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梅 程 千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远程教育中新型产业工人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策略探究
夏冬梅 程 千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远程教育在针对新型产业工人开展大规模培养及推进终身教育方面正在酝酿多层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这取决于对其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的进一步明确。经调查研究发现,远程教育中新型产业工人学习目的集中于提升学历与技术技能,学习内部动机较为强烈,学习风格偏向于实践动手、诉求问题的实时解决、有合作学习的意愿等。据此提出建构产生式教学策略、混合式教学策略等多种策略,以推进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
远程教育;新型产业工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教学策略
随着工业现代化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更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新生代农民工及少部分新加入大城市的小城镇居民,进入现代企业工作,逐步构成了新型产业工人的主体。但该群体作为产业发展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依然存有较大鸿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占到全国总就业人数的36.4%,其中40岁以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比为55.2%,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25.2%。[1]另据全国总工会2014年数据,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其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仅有34.8%。[2]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也整体偏低。这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较大差距,尤其是很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高技能、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新型产业工人在职业期冀、薪酬待遇、工作强度等方面自我意识更强,尤其是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表现更为明显,这导致职业供需无法匹配,期望值与满意度的差距愈加拉大。新生代农民工跳槽日益频繁,“短工化”趋势逐年提高,很多人长期处于盲目的空间与岗位转换中,这不仅无助于其建构职业发展通道,也不利于其产生城市归属感,城乡融合受阻。同时,“用工荒”频现,也抑制企业或产业结构向高端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扭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统筹教育资源,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文化素养,全面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向职工化转型,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向学习型劳动者转型。
在此背景下,新型产业工人学习者群体开始出现,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代表的远程教育开始尝试针对这类特定人群提供大规模教育服务,提出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仍有赖于对该群体所处环境、实际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做更详细的研究分析。
我们随机选取参加国家开放大学“助力计划”学习的100位学习者作为特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测试与实地访谈等方式,从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层面对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予以多维了解。其中,调查问卷发放了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为92%。
(一)学习目标明确且集中于提升学历与技术技能
新型产业工人学习目标指向明确且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有69.57%的学习者表示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历。新型产业工人对学历表现出迫切而明确的需求,其主因是学历依然是横亘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门槛,囿于自身素质与资源困境,新型产业工人在学历门槛下始终无法从现有的中低端行业进入工资高、福利好、稳定性强的部门。提高学历从根本上是新型产业工人希望突破底层职业困境,以此获得工作满足感、获得更好职业发展空间的体现。除去学历,15.22%的学习者希望提升技术技能。新型产业工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普遍不愿意承受过重的体力劳动,厌倦单调重复的工作,更在意工作环境,提升技术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增强融入城市的自信。
表1 新型产业工人学习者学习目的统计表
(二)学习内在动机普遍较强,有自发学习的基础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3]。为进一步认知新型产业工人学习行为的动机,通过编制“学习动机量表”,从学习者的兴趣性、目标性、计划性、克难性、成就性、社会赞许性、生存需要性等7项指标对其学习动机进行了测量,并从学习动机强弱向度与内外部主导两个向度进行了统计。其中图一所示的是基于强弱向度的测量结果,92人中具有强动机与中等动机的人数分别为47人与45人,比例各占49%与51%,弱动机的人数为0。这表明大多数学习者都具有中高学习动机。对于高学习动机的个体,并不需要过多外界的激励和引导,个体即可自发进行学习活动;对于中等学习动机的个体,需要作出一定的引导来促进其学习行为。图二所示的是基于内外部向度的测量结果,92人中有80名学习者是内部学习动机占主导,占比87%,仅有13%的学习者是外部学习动机占主导。这表明大部分学习者学习动机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驱动,包括学习目标、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愿望等,这些都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一调查结果也为新型产业工人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与持续终身学习提供依据。
图一 新型产业工人学习动机分布图
图二 新型产业工人学习动机水平分布图
(三)学习风格有相对一致性,偏向于实践动手能力
“学习风格”(learning sytle),又称为“学习方式”,指学习者个体在其心理、生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和加工信息过程的持久性偏好。[4]为进一步了解新型产业工人的学习方式,调查采用了量表测试与访谈两种方式,着眼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生理、经验、心理等维度的认知与判定,以及对学习者学习习惯、方法、工具等内容的了解。
首先,基于生理维度,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类别层面测量学习者的感觉通道偏好特征,以此了解学习者在信息输入方式、学习媒体选择等物理因素上的偏好。测量结果如图三显示,92人中动觉型学习者为72人,占比78%,具有绝对优势。动觉型学习者更喜欢通过双手和身体运动进行学习,如通过实践、实验和亲自动手操作等来学习。其次,基于经验维度,主要从原理型、经验型、实践型、思考型等类别层面测量学习者与学习外部过程相关的学习方式偏好[5]。结果显示,新型产业工人学习者更倾向于实践型。该类学习者擅长完成具体任务,乐于投入新的体验。[6]其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基于经验、基于实践、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再次,基于心理维度,主要依托MBTI职业性格测试量表(量表版本:1998-N)并结合访谈来实施测量,结果显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特征表现趋同,即以外向型人格为主导的人格特质,注重务实、不喜欢抽象解释与理论,喜欢学习可立即运用事理等。例如,92份问卷中有61人表示愿意参加学习小组,愿与组内的同学进行深入探讨,借以获得学习持久性的精神力量;有68人希望学习过程有更多交互,能在线实时解决问题,希望学习中能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监督;有65人表示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有一定的计划性与主动性,但有少数人表示坚持不够;有51人希望学习中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图三 新型产业工人学习风格分布图
总体而言,新型产业工人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学习内在动机较强,在学习中更乐于实践动手操作,会基于自身经验与外界环境产生互动,喜欢实时解决问题,更愿意小组合作式学习,更注重良好的学习体验等。
(一)强化学习动力,建构产生式教学策略
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源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认同,即强调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7]结合新型产业工人的实际,远程教育教学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1.建构基于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
