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霞(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
走茶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肖玉霞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近年来,我国传统乡村茶产业发展迅速,茶文化旅游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本文将从我国茶叶产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简要阐述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完善茶叶产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茶资源丰富,茶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精湛。早在宋朝,茶叶产业就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状态,曾一度成为推动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当代,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茶文化更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秀美的茶园风光、高品质的茶文化旅游区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些都是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伴随着发展的同时茶叶产业也面临了新的挑战,滋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1.1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民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茶农们不惜破坏茶生态环境进行过度采茶,茶商们置其环境承受力于不顾接待大量的游客。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并未意识到保护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这种竭泽而渔、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模式,使得茶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
1.2立法不明确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较为粗糙,没有具体的针对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是该规定不够详细,操作性不强,其涉及的对象使整个自然资源并没有根据茶叶生态环境进行详尽的规范和制约。从而导致破坏茶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可依,而破坏者也无责可究。
1.3政府尚未出台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茶产业所在地的政府为了“面子工程”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走“先发展后保护,先经济后生态”的路线,大力开发区域内的茶叶资源,导致某些区域内的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为了吸引茶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对于茶商们茶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是“面子工程”就全都姑息,放任自流。而对茶叶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更是少有提及,即使有相关措施也只是流于形式。
1.4缺乏绿色茶叶循环经济的意识
当代农业发展的主题是“绿色环保,安全无毒”,这也正是当前转型时期的茶叶产业面临的新挑战。据了解,我国茶叶产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低产量、高破坏、低效益、高能耗是大部分茶企的通病。茶商们也都没有树立“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所以,我国的茶叶产业生产模式较为粗放与“绿色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相违背。
1.5化肥和农药滥用现象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滥用现象存在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为了获得丰收不得不大量施用化肥,为了保证产量不得不大肆使用农药。可殊不知,化肥和农药使用过度将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污染地下水等系列不良影响,不仅破坏了土壤原有的属性而且也使茶的自然生长环境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有学者曾说“化肥和农药的滥用是一种掠夺式生产,最终的后果将会直接反馈给人类,让人类自食恶果”。毕竟残留的化肥和农药,最终会影响到茶叶的饮用安全。
2.1促进区域内经济的长远发展
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茶生态环境,良好的茶生态环境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彼此的对立面。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茶叶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唇亡齿寒。因此,切实做好茶乡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从长远来看,对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茶叶产业能否延续的关键。另外,维持茶园的秀美的生态环境,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促进当地茶乡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的增长。
2.2有利于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茶乡生态环境资源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建立茶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换句话说,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茶商、茶农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反言之,茶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短期内降低了茶企们的利润,但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茶企们不得不走茶叶循环经济这条路,从而促进茶叶循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吃了“绿色壁垒”的“闭门羹”。国际上对食品的安全监管、农残品检测都十分严格,由于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验达不到国际标准,从而限制了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倘若,加强茶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滥用化肥和农药,既减少了茶叶上的农残品含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为其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一席之地。
2.4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生态学来看,自然环境处在一个大的空间内,而茶生态系统则被包含在其中。这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一旦茶生态系统稳定了,那么当地整个生态系统也处于协调状态。但倘若,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动。正如蝴蝶效应一样,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处于独立存在状态,都或多或少的与其他事物有所联系。所以,保护好茶生态环境有利于平衡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外在的稳固的生态系统也为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3.1明确立法,建立完整的茶乡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针对农村环境出台的相关法律规定较多,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综合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强。而且这些规定都集中出现于林业局或者环保局等部门中,其法律效力仅限于某些范围内。因此,为了加强茶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茶乡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以及具体内容。倘若不履行法定义务将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违反了相关法律将会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而承担责任的主体又是谁?这些都应一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出来,深入贯彻有法可依这一宗旨。
3.2加强宣传与普及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法制意识淡薄,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高。首先要加强宣传环境保护法,让广大茶农都认识环境保护法的具体条文并根据2015年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提到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而加强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就是提高茶农、茶商以及游客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法,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观,使其意识到保护茶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对从事茶叶产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环保的法制教育。此外,各级人民政府也应积极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加强茶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萌发于每一个人心中。
3.3加强对茶乡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力度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保护茶乡生态环境的能动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茶乡环境的管理,组建专门小组全面负责当地茶生态环境的工作,对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研究与治理,管理责任被具体的细化后,将从根本上结束其无人监管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从当地茶生态环境的真实状态出发,结合本地的茶叶资源特点,出台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建立茶叶生态环境的预警监测评估系统,根据其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度来控制游客的数量。
3.4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归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茶企可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平台,紧随国家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茶叶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茶园,统筹茶叶资源与生态环境,将茶叶产业的发展与茶资源的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5依靠科技,研发新产品
我国当前的茶叶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茶资源利用率不高,茶叶产业的技术革新程度不够,茶叶产业的创新力不强,科技元素不多,技术手段不高。当今世界是科技当道的时代,我国茶叶产业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将科技因素融入到传统的茶叶产业中,以“高利用率、低浪费率”为宗旨,结合茶叶生产的特点,引入新良种、新技术,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研发科技新产品;从而为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6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茶产业循环经济之路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首先,建立完善的茶叶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对于大力发展茶产业循环经济的茶企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补贴等方式对其进行扶持,帮助其尽快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其次,国家应设立建设生态茶园专项,增加财政对茶产业发展的支出,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入手为茶叶循环经济的最终确立创设条件。
茶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茶叶产业曾是山区与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千年来,傲立于传统产业之林中的茶叶产业也一直不断的被挑战,但每次都能跨越困难。现今,茶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茶叶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则应谨记发展与环境并存的道理,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雪原.茶叶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及风险评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2]杨学荣,鲁国伟,杨家利,刘桂仙,张利军.镇康县野生茶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211).
[3]蓝林.浅谈我国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生存之道[J].现代商业. 2014(11).
[4]潘阳,黄水灵.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4(01).
作者简介:肖玉霞(1965-),女,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及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项目名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研究项目编号(JHO1)1424004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