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若芸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科学论证长笛演奏中的主要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法
史若芸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呼吸是长笛演奏中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而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长笛演奏中最为推崇的呼吸方式,随着长笛演奏的发展,胸腹式呼吸法也日趋成熟。通过科学论证长笛的胸腹式呼吸法,了解其存在的必然优势,并辨析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不严谨的看法,为长笛演奏者提供新的思路。
长笛;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横膈膜
呼吸是为了满足人体氧气需要,并立即将有害生成物排出体外的一种生理运动,整个呼吸过程就是身体(胸廓与肺部器官)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本文以医学、物理学、音乐发展史学为理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法对胸腹式呼吸法进行科学论证,指出判断某一事物,应在掌握事物内在属性的基础上,以时间和空间为先决条件,加以科学的理论分析,联系辩证的唯物观,综合多种因素以得出客观公正的论断。
长笛演奏家在吹奏时,由于音乐乐句本身的连贯完整性,在乐句未结束前尽量不可以呼吸,因而会打乱正常的呼吸频率,尤其是吹奏音符密集节奏偏快的乐曲时,会因为呼吸次数少、吸气时间短,肺部空气无法及时进行交换,导致进入人体内的氧气短暂性不足。所以音乐家须消耗很大的体力,承受吹奏时来自肺及心脏强烈的负荷。
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如何正确地处理呼吸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说在吹奏过程中,音乐家必须采用最合理的呼吸形式。身体做到放松,呼吸保持通畅,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保持活力,这不仅能使演奏者能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并且保持健康,同时最大化的帮助演奏者达到高标准的演奏。
胸腹式呼吸在这时候就显露出它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了,在19世纪后半期,声乐家们演唱及教学的实践中已逐渐开始使用胸腹式呼吸,20世纪初期,也已沿用到在管乐演奏中。
全称为“以腹式呼吸方式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是由胸式呼吸方式和腹式呼吸方式自然结合而成的呼吸形式,操纵气息的部位在胸部和腹部的连接处,即横膈膜(其目的是起到“保持”或“控制气息”的作用)。吸气时,胸部自然放松,气息进入肺部,肺泡张开,腰部周围明显扩张,两肺底部的横隔膜向下运动,最大限度的扩大胸腔容积,有种向外扩张的膨胀感,使肺活量达到最大值。呼气时,随着气息逐渐被排出体外,胸腔扩张抬起,小腹向内向上收缩,横膈膜向上运动,完成发声过程。
采用多种呼吸肌肉共同协作的胸腹式呼吸时,由于胸廓向四周延伸扩张,胸廓内空间变大远超出单独运用其中一种呼吸方式,这将有助于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下表由查塞达切列夫教授编成,揭示了在采用各种呼吸形式时的(尽可能按其“纯粹”形式)胸廓容积。(表1)
表1 男女三种呼吸形式吸气量对比单位:立方厘米
从该表可以看出,以采用胸腹式呼吸时肺吸入的空气量最大,这则是它的第一个优越性。
这种呼吸形式较其他呼吸形式(文中特指胸式、腹式呼吸)而言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在胸腹式联合呼吸过程中,大部分的呼吸肌肉都在共同参与、协调运行(具体表现在横膈膜及胸廓呼吸肌肉的同时机能动作上),因而分布在身体上每一块呼吸肌肉的压力就较小,这样才能避免由于部分呼吸肌肉(例如胸、颈部肌肉)过度紧张而引起的双肩上提、喉头发紧等症状,从而将肌肉紧张的不均衡性降到最低,将肺呼吸量增大到峰值,并促成平稳畅通的呼吸。毫无疑问,这种巨大的优势是其它呼吸形式所无可比拟的,因为采用胸或腹式呼吸时,从名称可知仅局限于特定的器官和呼吸肌肉,会产生被使用部分高度紧张而未被使用部分由于没有发挥作用导致无法最大限度的参与呼吸,组织器官工作负荷分布的不均,这样就形成了效果不足而使人疲乏的呼吸。
