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君
东乡族,是居住在我国甘肃省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不过东乡族人称自己为撒尔塔人,而撒尔塔原意是商贾的意思,也就是做买卖的人。东乡族的“撒尔塔”是指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会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一个少数民族。
东乡族的服饰昂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乡族人在服饰方面,与汉族、回族差别不大。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体现在头饰上。
东乡族女子喜欢戴一种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她们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也不再戴盖头,而是戴一顶花色各样的小帽。帽沿会绣着红色或绿色的花边,并坠有彩色线编成的穗子和各色珠子。
东乡族男子同回族一样,平时戴一顶白色或者黑色的帽子,他们不喜欢留头发,但喜欢留胡子。在他们看来,胡子是年龄与阅历的象征,晚辈见到一定要以礼相待。
历史悠久的东乡族人
东乡族的起源,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不过有一个观点是得到共识的,那就是东乡族的祖先有蒙古族的血统。曾经成吉思汗与西夏国打仗时,将部分蒙古军留下来,驻守此地,后来,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民族—东乡族。于是,他们得到了蒙古族高超的生产劳作技巧,畜牧业同样很发达。不过,由于天气比较恶劣的缘故,在这片比较贫瘠的土地上,东乡族只能种土豆、小麦、青稞、玉米等不怎么需要水的植物,并且他们顿顿离不开土豆,这是他们最重要的食物。
热情好客的东乡族人
东乡族虽然不大富裕,但他们热情好客。来了客人,家里的长辈一定会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进屋后,会献上加冰糖、桂圆或红枣的三香茶。就餐时,他们喜欢以鸡待客。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剁成13块,按辈分吃相应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的尾巴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的传统节日
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我们熟知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让我们来认识一个专为妇女和儿童设立的节日—粮食节吧。
粮食节,是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3月11日举行,由各家女主人主持。这个节日里,成年的男人是不能一起过节的,在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就必须走开。然后,妇女与儿童欢聚一堂,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这种肉粥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熬上许久,最终煮成糊状即可,美味可口,也象征了当年五谷丰登的寓意,深受东乡族人的喜欢。
丰富多彩的歌曲文化
由于东乡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部分人使用汉字。因此,他们唱的歌也是汉语歌。他们的歌曲内容很丰富,有叙事歌、端斗拉、宴席曲等。
叙事歌,曾经是用来记录东乡族历史的说唱音乐,后来成为婚礼时主要的配乐。
端斗拉,也就是东乡号子,是一种山歌。不同于其他山歌的跌宕起伏,它很平穩,但声调高亢、悠长,可以即兴演唱,富有生活气息。因此,每当东乡族人遇到高兴的事,便会自编自唱,来一段端斗拉。
婀娜多姿的舞蹈
东乡族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劣,常常是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因此,东乡族人在行走时,往往头部也要左右摆动,体态锻炼得十分轻盈。他们深受中亚文化的影响,舞蹈中又带有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每每遇到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时,男女老少都会跳上一段舞蹈。
四弦子
四弦子,又叫四胡,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但在东乡族里十分流行。四胡是由蒙古族人带来的,经过改良,成为东乡族的四弦子。它的结构与二胡相同,但琴杆更长、更粗一些,有大、中、小3种。琴筒有圆形和八方形两种,并且它分里、外弦,能奏出独特的和音,因而琴声柔和、优美,是东乡族人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