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振亚 吴秀娟 通讯员 屈泽清
打造美丽的教育——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教育综合改革写真
本刊记者王振亚吴秀娟通讯员屈泽清
武陵源区是张家界核心景区所在地,“奇峰三千,秀水八百”“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是人们对它的美誉。这里的奇峰异石、奇花异草、如烟空谷、流水飞瀑等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一流的风景区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武陵源区教育局局长肖忠义说。近年来,该区一直把“打造像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样美丽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想实现当然少不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令人欣慰的是,武陵源区区委书记朱用文、区长褚新年争当“重教书记”和“重教区长”,对教育事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师资队伍培训等工程紧锣密鼓;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大刀阔斧;困难学生资助、农村教师津贴等政策温暖人心。
如今,“均衡”“优化”“免费”等诸多关键词成为
了武陵源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个闪光点。
1988年成立的武陵源区占地面积只有390.8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区。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7723人,人数最多的学校也不过1000多人。别看这里的学校数量少、规模小,硬件配置却很高,武陵源区的学校建设走出了一条契合本土实际的“小规模、精品化”之路。
小青瓦、坡面屋、外挑檐……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矗立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青瓦白墙间,琅琅书声从这里传出。2010年,这所斥资4000余万元的新学校建成。当时正值春季,新校舍颇具土家族房屋风格,矗立在红、粉、黄等各色花儿中间,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后,万千网友惊呼,誉之为“中国最牛乡村学校”。
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前身是中湖乡中学,过去校舍破烂、学生流失严重。后来,中湖乡新开发了杨家界景区。伴随着杨家界景区名气的提升,中湖乡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多,破烂的中湖乡中学已显得格格不入。区政府决定在中湖乡中学原址附近重建新校,并将其升级为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建成后,又陆续添置了录播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功能室,一点也不逊色于城里的学校。学生宿舍24小时供应热水,使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校长赵顺岗谈及学校的变迁,言语中流露着几分自豪。
今年50岁的向延顺是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教师,从旧址迁到“新家”,他是学校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以前,学校没有独立的办公室,老师们备课、批改作业都是在自家书房里完成的,虽说是同事,但老师们之间却少有交流。”如今,向延顺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学校还为教师们配备了办公电脑和打印机。课余时分,大家在办公室里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和困惑、查阅备课资料,年轻教师还成了老教师的“师傅”,帮助他们掌握教学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别小看这间办公室,我们感受到的,可是一份家的温暖。”向延顺说。他也自此告别了用蜡纸刻印试卷的旧时光,试卷的印制跟上了信息时代的脚步。
武陵源区第二中学是该区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陵源区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推进区一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了索溪中心幼儿园、协和中心幼儿园,改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协合乡中心学校、天子山镇中心学校、黄家坪明德小学、三家峪小学、森林公园幼儿园及军地小学,校园危房全面消除,办学条件日益优化。
武陵源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让师生尝到了“甜头”。正值午餐时间,天子山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手拿饭盒奔向食堂,很是眼馋地望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场面热闹却秩序井然。看着此情此景,校长熊朝信感叹道:“我1995年来校任教那会,校舍破旧不堪,教室里的窗户没有玻璃,老师们便用油布把风口挡住。大雪天里,风呼呼地刮,那声响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学校还没有食堂,老师只能把一周的食材从家里带到学校,自己做饭,还得趁着空闲时间去山里捡拾做饭用的柴火。”2013年,设施齐备的新食堂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180余万元,全校202名师生的午餐有了着落。
“我们坐落在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教育的发展也要与一流景区的名声相媲美,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辖区内的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做到了‘小而精’,让教育本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武陵源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泽远道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初衷。
与校舍建设高标准相呼应的是,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自2012年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来,该区大力推进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先后投资1900万元为全区7所中小学校接通电信光纤,在全市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军地小学优美的校园环境
军地小学的大课间活动
在天子山镇中心学校,年过50的刘双银老师时常利用课余时间“窝”在办公室里练习拼音打字。“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对新事物接受得慢一些,还得自己‘补补课’。”刘双银解释道。不熟悉电脑操作,她便向年轻教师请教,甘做一名“小学生”;不清楚课件播放流程,她便趁着学生放学的工夫打开多媒体设备一遍遍地演练……眼下,她不仅能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还成了“班班通”使用的高手。在武陵源区,像刘双银这样年过半百的教师,大都会使用“班班通”上课。
