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研究
——以国内外相亲节目为例
张倩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Beebeetal.对拒绝策略的分类,本文以中美两档大型相亲类节目中的拒绝言语为语料,对比研究汉英拒绝策略使用的异同。分析发现,英汉在拒绝策略上都偏向于使用间接策略,且原因策略比重较大,努力维护被拒绝者的面子。汉语本族语受试者使用间接策略的频率和频次均高于英语本族语,在拒绝时注重策略的使用。对比研究汉英拒绝策略异同对于化解面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同时实现语用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拒绝策略;汉英差异;相亲类节目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言语行为之一的拒绝言语行为也开始受到关注。国外学者如:Nelson& Carson(2002)、Beebeetal.(1999),国内学者如: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都对该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礼貌研究是语用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身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同时,礼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性,这些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绊脚石,因此,外语学习者需了解这些差异,在默认语境下使用符合当前交际的言语以表示礼貌。
冉永平认为“拒绝是说话人针对对方的请求、建议或邀请做出的‘不合作性’选择。在社会交际中,如何在维护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表达拒绝以及解读他人的拒绝之意,是交际行为中参与者应该具备的语用能力”[1]。但是,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大部分的语料搜集来自于特定人群,或节选于某些文学作品。这两种方法搜集的语料脱离了真实的话语情景,因此结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指导,从汉英大型相亲类节目中获取真实情景下的语料,对比研究汉英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使用的异同及原因对于化解面子威胁、维系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充分实现语用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王少斌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由一系列语义成分也称语用策略构成的表达拒绝的言语行为,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归类分析是策略分析的方法之一”[2]。Beebeetal.认为“语义成分分析法可以对搜集的语料进行归类分析,将不同的拒绝言语行为拆分成不同的语义成分,包括拒绝的主干部分及缓解气氛的辅助成分,用以探索汉英拒绝策略中的语用差异”[3]。然而,学界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并不统一,选取合适的拒绝策略分类标准是对比研究汉英拒绝策略异同的基础。在拒绝策略分类标准的指导下,分析总结汉英拒绝策略的异同及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根据Beebeetal.的语义成分分类,拒绝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间接拒绝更为委婉,更有效地保护被拒绝者面子。直接拒绝不使用任何补救措施,说话人在词汇及语法上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否定句否定自身意愿或能力,如“我不能……我不想……”等。该策略直接有效,不过多考虑其他因素,却直接伤害交际双方的面子。间接拒绝则借助其他言语行为间接地、委婉地表达拒绝之意,具体包括原因、建议、理解对方感情、道歉、安慰、回避、感谢、推迟、答应将来可以、假意接受、提假设条件、讲原则、讲哲理等,还包括类比策略、增添冗余信息、模糊策略、讽刺策略和求美策略等。钱冠连认为“语用原则和策略,与其说为了交际成功,倒不如说就是接受了社会人文网络(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对人的干涉”[4]。间接拒绝策略更有利于交际成功,拒绝者使用间接策略时考虑诸多因素,如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即语言的使用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相亲类节目中,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嘉宾大多职业不同、阅历不同,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Take me out》是美国一档大型英文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是中国引进《Take me out》后改编的大型中文相亲类节目,两档节目在编排及环节的设置方面相似度极高,具备可比性。随机抽取两档节目中的20期节目,搜集节目中嘉宾拒绝言语作为分析语料(各30条)。1)语料搜集过程中只搜集男女嘉宾拒绝言语行为,剔除其他言语行为;2)语料选取时仅考虑男女情感上的拒绝与接受,不考虑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对拒绝策略的影响;3)语料的提供者都是英汉本族语嘉宾,剔除其他国家文化背景下嘉宾的拒绝言语行为。
