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6-03-30 10:20汤宏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术型转型能力

汤宏斌,杨 春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系,重庆 400067;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汤宏斌1,杨 春2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系,重庆 400067;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为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结合高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高校须转变相关办学理念、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等应对策略。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挑战;对策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型人才[1],近几年,教育部对部分本科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将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偏重知识教学,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则根据岗位和职业需求设置专业,偏重实际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转型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实际问题。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在面对转型带来的挑战时,该如何应对,值得探讨。

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必要性

目前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如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脱节、高校同质化严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我国大部分中心城市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为地方经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输出高端应用型人才,只有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施“实用型”教育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所谓“实用型”教育发展模式,即高校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来办学,自觉应用经济发展规律发展高等教育,其目的是让高等教育的发展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之服务。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地方高校的成功转型是对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种理性把握,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实用型教育为主。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宗旨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种开拓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社会有什么行业,高校就有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何种人才,高校就培养何种人才,这就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它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所在。当今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讲求实用性和“ 产销对路”,“ 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谋生和发展事业”,在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仍十分注重推行实用主义教育,并将实用主义教育作为个人和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推动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转型的地方高校发展非常必要。

二、高校教师在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一)定位问题

普通高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均属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理论上属于职业教育系列中的本科层次,故普通高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只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第一,在判断高校的类型时,根据该校的科研水平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普通高校强调“理论研究”;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则偏重于“实践锻炼”,一般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第二,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要求偏重“科研型”,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教师的要求则偏重“双师型”;第三,在教师评价体系上,普通高校较倾向“科研成果”,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则更倾向“教学成果”。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正确定位,才能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办出有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办学理念问题

观念问题是转型最大的障碍。不转变世俗的观念,不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地方高校转型之路注定非常艰难。一直以来,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一直是追求精英化教育,这种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主要障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育理念应偏向应用性、实用性、操作性。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根据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企业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2]。但转型后,部分地方高校的领导和教师仍停留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理念上,继续实施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不懂生产技术,不接触相关生产企业,照本宣科,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缺乏扎实的理论研究,又缺乏职业需要的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造成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三)师资力量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后,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造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与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的矛盾。而且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也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在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较弱,实践水平不高,基本上是清一色“理论型师资队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后,人才培养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逐步完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切实落实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故在转型路上,必须改变追求高层次等不切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倾向,应按学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期在转型中实现师资队伍的平稳过渡。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应用”见长的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更需注重这方面的改革。但大多数企业在选择校企合作对象时,首先考虑的是研发能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而并非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很多地方高校也没有重点实验室及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技术工程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故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普遍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作教育的领域较狭窄,未能在办学、研究、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二是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多数专业与企业合作还未起步或刚起步;三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有些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与“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不符。有资料显示,地方高校年均科研经费仅为300万左右,难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三、高校教师转型对策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观念

地方本科高校顺利转型,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学校管理体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要转变“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与学校还要通过舆论导向,转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变对职业教育存在的轻视态度,进一步明确普通本科高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均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培养本科人才方面,具有与普通高校平等的地位。政府要给予应用技术型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招生、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体制改革,从招生考试、职称评定、专业设置、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多做一些有利于地方高校转型后交叉融合的工作。这样既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又符合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意愿和地方政府的建校初衷。

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也急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注重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个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二)注重教师人才的培养

高校转型后,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精通本专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传授应用型知识的能力,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及承担应用型研究的能力[3]。要使大多数教师成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双师型人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高校须建立和完善各种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校门,继续深造。第二,注重中青年教师实践工作能力的培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依托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选派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或青年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和机构实践,通过研发、合作、顶岗、挂职等多种锻炼方式,使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及操作规范,熟悉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从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4],优化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双师素质。

(三)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

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质量及数量上都难以满足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学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引进创新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5],聘用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授均是实践家,他们聘任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求在5年及以上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3年在高校以外任职的经历,故来自各个企业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专业技术工程师的兼职教师比例高达60%,英国的兼职教师比例高达79%。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提高实践技能,逐步成为具有“双师型”资格的合格教师,创建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大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在学科建设团队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技术型高校还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建学校的科研团队,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全方位打造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科研平台。这不仅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而且也能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普通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设置专业学科、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制订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及建立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案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系列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是在设置专业、学科时要遵循适用性及择业广泛的原则。在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及课程时,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而且要强调应用性,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其中,科学合理地搭建课程体系。

二是应遵循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围绕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以产业发展的岗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科学制订课程目标,构建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三是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依托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其实践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四是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要调整以往的课程结构,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避免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适当增加应用实践课程,重视“实践教材”、“实训教材”等“活教材”的选择,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7]。

五是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应对相关的专业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好地促进课程体系改革。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评价,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采用笔试、作业及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制度,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学以致用的办学优势。

四、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在转型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均面临诸多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建立教师相关的培养培训制度,优化教师的职业生涯,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和学校、企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共同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和发展。

[1]潘丽.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4(7):57-58.

[2]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 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2-37.

[3]彭磊.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3(2):24-26.

[4]詹学文,詹秋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4):102-104.

[5]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教育与职业,2014(3):22-27.

[6]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06-23

汤宏斌(1972— ),男,安徽无为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频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和深度学习;杨春(1974— ),女,重庆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感染病临床诊断、感染病教育。

G451

A

1008-6390(2016)06-0115-03

猜你喜欢
技术型转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