“我们做到了城乡学校建设进度一个样、建设标准一个样,城乡学校同步迈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在肖忠义看来,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让农村孩子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那些住在偏远山区的孩子第一次摸到键盘,上起了神奇的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学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眼中,电脑不单单是一台显示器,轻点鼠标,他们可以透过这扇“窗”,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武陵源区致力于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没有健康,何谈工作,何谈幸福从教?武陵源区把教师的健康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余朝红介绍,早在2013年,武陵源区就率先在张家界市实现了教师全员深度体检,经费全部由教育局负担,2015年,当教师体检变成全市行动时,武陵源区的体检政策已经实施了两年。
记者来到军地小学时,学校正在举办运动会,教师李小平正在往墙上贴比赛成绩单。李小平在教育局组织的一次体检中查出患有淋巴癌,记者采访时,他已经在省城动了几次大手术。“医保报销再加上各项救助政策,自己只花了五六千元。”李小平说,多亏了教育局统筹实施的“大病救助政策”。李小平说的“大病救助”其实是区教育局联合区教育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关爱行动。武陵源区教育基金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短短十来年时间就募集到1100多万元资金,这些资金为关爱教师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来自武陵源区教育基金会的资料显示,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李小平获“爱烛行动”资助的金额达15000元。李小平只是受助教师中的代表,2014年区教育基金会共救助罹患大病的教师10人次,救助金额达5.6万元;2015年继续救助10人次,金额达7.3万元。而从2014年开始,区教育基金会还出资为全体教师购买了职工医疗互助金和女教师妇科险。
让人称道的还有武陵源区积极组织的“园丁之家”活动。“园丁之家”是一项旨在激励教师乐业敬业、开阔视野的旅游、考察、交流活动,一般由省教育厅、省教育基金会牵头组织实施。而从2013年开始,除了配合省、市层面安排“园丁之家”活动名额之外,武陵源区教育局、教育基金会还积极组织区本级的活动。如,2013年安排61万元,组织162名教师分9批外出“疗养”。2014年参加“疗养”的人数达180人,2015年为77人。三年下来,全区80%以上的教师享受到了免费的“疗养”机会。
如果说以上几项措施只能算是一种福利的话,那么最实在的还是为教师“加票子”。
早在2006年,国家要求实行“两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时,武陵源区就率先实现了“四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免教辅资料费、免作业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减轻了上学家庭的经济负担之后,武陵源区把重点放在了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经济负担上。自2008年起,武陵源区每年对60名偏远山区教师每人发放3000元的特殊补贴,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后来,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部农村教师。
李利是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工龄达14年之久的她除了基本工资外,每个月还能多收入560元。这是因为武陵源区积极为教师落实了农村教师人才津贴政策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源区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区城关镇)三类情况,分别给予农村教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同时,根据参加工作的年限,每位农村教师又可领取金额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李利参加工作的年限在15年以下,每个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260元。
而在落实几项补贴之前,武陵源区政府一直为教师群体积极发放13个月的工资,并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就是“双文明奖”。武陵源区教育局计财股股长刘际银介绍说,2014年以前老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3000元,2014年以后增加为5000元。凡此种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武陵源区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公务员。
与此同时,武陵源区还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在各项政策的激励下,2011年,在区一中任教了20多年的许天池、李双秋夫妇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协合乡中心学校任教,打破了以往教师只能进城、不能下乡的局面,教师流动方向悄然发生了变化。
每年的教师节,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是各地的规定动作,武陵源区的特色在于除了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出席每年的教师节活动,重奖一批教师之外,还每两年开展一次武陵源区“十大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十大名优教师”获得者每年能享受3500元至4500元的津贴,奖金不算多,但这项荣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因为,获得这个称号可没有那么容易,要经过学生评议、师德考核、现场试教、综合考评几个环节,要一路“过关斩将”才能胜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李小英老师从教20年,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015年教师节她被授予武陵源区“十大名优教师”的荣誉称号。李小英说,接过荣誉证书的那一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的李小英,工作起来更有劲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认真指导学校的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区里的重教措施也带动了乡镇、村支两委和学校的重教积极性。武陵源区第二中学所在的中湖乡就是一个典型。从2013年开始,中湖乡政府以及所辖的11个村(居)每年都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2015年教师节,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李利和彭清祥两位老师分别获得1万元和2万元的奖金。学校层面也积极实施教师奖励政策。这几年,武陵源区第二中学每年自筹15万元,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德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老师。余松、邓建两位青年体育教师,从教之后努力工作,指导的篮球队在区级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学校争了光,学校奖励每人1000元。
目前,武陵源区正在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让教师安居乐业。记者采访时,天子山镇中心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已经封顶。熊朝信介绍说,这18套教师周转房共投资265万元,按照规划,建成之后的周转房将实现家具、电视、网线、热水器一应俱全,学校的18位教师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政治待遇向一线教师大力倾斜,是武陵源区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又一大举措。对于学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并积极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开绿灯。