实际上,这种利用整个肺的呼吸量来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的呼吸方法,能充分发挥多共鸣腔体的联合共鸣作用,使声音具有穿透力。深吸气还能使自己的肺得到很好的换气,有利于演奏者自身的健康,凭借其卓越的气息控制力,可以自如地使音色、音量发生变化,在最大的时间内向乐器吹出平稳而坚实的声音,而也只有综合的胸腹式呼吸才能真正地将所有的这一切赋予我们。
传统理论认为:当体内呼吸肌肉组织协调共同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受的负荷相对均匀,其劳累感也就较轻。也就是说,“联合用力可省力”这一观点是人们普遍理解并接受的,因为它以人体生理学原理为基准,体现医学里整体器官用力原则。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人体用力做功会产生能量消耗。“联合用力”本质上是扩大人体用力区间,用力部位越多,能量消耗越多。而“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大的功效”才是我们的理想结果,也是胸腹式呼吸法的初衷。要达成这一愿望的先决条件就是力的准确性,换言之,在呼气时只有用力准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仅凭医学理论是很难找到准确的用力位置的,因为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力的准确性”更侧重力学,而医学理论下的“联合用力”只是帮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人体用力范围——用力部位越多,人体能量消耗渠道越多,而“力的准确性”可减少能的消耗渠道,达到“省力”的目的。如果在用力的方法论中,仅要求“联合用力”,却忽略“力的准确性”,最终只能是以消耗不必要的能量为代价,却得不到最理想的用力效果。将之应用到长笛演奏中再结合音高的变化规律,具体演奏方法如下:当我们吹奏高音时,呼吸的用力位置就要相对靠上一些;吹奏低音时,呼吸的用力位置就要相对靠下一些。这样才是所谓的改变用力位置,实现用力的准确性,达到省力的目的。
那么,在长笛演奏中一直采用这样的呼吸方法就完美了吗?并非如此。在胸腹式联合呼吸时,通过身体的多数肌肉与器官长时间运作,易产生疲劳等不适。并且在突然需要弱奏时,空气吸入量大于呼出量,会产生短暂的由缺氧导致的晕眩,而那些未呼出气体由于在体内无法按正常呼吸排出,长期积攒在体内,影响新氧气的进入,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单纯一贯运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也是不对的。由于腹式呼吸能做到音色饱满,灵活且富有弹性,最大的一特点是易于掌握,所以演奏时应做到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为辅。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特点,找到适合每一乐句的呼吸方式,使两种呼吸方法有机、高效、准确的结合到一起。
这种呼吸方式,多为管乐演奏者采用。演奏者一定要了解演奏过程中的呼吸机里,毕竟他们的每次演奏都与这种机能的熟练掌握是离不开的。要想熟练掌握呼吸的本领就要坚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去训练与调节自我。这样才能具备充分发展和训练有素的呼吸器官,借此保证在长笛演奏过程中获得呼气的最大延长。
根据我们对以胸腹式呼吸为主的三种呼吸形式的探析,并辩证的分析它们优劣,可知:胸腹式呼吸是其中最完善的呼吸形式,它满足演奏时对呼吸所提出来的严格要求。较深入的胸腹式呼吸对人体内许多最重要的生理机能的进行(血循环、食物消化等)能给予非常良好的影响,并促使整个身体的生机普遍提高。通过对长笛演奏者若想在演奏中发挥出色,必须在掌握呼吸技巧,日复一日地加以巩固练习,做到“多思、多省”以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体内各个生理机能而获得更为有效的呼吸运动,这样才有可能在吹奏中发挥出近乎完美的水平。
[1] [苏]吉科夫著.柴培湘译.管乐器吹奏呼吸法[M].人民出版社, 1991,4.
[2] 严琦.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机理及气息运用[J].乐器,2011,05:34-37.
[3] 张宁.重新论证胸腹式呼吸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