研究采用语料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确定:(1)汉英两组受试者使用拒绝策略的差异;(2)汉英两组受试者间接策略使用的类型异同。研究对汉英两档相亲类节目中30位嘉宾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非诚勿扰》和《Take me out》中拒绝策略总结
收集并分析数据,本研究发现:(1)英汉直接拒绝策略使用的均值分别是0.2和0.1,间接拒绝策略使用的均值分别是0.8和0.9,英汉都倾向于使用间接策略;(2)汉语组间接策略的使用是直接策略均值的9倍,占汉语总策略数的90%,英语组间接策略的使用是直接策略的6.5倍,占总策略数的87%,汉语本族语更偏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策略。例1和例2是汉英节目中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实例:
例1 A.说实话,他一上来就25岁的时候,我就想给他pass掉的。(直接)
B.我今年28岁,想找一个成熟稳重的,所以我对姐弟恋可能本身就是比较排斥,所以不好意思。(间接)
例2 A.He’s so cute,I want to bug him,but I can’t date him.He’s a little too soft for me.I need somebody a little tougher than I am.(直接)
B.You’re so cute and adorable,but maybe I would have liked you,like,in high school.I need,like,someone taller-sorry.(间接)
统计发现:(1)英汉受试者都偏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策略,且最常用的间接策略是:原因、回避、道歉、感谢、讽刺等,原因策略使用频率最高;(2)汉语组偏向于原因、感谢、道歉等间接策略,英语组偏向于回避、讽刺、类比、提假设条件等间接策略。汉语本族语中主观执意策略使用较多的原因在于嘉宾“最后决定”环节,《非诚勿扰》中,最终多位女嘉宾留灯,男嘉宾此时需要做出选择,有发言权,而《Take me out》中嘉宾直接灭灯则表示最终决定。
(一)英汉受试者在拒绝时偏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策略
郭银玲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都愿意遵循礼貌原则,保护说话双方的面子,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但是要面子是交际双方的需要,面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性的”[5]。英汉策略中,很多策略是相同的,有些表达如出一辙,说明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同、语言和肤色不同,但是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对情感的体会和与生俱来的本能却有很多的共性。
(二)汉英偏向于使用间接策略中的原因策略
从数据统计来看,原因、回避、讽刺等是英汉最常用的间接策略,其中原因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直接拒绝威胁到交际者双方的面子,但是拒绝者在给出拒绝理由后,则有助于维护被拒绝者的积极面子。尽管有时拒绝者提供的理由并非真实可信,但可以缓解拒绝时的尴尬局面,使拒绝更合乎情理,从而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
在原因策略中,汉语本族语受整体思维的影响,给出的具体拒绝原因偏向于整体性考虑,如年龄差、身高差、父母在不远游等,多少涉及到他人的眼光或父母的感受。而英语本族语受个人主义思维的影响,给出的具体拒绝原因偏向于个体性考虑,如例4中拒绝原因是自己喜欢吃饼干、出差不能陪自己、嘉宾太柔弱没有安全感等。此外,虽然都是原因策略,但明显的差异在于汉语本族语强调先因后果,而英语本族语强调先果后因,这一汉英差异在拒绝策略中同样存在。
例3 A.感觉男嘉宾的个子有点太矮了,我净身高175cm,不好意思。
B.我今年28岁,想找一个成熟稳重的,所以我对姐弟恋可能本身就是比较排斥,所以不好意思。
C.因为我父母在大连,我特别恋我的父母,可能我没有办法去北京或是上海。
(选自《非诚勿扰》嘉宾)
例4 D.Oh,no cookies?I have the biggest sweet tooth,so…,and I’m extra sweet—if you don’t like cookies,you can’t have me,
E.He’s so cute,I want to bug him,but I can’t date him.He’s a little too soft for me.I need some⁃body a little tougher than I am.
F.I loved him.I like someone that can best it up like a drummer.I mean,I thought that was super fresh.But it also brought to my mind,like,he’s gon⁃na be gone a lot.But you’re dope.I love it,you did a great job.I respect it.All right.
