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陆 阳 通讯员 周 密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突围”——来自湘潭市雨湖区城乡均衡的报道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陆阳通讯员周密
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2011年又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两倍多。面积增大了,学校也增多了,使得雨湖区原先已初步形成的教育高位均衡变成了城乡极不均衡。
同时,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放、包容、共享的优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雨湖区搭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车”。他们在不断更新理念中快速成长,用加法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用减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用乘法带领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用除法面对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着重抓两点,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促进师资均衡。”雨湖区教育局局长谭先玉道出了雨湖区教育改革的关键。
他介绍说,2013年9月,雨湖区率先在湘潭市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先后出台《雨湖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雨湖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岗位设置管理、校长任期制、校际交流、跨校任教、流动支教、城乡换岗、培养和培训、评价和激励等机制,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雨湖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城乡换岗”新模式,由城区学校和响塘、姜畲两地教师按一定比例、以一学年为时间单位互换工作岗位,同时结成伙伴关系,互助互学。
那时的石桂花总是行色匆匆,她是城乡换岗的先行者。时任风车坪学校教学副校长的她,2013年至2014年在新划入雨湖区的姜畲镇担任姜畲中心校副校长,主要负责区域内学校教学教研上的指导。
一到姜畲镇,石桂花就忙碌起来,推门听课,随堂点评。清莲学校、源湘学校、金陵学校、梅花学校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走访的地方越多,她就越深刻地意识到城乡理念和管理的不同,造成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
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信息技术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技术手段等于没用。石桂花摇摇头:“课堂效果太差了,简直听不下去。”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农村娃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课堂大餐,成为了她深思并力图解决的问题。
做聪明的懒老师——这是石桂花信奉的准则,“拿来主义”可共享他人的成果,何乐而不为?2013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搜索“教学点”三个字时,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弹了出来。原来,该项目刚实施不久,且此平台由国家开发了系列课程及其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版本齐全,弥补了农村学校特别是年长教师不熟悉信息技术,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寻找信息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和上课实效。
基于此,石桂花在姜畲镇开启了农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之路。她和区教技室的尹少林一拍即合,将清泉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又和时任姜畲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宇商量,是否做个课题,引导教师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其实,之所以大张旗鼓地推动教育信息化,源于石桂花的“私心”。“城乡换岗只有一年,如果我回城了,这些老师们怎么办?”石桂花坦言,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而互联网无穷的容量、技术、数据,却能有效弥补“一个人”的局限。
“教育生态圈”教研活动中,师徒结对合影
2014年2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方案出炉,这项关于信息技术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姜畲镇教师的浓厚兴趣,这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不到4个月,该课题成为信息技术资源的试点项目,并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范办独立立项课题。这是姜畲中心校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申报并成功立项的省级课题。
2011年,响塘乡、姜畲镇划归雨湖区后,雨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发现,“一乡一镇”学校底子薄、基础差,教育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能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硬件条件与城区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十二五”以来,雨湖区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将校舍改造的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五年来,雨湖区共投入校舍建设和改造资金6853万元,新建校舍30776平方米,维修校舍102848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新修运动场85433平方米,新增绿化47227平方米,新增土地34845.8平方米……
孔老一失魂落魄地走出碉堡,每见一个弟兄就翻过来认认,奇怪的是,所有的弟兄脑袋都不见了,都露着齐刷刷,碗口粗的血脖子,翻一个是这样再翻一个还是这样。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不是得了幻觉,或者是在梦游,他仰起脖子,看到血红的朝阳升起,再看一眼堑壕外面,面向鬼子方向,他的弟兄,他五连所有的弟兄,脑袋挨着脑袋,整整齐齐码成一排……