目前新型产业工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技术升级以及产业融合创新所带来的失业风险;二是安全意识、维权意识等缺失所带来的生命财产风险;三是自身意识提升所带来的工作期许与现实落差可能导致的心理风险;四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带来的职业固化、阶层固化,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底层困境风险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新型产业工人的学习需求,包括提升学历、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与文化素养,维护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职业的适应性,扩大职业的流动空间;感知工作的乐趣与成就,获得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强化归属感的建立。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具象化、个人化诉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要建构与学习者需求相匹配的内容,重点突出面向产业或行业前沿、导向精准、实用有效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技能;辅以必要的通识教育,提升学习者的智性认知能力;融入一定的科技信息,提升学习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以最终促进新型产业工人更好适应现代企业变化,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2.实施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是基于问题重建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打散并重组原有知识体系,建构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单元化、模块化课程内容。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包括三方面,一是鼓励一线产业工人学习者从自身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鼓励产业工人通过观察、辨析等方式从他人的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三是由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一线工人结合工作原理或工作经验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设问。教师借助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采集、存储记录并分析,提取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构建授课内容,形成有难易梯度的若干微课程教学单元,便于学习者实现碎片化、模块化学习。
3.突出以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现代远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对于新型产业工人,面对快速改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技能,更是迫切需要其提高自学能力,促进自我导向学习的发生。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具体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教师要帮助新型产业工人完成恰当的自我诊断,尤其要明确操作水平与愿望的差距,建立起相对明确的自我认知。教师与学习者彼此尊重,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并乐于分享彼此的经验;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恰当的资源,正向激励学习者参与更多实践学习,帮助学习者将新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经验中;教师要让学习者参与制订可以接受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便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并挖掘学习者的主动性,不断强化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的持久与高效。
(二)挖掘多种资源,建构混合式教学策略
远程教育中,学导结合是最典型的混合式教学,但这种混合还不足以满足新型产业工人的学习需求。针对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还应包括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技术精英、自主与协作、接受与发现等多层面的混合,并强调学习平台的多终端化、学习主体的协作化、学习过程的双向交互化、教学模式的理实一体化、指导团队的双师双能化等等。主要列举如下几个方面:
1.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相结合,改进学导模式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很多新型产业工人很早出来打工谋生,早期的家庭教育是相对缺失的,其自我认知、自主学习、情感沟通等能力都较为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导学过程中,既是老师,更是服务者。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适应生产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还要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为其职业转换、创业等提供指导与帮助。既要建好课程资源、做好教学活动,还要兼顾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交流、协作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指导学生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其次是学习者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拥有更多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新型产业工人中,有很多人有着长足且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中的优秀者可与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或实践操作的面授指导。优秀的学习者还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开通个人空间,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操作方式或解决方案予以分享,以此丰富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
2.个人学习与群体协作学习相结合,推进学习持久性
个人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是远程教育最典型的两种学习模式。个人学习可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因此需要结合协作性学习,以减缓学习的乏味枯燥。具体落实在教学层面,可通过任务导引的方式实现,即将基于协同的工作任务或项目移植到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开展讨论交流、协作完成。同时针对学科跨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还可鼓励学习者建立学习共同体,利用社群互动,完成一些跨行业协作的工作任务。这样既可提升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新型产业工人在学习交流中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
3.情境虚拟学习与实践操练相结合,鼓励探究式学习
情境虚拟更多被应用于教学领域,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目前多半的情境虚拟是微环境模拟,是工作场景的部分再现,新型产业工人实际面对的工作情境更为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借助经验来解决。且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原有简单的流水线操作正在被机器人或其他人工智能取代。新型产业工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更多的创新尝试并积累更多的经验。因此,要鼓励学习者将情境虚拟学习与实践操练这两种空间维度的学习有机结合。具体结合的方式:首先是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将企业实践中的数字化、信息化、融合化、技能化的内容全面植入虚拟情境中,提升虚拟学习的真实性、实用性;其次是学习的方法。在两种空间维度的学习中植入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比照学习、联想学习,找到合理的、创新的解决方式,提升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再次是学习的态度。要按照匠人精神来要求学习的过程与质量。匠人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因此要求虚拟与真实环境下每一个学习环节的真实可靠,且都能做到完成任务的精细认真、一丝不苟。
对于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与教育,由于规模较大,多个教学层面与领域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以最终促进该群体在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
[1]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 4/t201160428_1349713.html.2016-04-28.
[2]柴葳,董鲁,皖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长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6-03-25(01).
[3]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68
[4]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3(3)24-28.
[5][6]陈丽,张伟远,郝丹.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05(2):48-52.
[7]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016-10-26
夏冬梅,女(汉族),就职于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