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俊(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00)
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及情感因素分析
杨家俊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00)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从上古神农时期至今,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茶文化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德、任、和、美”等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钟爱饮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茶”格外情有独钟,“饮茶”的意义之于华夏民族,是一种品格、一种传承,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说,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情感是非常丰富而令人深思的。本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情感
中国丰富且悠久的传统文化,为茶文化这颗璀璨的种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其所绽放的光辉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而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茶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一种饮品的情感。茶文化的所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史,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于茶的热爱以及对茶道精神的坚持。不得不说,中国人民从吃茶、饮茶到品茶,其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造就了太多辉煌。我们独爱饮清茶,热衷于茶本身的味道,悠远、宁静,以“和”为美,这就是茶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卷轴中最为出色的一笔就是“茶文化”,它象征了中国精神,也蕴藏了华夏文明,在当今社会,研究茶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坚持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所涵盖的领域也十分广泛。简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以“和”为贵。在春秋时代,孔子将儒家文化发展起来,在其之后孟子、荀子等人又将儒家文化的“和”发扬光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和”与我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是一致的。也可以说,茶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非常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有儒家文化这一支独秀,它还包括,道家、佛家等各个流派,这些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如今辉煌绚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茶文化也恰恰如此,它以小见大,同样综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历经历史的更迭与交替,最终形成了系统化、规模化的现代茶文化体系。从现代的茶艺表演、茶道以及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佛家的平和、超然的人生态度,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和升华。
而茶叶的最初兴盛,是源于我国的唐宋两代,在以上思想文化背景之下,中国茶文化从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中应运而生,承载了三家的核心思想与内涵。首先是儒家思想,我国文人对于儒家思想的崇尚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唐朝,科举制度,使得儒家文化达到顶峰,也稳定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古代文人毕生的追求,中国茶文化经由古代文人的传播、总结、发扬之后,在儒家思想道德的体现上更加鲜明。说起茶学的兴起,必须要提到陆羽,他是中国茶学发起的第一人。他在总结整理茶学的过程中,将儒家修身养性、求和的思想融入了茶艺中,也就是对品茶者的品性提出了要求。这一观点一直延续至今,2000多年来中国品茗者以及茶学专家一直秉持个人修养、追求品德精神。道家思想首先影响到的领域也是中国文坛,道家那种飘逸、洒脱、随遇而安的思想在中国文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文人品茶、咏茶、创立茶理论的过程中道家思想灌入其中。无论是唐代的诗人群体,还是宋朝的词人群体,大量的有关茶的诗词,都是以道家思想以及生活态度为主旋律。最后,茶文化的传播与佛家思想也不可分割,最初的饮茶群体中就包括寺院的僧侣,陆羽最初在寺院学的茶艺,经由自己的总结,发展成为了新的文化载体。所以说,佛教中审美追求,在茶文化发展中也得以传承和发扬。茶文化虽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求的道德情操、伦理情操以及审美观念等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品茶、饮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所以说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茶文化与中国人的不解情缘,依旧要从中国文人说起,文人钟爱风雅,追求品格,心高志远,因此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古代文人,包括的阶级层次很多,其中有些地位显赫,有些隐匿于平民百姓中。这些不同社会层次的文人,将茶文化在更加广阔的精神领域传播开来,加之唐宋两代政府对于茶的推崇,茶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且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也逐渐与中国人思想、情感相融合。
