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静 张 凯 祖木拉提·达吾来提 李 伟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
梁 静 张 凯 祖木拉提·达吾来提 李 伟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为进一步服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惠及更多的农村地区,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本文从师资、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等三方面对新疆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教学展开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满足少数民族需求的课程资源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持服务等对策。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少数民族;教学
2006年秋季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新疆电大”)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以下简称“一村一”)。“一村一”是由教育部组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现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实施的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远程高等教育项目。相对于开放教育的其他专业,“一村一”具有学费低、专业多、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等优点。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春,新疆电大陆续开设了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农林管理等四个科类的12个专业,累计招生2000余人。随着新疆农业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增大,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11年底,新疆的总人口为2208.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47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56.5%。少数民族达1364.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1.8%;农村少数民族人口占的比重更大,南疆部分偏远地区可高达90%以上。[1]46因此,为了使“一村一”惠及新疆更多的农村地区,如何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电大目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从新疆电大系统已开设“一村一”的六地州教师情况统计来看(见表1),与“一村一”12个专业相符的专职教师总数偏少,同时,各地州教师数量差异较大。80%以上的教师为农业经济和管理类的教师,其余为农业技术、林业和畜牧类教师,其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数量较少。
表1 新疆电大“一村一”专业教师统计表
数据来源:新疆六所地州电大教务处统计上报的教师情况,此处统计的教师不包括负责公共课以及通识课的教师人数,指的是所学专业和“一村一”专业相符的教师总数。
为满足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新疆电大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扩大“一村一”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一村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农村少数民族人才。因此,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年扩大双语教师比例,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语言障碍,保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首先,通过招聘具有任教资格的双语教师,从而不断发展壮大专职教师队伍。其次,应积极发展外聘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吸纳周边各高校的具有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专业教师加盟,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维汉双语教学的整体实力。第三,还应加强对现有的双语教师进行教育技术、业务能力以及课程学科等方面一系列培养培训,逐步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合理的全疆电大系统“一村一”教学队伍。通过组建专业及课程团队,从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合作,共同承担“三农特色课程”相关教材的建设、双语教材及学习资源的编译,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任务。通过对青年教师的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课程教学资源,是开放与远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一村一”所使用的教材从课程内容看,大部分教材明显滞后,适应性不强。例如《果树栽培技术》这门课程,教材依然沿用2004年的版本,内容中介绍的50%的果树是新疆不适宜种植的,如猕猴桃和板栗,而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产品如家如喻户晓的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哈密的哈密瓜和大枣、和田的石榴等栽培技术并未提及。[2]19因此,应加强建设能反映新疆农业和农村特点,同时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本土化教材。所谓本土化教材,旨在维汉双语教学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背景,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双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已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16
新疆电大“一村一”所要建设的本土化教材和上述定义中的本土化教材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建设本土化教材时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需符合以下特点:(1)考虑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背景。(2)符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3)结合新疆农牧业发展的地域性特点。通过本土化教材的建设从而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其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2016年3月,中央电大“三农”特色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启动,组织各分部共同建设50门服务“三农”的特色课程,探索“三农”特色课程及其建设模式。新疆电大积极申报了两门课程,一个是翻译教材《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为维吾尔语,另一个是编写教材《三农发展概要》。这两门课程能获得承建权标志着新疆电大“一村一”的教学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还包括相关课程的视频辅导资源。根据调查发现,新疆“一村一”学生大部分从事农业、牧业,由于每年的春忙、牧民的流动性放牧,使得部分学员的劳动和学习难以协调。一天的劳作后学员更没有意愿去参加面授,导致到课率较低。[2]18-19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利用农闲期间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我们可以借鉴福建电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微课堂”教学经验,建设适宜新疆少数民族特点的维汉双语对照的视频资源。[4]29-31一方面,可以翻译国家开放大学已有相关专业的优质视频资源,如将五分钟课程网中制作精良与“一村一”专业知识相关的视频字幕翻译成维语。另一方面,由新疆电大系统教师承担制作多媒体微视频。如5-10分钟的微课,根据各个专业课程的特点,以知识点、疑难点、案例、技术要点等为基本单元,开展相对独立、可拆可合的碎片化、系统化的讲解,方便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的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指导为辅。[5]35基于远程教育的这个特征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新疆电大“一村一”双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支持服务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助学作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将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化的学习。而导学和助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导学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远程教育学习的前期准备,包括专业入学前的各种教育、指导和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前的具体指导。远程教育的导学分为专业导学、课程导学和实践导学三个层面。[6]21这三个层面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结合线下的入学教育、教学实践等面授教学,可以进行网路线上的指导。教师的助学作用,主要指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增加,使用QQ和微信社交平台进行交流的人也较为普遍。新疆电大应创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持服务,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一村一”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通过组建具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建立相应专业或者课程学习群。负责教师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的推送相关微课视频,可以是“三农”系列双语微课或者翻译的文字材料,包括关键农业技术、课程知识点、案例分析、疑难点等微型教学资源。通过这种形式的推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便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反馈,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因师生时空分离而产生的距离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讨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支持服务的改革,从而适应新时代特点,不断调整思路,以课程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新疆电大“一村一”的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将来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许多难题,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是“一村一”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谭军,明拥军.新疆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3(3):46-47.
[2]梁静,张凯,芮丽慧,阿地力.新疆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7-21.
[3]唐艳华.新疆电大少数民族双语开放教育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4-16.
[4]祁芳斌,王慰娟,林青,李长青.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29-32.
[5]杨坚荣.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35-38,45.
[6]王少华.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专科)教学模式设计[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1-22,25.
本文为国家开放大学的重点课题“基于学习者特征的农民大学生远程教学策略研究——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G16A0010Z);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16xjddktyb06)阶段性成果。
2016-10-19
梁静,女(汉族),远程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蔬菜养分资源管理与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