今年34岁的赵顺岗是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校长,而上任之前他只是学校的教务干事。工作踏实、年轻有为的他于2015年8月通过“公选”,直接成了学校校长。
天子山镇中心学校的围鼓表演
唐敏是天子山镇中心学校教师,之前是一名免费师范生,2012年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乡任教。学历高,又年轻,区教育局和学校都把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当成了“宝贝疙瘩”。来学校报到之后,学校积极为唐敏安排住宿,还为她提供各种外出学习、赛课的机会,如今工作才三年多时间的她已被提拔为学校的教务主任。当时和唐敏一起到来的,还有她的同学邓丽娜,如今邓丽娜也从一名普通教师被提拔为校务委员、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余朝红介绍,“十二·五”期间,武陵源区教育系统提拔任用的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达80%以上。
待遇有保障,晋升有渠道,工作有劲头,教师在武陵源区已经成了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太阳出来哟荷照白岩哟衣,照到的岩上桂也花开哟……”走进索溪峪镇中心学校,一曲清脆、甜润的民歌响彻山野,孩子们身着民族服饰,尽情地展现着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便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桑植民歌。“桑植民歌是张家界的骄傲,也是大湘西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想从娃娃抓起,让民俗文化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来。”该校校长彭辉介绍道。在这里,桑植民歌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真正走进课堂,每天课前的10~15分钟成了班级集体吟唱时间。包括《四季花儿开》《太阳出来照白岩》《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山歌号子、花灯儿歌、红军歌谣在内的60多首桑植民歌被编印成册,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非遗文化传承人也被请进了课堂,素有“民歌皇后”之称的向佐绒老师受邀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孩子们在口口相传中重拾民族文化的记忆。
地质环境科普教育是索溪峪镇中心学校的另一大特色。作为张家界市地质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学校专门建设了一个“地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模型映入眼帘。彭辉说,这是张家界地质地貌的全景缩略图,也是向同学们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和乡土教育的活教材。“博物馆”的墙上挂着地质、地貌常识,展览柜里摆放着纵状珊瑚化石、古盘龙化石等物件。每天下午,这里是同学们参观的好去处。学校还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举办地质知识讲座、举行手抄报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地质科普教育。
地质科普教育给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六年级111班学生邓睿告诉记者:“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家门口这些看似普通的山其实并不普通,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而听了戴晓鸿副校长《如何有效防范地震》的知识讲座之后,邓睿也对地震这个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增强了防护意识。
中午时分,天子山镇中心学校传来了阵阵乐器声。原来,是学校兴趣小组的学生正在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指导下练习吹唢呐和打围鼓。见记者感兴趣,同学们大胆地展示了一场。说话间,十多位穿着土家族服饰的孩子就表演了起来,唢呐声脆、围鼓声响,同学们一连吹奏了两首曲子,配合得十分默契,吹奏的技术相当娴熟。熊朝信说,近两年来,天子山镇中心学校以“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为主线,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还把手工刺绣、民族舞蹈等项目引进学校,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地处森林公园内,与著名景点黄石寨遥遥相望,近看是学校,远看像一幅山水画,学校将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学校作为办学特色培育。走进教学楼,只见每个教室旁边都有一个植物区。“这株植物叫富贵竹,这里是有关它的养护记录。”六年级学生熊帅拿起一个本子向记者介绍。班主任张菊香说,植物区的植物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她要求他们每天观察、养护并作记录,培养学生的爱绿意识。除此之外,他们班还认领了学校的一棵树和一块草地,并负责养护。校长孙卫东说,让学生自主管理植物,认领树木、草地只是学校坚持开展的绿色生态教育十大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办绿色手抄报、成立‘环保小卫士’监督队、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等环保活动,让生态和环保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细节之中。”
而据孙卫东观察,学校开展的绿色生态教育成效明显。他巡查校园时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总爱去教室后面的垃圾桶看看。“一个班的卫生状况好不好,只要看看垃圾桶就知道了。”原来,学校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垃圾袋,随着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孩子们大多将垃圾放在了自带的垃圾袋中,教室后面垃圾桶里的垃圾越来越少。
注重培育地方特色与挖掘、传承地方文化,是武陵源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今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已经成了体现办学个性和展示学生才艺的黄金时间——区一中的土家摆手操、区二中的地方花灯戏,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民族文化的滋养。
作为城区的一所优质小学,军地小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学生的艺体活动丰富多彩。如今,学校把重点放在了打造书香校园上。2014年,军地小学投入30多万元,精心装修了一个阅览室和两个图书室,藏书35000多册。图书种类繁多,摆放整齐,涵盖百科知识、文学名著、文史赏读、小说散文、各类故事、人物传记、寓言童话、科普知识、连环画等。每天中午和每周三下午,学生分班级来到阅览室专心阅读,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军地小学还耗资20余万元,在新科教楼背后新建了优雅别致的长廊书香亭。课余时间,书香亭里挤满了学生,坐在石桌上入神地看书。“漫步在校园中,你会情不自禁地被浓浓的书香吸引。看着学生们在图书馆或书香亭专注地阅读,自己的心也静下来了。”一年级语文老师黎冰浓说。
肖忠义说,“十二·五”期间,武陵源区的教育硬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十三·五”期间,他们将在打造办学特色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早日实现“打造像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样美丽的教育”这个宏伟目标。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绿色校园
武陵源区第二中学的舞龙活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