪一组获得的掌声和呐喊声越多,表明这一组演唱的越好。下面是一首典型的说唱曲
《宴席的日子里恨客人》
今晚的东家死恨恨,草一把来柴一根。
宴席场合里恨客人,放一溜石头着当板凳。
……
新婆婆站在院中间,脚穿的新鞋没后跟;
萝卜⑥花的眼睛赛电筒,咬牙切齿的找老公;
……
新媳妇的嫂子城府深,满脸的麻坑坑是见证;
偷了个包子找男人,一人一半的不够分;
……
“宴席曲”无论是《叙事曲》中所唱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生活;回顾历史;劝诫长幼之间互相疼爱;兄妹之间团结;妯娌之间和睦;邻里之间往来等,还是《说唱曲》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人世间的冷漠、吝啬、懒惰之情。以特有的方式讲述东乡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历史,讲述民族礼节、规矩,让后人更多的了解本民族文化,促进着民族的发展。
舞蹈是人类形体动态美的造型艺术。“宴席曲”的确特别,头部有节奏、有规律,有幅度的摇动,诙谐而幽默、泰然自若。手足拳术式的动作,刚健而潇洒,朴实而大方。“宴席曲”是以真、善、美来表现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的艺术,它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形式和发展,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直接间接的融化在宴席曲舞中,使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许多人用简练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作配合,来表达人和事的现象,当然,这些生活特征在舞蹈里有了明显的夸张和提炼。当赞美一个人时,双手翘起拇指,微笑点头,老人们往往是抬起下颚,先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夹住胡须,从鬓角自上而下的将胡须快速的捋三下,然后将胡须梢噙在嘴里,眉开眼笑的点头称赞,将这一习惯动作,节奏化后,便是最有个性的舞蹈语汇,能与传统戏剧中的吹胡子瞪眼的程式技巧来比美。东乡族人们见面时,单手或双手在胸前双手交叉,点头问好,“宴席曲”中的邀请舞友是源于这种生活习俗的。歌手们在山野里唱“花儿”时,有用右手点耳托腮的姿态,是在即兴演唱时思索的生活习惯,在舞蹈中则夸张了,手掌举在耳后,造型潇洒。“宴席曲”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头、臂、手、足四个部位动作不同上。摇头有许多种,贯穿在整个舞蹈,伴随音乐上下点头。歌舞达到高潮,头部随着欢快的音乐,协调的向右上方大幅度摇动,彰显出强悍、奔放的民族风貌。双臂大回环,上下翻动的手掌,拳术式挥舞,显得落落大方,刚健、豪迈。双腿的屈膝起蹲,足尖的跑跳步转,腰背前倾后仰,有机的随动,脚下富有弹性,勾勒出挺拔、健美的粗狂造型。“宴席曲”的基本动作有“老爷抽刀”、“燕落平沙”、“凤凰点头”、“鹞子翻身”、“犀牛望月”等。还有半握拳、背手的舞蹈动作变化无穷,有些地方也用扇子作道具,大大增添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舞蹈作为人体表演性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审美是密不可分的。《宴席曲》中所出现的舞蹈动作以舒展潇洒、粗狂豪放、风趣幽默的风格特征,以朴实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东乡族人民的情趣与性格。它是在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和融合回、汉、藏、蒙、土等民族舞蹈动作的精华发展而来。东乡族“宴席曲”是临夏地区民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还需要我们深入的学习和开掘。
注释:
① 男中音。
② 男高音。
③ 鼻音。
④ “大大”,是临夏地区方言,意为大伯。
⑤ “四下”临夏地区的方言,意为到处。
⑥ 《萝卜》,临夏方言中读萝(luo)卜(pu)。
[1] 马志勇.甘肃东乡族史话[M].兰州:文化出版社,2009,11.
[2] 东乡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3] 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2.
[4] 董克义.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括[M].北京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