(选自《Take me out》嘉宾)
(三)汉语本族语中的道歉、感谢等策略
在表达拒绝时,汉语本族语偏向于使用原因、感谢、道歉等间接策略,有时是道歉与其他策略的结合,“道歉/感谢+辅助语”的言语行为显得更加礼貌。
语料分析发现,“谢谢”与“Thank you”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语用意义具有差异性。何自然认为“在没有以言行事意图指示标记的情况下,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有时会导致说话人的以言行事意图和听话人对这个意图的理解出现不一致。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境或背景信息方面缺少互知”[6]。
对于汉语本族语来说,当说话人提出邀请、建议、请求时,受试者如果接受则偏向于直接表达,如果说出“谢谢+其他理由”的言语形式则预示着拒绝之意,蕴含转折关系。而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说,“Thank you”并没有拒绝之意,而是对于话语内容的认可,蕴含递进关系。
例5 A.首先,我想说非常感谢你的歌曲,我非常尊重会做决定的女生,非常喜欢很自信的女生,有能力的女生,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女孩子缺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温柔,温柔和优雅,虽然我觉得你很漂亮,但是我们不是很适合。
B.女嘉宾,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厚爱。(鞠躬一次)
C.首先我特别特别感谢你,其实我觉得我可能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因为我自己个人的原因,我实在是身陷以前,身陷过去,一直走不出来,我想我更多的需要的还是时间,你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孩,但是我想了一下,我更多的需要是我走出来,如果我就这样答应你的话,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你的不负责任,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我这个意思。也许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去聊天,但是可能我真的需要时间,所以可能在这的话,我可能要先拒绝你。
(选自《非诚勿扰》嘉宾)
(四)英语本族语中的贬低自身、讽刺策略
英语本族语在间接拒绝策略中运用贬低自身和讽刺等策略。西方强调理性、客体性思维,强调保持物我距离,在一定距离的条件下进行冷静的判断。人类学家霍尔将语境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都储存在交际者的交际背景中;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需要明确表达出来才能顺利完成交际。汉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拒绝者在判断时会考虑外界因素,如父母、被拒绝者等。英美属于低语境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追求直来直往的交际方式,在表达拒绝时使用讽刺、贬低自身等间接策略。
例6 A.The gladiator thing.It’s a little over the top.
B.I just have this thing about guys in the indus⁃try.I just think they’re a little bit cocky.
C.The gladiator thing.It’s a little over the top.
(选自《Take me out》嘉宾)
(五)汉语本族语在拒绝时偏向于使用多种策略
间接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包含多种具体策略,一个拒绝言语行为可运用多个拒绝策略。数据统计中,汉英同样是30条拒绝策略,而汉语本族语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多于英语本族语,体现出汉语本族语在间接拒绝中更注重采用拒绝策略,积极维护被拒绝者面子。
例7 A.首先我特别特别感谢你,其实我觉得我可能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因为我自己个人的原因,我实在是身陷以前,身陷过去,一直走不出来,我想我更多的需要的还是时间,你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孩,但是我想了一下,我更多的需要是我走出来,如果我就这样答应你的话,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你的不负责任,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我这个意思。也许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去聊天,但是可能我真的需要时间,所以可能在这的话,我可能要先拒绝你。(感谢、原因、推迟)
B.Oh,no cookies?I have the biggest sweet tooth,so…,and I’m extra sweet—if you don’t likecookies,you can’t have me.(原因)
(选自《非诚勿扰》和《Take me out》嘉宾)
本文在确定拒绝策略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语料,对比研究汉英本族语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异同。数据分析发现:1)英汉在拒绝策略上都偏向于使用间接策略且原因策略比重较大,极大地维护被拒绝者面子;2)汉语组偏向于原因、感谢、道歉等间接策略,英语组偏向于回避、讽刺、类比、提假设条件等间接策略;3)在间接拒绝策略使用中,英语本族语使用贬低自身、类比、提假设条件等策略,汉语本族语使用如感谢、道歉、推迟等策略;4)汉语本族语受试者使用间接策略的频率和频次均高于英语本族语,策略使用总数多于英语本族语,在表达拒绝时注重策略的使用。
本文语料的搜集方式是受试者在面对面的接触中产生的真实话语,语料真实可信,且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适合于语用学研究。但是,不可避免地,某些嘉宾参加节目抱有哗众取宠的态度,此类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价值不高,且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分析。
[1]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3.
[2]王少斌,李玮.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一项实证考查[J].外语学刊,2007(4):77-81.
[3]Beebe,L.&T.Takahashi,and R.Uliss-Weltz.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In R.Scarcella,E. Anderson&S.D.Krasheneds.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M].Cambridge,MA:Newbury House,1990:55-73.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2-189.
[5]郭银铃.英汉拒绝言语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4):47-51.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8.
2016-10-07
张倩,女(汉族),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CDA、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