在此基础上,雨湖区教育局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7059.5万元加强学校内部设施建设。农村学校配置了卫星接收系统、DVD播放机等,并顺利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的评估验收,全区54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15所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占27%;有学生电脑2180台,生机比达12颐1,教师工作电脑配置率达90%以上。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11所学校开通“专递课堂”,6所学校建有“名师课堂”,2所学校设有“名校网络课堂”。添置和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加强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研究。即便是偏远的农村教学点也实现了宽带网络的接入,添置了多媒体一体化电子白板,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看得到的,是“一乡一镇”的学校焕
然一新;看不到的,是老师们的意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走进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雨湖区响塘乡柴山村,一座小巧的学校映入眼帘,这是柴山学校。柴山学校虽距湘潭城区有20多公里,教职工仅16人,学生239人,可这座偏远精致的学校却现代化气息浓厚,不仅有1个电脑室、1个多媒体教室,而且班班都配有电子白板,不出校门,即可直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让校长刘碧姣乐得合不拢嘴,让她没想到的是:“我们比城区学校还先走一步,班班有了电子白板。”
柴山学校的教师陈清平今年53岁,从教34年。本以为陈清平是“顽固派”,不喜欢用电子白板,哪知他却是电子白板的“忠实粉丝”。经过培训,陈清平已基本掌握了电子白板的使用。他认为音频、视频等的使用能够让教学更丰富、更直观,学生可以多感官地获取知识。实物展示台、课件也成为他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他所教授的科学课独占鳌头,在全区六年级抽考中获得第一名。
教师更新观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老师工作轻松便捷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今年,在雨湖区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检测中,柴山学校六年级综合成绩名列第二。
泉塘子中学的彭熠嘉、李思怡特别兴奋,2015年9月开学伊始,他们就分到了“101网络信息化课改班”,不仅人手一台电脑,上课方便查找信息、处理信息,还共享北京101中学的信息平台,可同步学习北京名校的课堂资源。他们的家长还可通过家长操作系统,实时了解课堂反馈、课后作业等情况。英语老师王璐高兴地说:“这个资源平台,不仅容量更大、更便捷,还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课后作业布置的系统化,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一乡一镇”的教育发展跃入快车道,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变“洋气”了,孩子更爱上学了。
农村地区缺乏的不是语数外学科的教师,而是音体美专业教师。2015年5月18日,雨湖区风车坪学校“网络联校”正式开课。在录播教室,通过“1+2”网络联校系统,姜畲镇金陵学校的四年级学生“走进”了风车坪学校的美术课堂,并与城里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
“站在录播教室内就可以同步为乡镇学校的学生上课,这在过去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风车坪学校实现了。”当天上午,谭先玉一行观摩了整堂课后,发出由衷的赞叹。
网络联校系统的建立标志着风车坪学校借用信息技术之力打造城乡教育均衡“新常态”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校网络联校系统的建设和开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达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风车坪学校校长杜雅莉说,“今天是课程开播第一天,效果非常好,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会根据分校的需要,以专递课堂的形式推送美术、音乐、英语等农村学校师资相对匮乏的学科课程。”
姜畲镇金陵学校的学生,唧唧喳喳地说起了网络联校的好处。“老师教我们画京剧脸谱,还用纸板、毛线、胶水等做面具。戴上自己做的面具真好玩。”“老师教的歌曲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好想自己也体验一下。”“音乐课还可以玩游戏,我们好喜欢。”
风车坪学校老师送教下乡到姜畲镇金陵学校
陈明是雨湖区金庭学校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2014年9月,他加入了城乡换岗的“大军”,每周要去响塘乡的仁兴学校、长龙学校和烧汤河学校三个点进行点对点教学。响塘乡是后并入雨湖区的乡镇之一,学校基础较差,并入初期,雨湖区花了大力气,将辖区内的学校、教学点等成功升级为合格学校。
“先坐一个小时的公交班车,再坐8、9公里的电动车,还要转中巴车。”陈明苦笑道,换岗的学校离城区有20多公里,交通工具也不方便,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一直伴随着城乡换岗的每一天。“习惯了也好,并不觉得有多累。”陈明说。来回折腾达两个多小时的他,只为给农村的教师们带去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他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还很滞后,没有懂行的教师引领,更别说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了。我充当了一个拓荒者的角色,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去引导教师使用新配备的教学设施,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陈明在支教日志中写道。
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带着孩子们走进电脑室,让他们在那一个小小的视窗里,看到美丽的图,听到优美的歌,浏览异域的风土人情。每次学习,他们都认真地合作探究,通力合作完成一幅图画、一份文档或表格,最后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如今,城乡换岗的一年时间已结束,陈明还是经常指导仁兴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结合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分学科运用教学资源等。他还和仁兴学校的刘燕、熊武林老师签署了师徒合同,定期指导,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共享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便利。
仁兴学校校长曾海军对此感慨万千:“信息技术在学校能得到普及,不仅得益于硬件上配备了电子白板,也得益于陈明老师的辛勤付出。学校致力于通过追求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电子白板等设备的运用,让零距离接触新的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突破了学校课程开发资源的瓶颈,让师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
教育信息化的幸福图景,正在雨湖区的教育版图上由理想变成现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