最早中国兴起饮茶之风,实际上是在汉代。汉代时,人们将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已经出现很多关于文人饮茶的记录,其中杨雄以及司马相如可以算是人文饮茶的先驱。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记录了一种关于“诧”的草药,它指的就是“茶”。杨雄的《蜀都赋》中也有关于茶的描写:“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他的另外一本作品《方言》中也有很多关于“茶”发音与称谓的介绍,这些都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茶的喜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人对茶也颇有研究,其中一位就是文学家王褒,其《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句子。从汉代的历史记载中还发现,汉帝也曾到江苏等地招收茶艺学童,想要发展茶艺,扩大茶叶种植区域。在汉代,茶叶贸易并没全面发展,饮茶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茶叶依旧是上层社会和达官显贵能够接触和享受的商品。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种茶区域也从巴蜀开始向着东南地区扩展,因为消费与贸易之间的需求,茶叶的商品属性也更加凸显,在这个过程中,文人对茶叶以及饮茶的关注,对茶叶的推广起到了主要作用,他们是饮茶之风盛行的推手,饮茶也因他们成为了一种高雅、时尚的行为。
到了三国之时,饮茶之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在寻常百姓家已经可以见得,而在魏晋玄学兴起之后,饮茶则成为了上层社会以及文人士大夫之间品茗赋诗,逃避现实过程中不可不做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交礼仪,茶叶作为珍贵之物,招待尊贵的客人,同时饮茶也是文人雅士养廉、雅致的一种的象征。
唐宋两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顶峰,茶圣陆羽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其享誉世界的著作《茶经》对于茶文化体系的概括和弘扬令人赞叹、称道。同时陆羽还拥有非常精湛的茶艺,正是由于陆羽对于茶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使得饮茶在文人中间的急速普及和盛行。这个时候茶叶已经在寻常百姓家普及,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阶层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分割。他们将饮茶视为一宗彰显最贵、高雅、寄托情感和表现自我修养的方式。这个时候饮茶做对,举行茶会已经成为了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极为钟爱的活动,他们嗜茶成癖,乐此不疲。在诗人中间也不乏爱茶如狂的人士,其中李白、白居易、皮日休以及陆游等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佳作流传于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卢仝《饮茶歌》,其夸张的手法,将人们饮茶的豪情与饮茶的美妙表现的十分到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些文人对于饮茶的热爱,使得茶文化在唐朝快速盛行。入宋之后,民间饮茶已经极为普及,茶叶成为了寻常之物。因此茶事也不再是上层社会和达官贵人的专宠。宋朝人们饮茶与唐朝相比较,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唐宋两代文人饮茶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唐朝文人品茗,拥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从烤、碾、煮、分、酌等各个方面展现茶艺,但是宋朝人饮茶,在于体现自身的修养,展现自己对于茶品的热爱,并将饮茶作为一种十分高雅的艺术行为,此时茶文化中宁静致远、雅致深邃的特征被展现出来,并且与宋代文人所崇尚的淡泊、安宁的心境极为契合。宋代文人极为爱茶,宋代文学中对于茶的吟诵也十分常见,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生挚爱饮茶,他不仅起草了《通商茶法诏》,还撰写了煮茶用水的《大明水记》一文,同时也谱写了大量与饮茶相关的诗歌。同时还有大诗人黄庭坚、王禹、林逋、王安石、苏轼、梅尧臣、范仲淹、陆游等等,他们关于饮茶,颂茶的诗作也非常之多。宋代所涌现出来的茶文学作品与极为盛行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文人与茶之间的情怀,以及中国普通百姓与茶之间的情怀,都蕴含在这些流传万世的文学作品中。
明清时期以及明清之后,中国茶文化依旧没有衰落,中国人文对于茶的钟爱也不曾减退,正是因为文人在思想上比较前卫,对于新的事物接受和理解都比较快,因此茶作为新事物兴起之初,首先是从文人中间兴起,又经由文人来传诵,进而得以兴盛和流传,可以说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与中国文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以及茶政都空前兴旺,茶叶的普及,也使得饮茶,煮茶之法变得简洁,更多的人品尝到了茶叶自然淳朴之味,也有更多的人能够感悟到饮茶过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与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茶文化中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与我国文人对于茶的挚爱不可分割,文人对于饮茶所持有的独特情怀,为茶文化增加了更深的意境和内涵。以中国文人为开始,茶文化普及到千家万户,寻常百姓也开始饮茶,品茶,并对茶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依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因为人们对于茶的热爱,才将其传承发展至今。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辉,而茶文化中所蕴藏的情感因素,也证明了中国人民对于热爱和坚持。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好的体悟茶文化,利用茶文化,发扬茶文化,传承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应该突破民族的局限,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文文.茶事生活与茶文化创作[D].南昌大学2013(02):5.12
[2]卓真如.福建茶叶个体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06):4.56
[3]苏琼.北宋茶诗研究[D].宁夏大学2013(08):5.134
[4]邓敏.宋代文人的茶诗生活与交谊[D].南昌大学2012(05):3.457
作者简介:杨家俊(1972-),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