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广州市的调查

2016-03-30 07:57:00唐燕儿刘艳丽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唐燕儿 刘艳丽(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广州市的调查

唐燕儿 刘艳丽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刘艳丽,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社会学。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通过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基于这一现实状况,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问题提出

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主要指80后和90后的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劳动力,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这充分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仅存在字面上的区别而且存在实质性差别,比如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征,比如受教育程度较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略高、较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和较高的职业期望值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因而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另外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较大的城市生活压力和职业竞争压力,都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其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实行。近几年出现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和外来务工青年人员犯罪事件的增多,都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并通过教育支持、经济支持和社会关系网络支持等三方面的社会支持,探讨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二、调研对象的地区选择和问卷设计

广州市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市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1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广州市常驻人口为1308.05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465.63 万人[2]。因此,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情况,本研究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受教育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交关系情况等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并通过抽样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86.9%。

三、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为了解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通过对调查对象经常出现的心理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经常出现心理压抑郁闷、烦躁易怒和注意力下降等现象(如表1)。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很大部分人是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进而融入所在城市以求能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如表2所示,有67.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所在城市生活,这足以见得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但是远离家乡进入陌生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以一种新的身份适应新的环境,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这样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紧张和危机;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他们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残酷现实的差距对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的生存压力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表1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症状的描述统计量

表2 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希望在城市定居的频率统计

(二)社会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教育支持。从收回的有效样本中,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7%,高中及大专学历人数占72.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7.9%(如表3)。从数据分析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确实有所提升,但是与产业升级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导致其在职业发展中缺乏竞争力而处于弱势地位,对其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知识水平偏低,但是工作以后继续念书的新生代农民工只占到36.2%。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是低学历者仍占据很大比例,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本科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均值为0.26,而高中和初中学历的分别占到0.40和0.64,这说明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高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表3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频率统计表

第二,经济支持。根据调查显示,从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物流运输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5.1%;如表4所示新生代农民工一年的工资收入在2-3万的占到38.3%,4-6万的占到29.4%,总体来讲,年收入6万以下的占到83.8%,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薪资缺乏竞争力,同时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低水平工资的工作,使他们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比较高。

表4 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情况统计表

第三,社会关系网络支持。由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得出,在城市里可以得到5位以下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81.8%;经常获得老乡帮助的占到47.2%,获得同事帮助的占到6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圈狭窄,主要集中于自己的老乡和同事并且在城市里可获得别人支持的数目很少。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来自社会组织和政府的支持;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的支持,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4],社交需要的实现也是爱与归属需要的实现,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爱护与理解,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支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其消极情绪的产生,能够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冲突。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新生代农民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不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作用而且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现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

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学历水平。通过知识和学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使其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避免低学历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以增加自身收入,经济收入的增加有利于缓解经济紧张带来的生活压力。

第一,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走出校园,对于校园学习模式无法较快适应,并且也无法从家庭教育中获取其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而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社区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服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具有实用性的教学管理理念等,这些都比较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特殊需求。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要提升其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可通过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讲座、参与实践等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社区教育不仅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其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类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习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消极情绪的发泄,这样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正向作用。

第二,普及移动教育学习理念,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绝大多数人拥有手机并且对网络的应用比较熟悉,这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基于网络的培训出现了很多新课程、微课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微课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微课具有自由灵活的学习时间、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优势,这可使新生代农民工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缓解工学矛盾,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优势等。这样既不耽误工作时间同时又可以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进入的行业都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较长、休息时间较短,工资收入较低,高强度的工作使其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情况、文化素养等不仅会影响其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而且也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进而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也有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职能机构发挥联动作用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父母或子女帮助的占到90.4%,获得老乡帮助的占到47.2%,获得同事帮助的比例占到64.2%;然而获得企业帮助的只占到28.3%,获得邻居帮助的只占到27.6%,获得社区组织帮助的只占到22.7%,获得社会工作机构帮助的只占到17.9%,这表明相关组织机构例如企业、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提升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还存在欠缺。

表5 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各类人员帮助的百分比统计表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的联动合作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这样就容易造成二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偏离。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生活,一方面,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应积极筹集社会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种服务,并且增加其与城市居民的良好互动活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二者的隔阂,促进更好的交流与沟通,防止新生代农民工被动的被边缘化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或单位应积极开展符合农民工本身实际的相关辅助和支持系统,例如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其提供帮助并且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宣传穿插其中,这样不仅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充分正确认识自身,而且当其遇到困难时心理咨询机构还能为其提供有效解决内心矛盾与冲突的途径,这样既有利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有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五、小结

通过对广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他们本身的受教育情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相关,为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共同努力。内因决定外因,要使采取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发挥作用,首先要使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1/31/ content_1524372.htm.2015.12.30.

[2]201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广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stats.gov.cn/ tjgb/.2015.12.30.

[3]张圆.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4]周传丽.人力资源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85-186.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1-0039-04

作者简介:唐燕儿,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社会学以及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16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5:20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7:40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3:56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