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晓(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探究
邢 晓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摘 要:《大唐西域记》是反映“西域”地区中世纪状况最珍贵的历史文献之一。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其分布及语法功能。《大唐西域记》存在叙事语体和说明语体,情绪类心理动词在《大唐西域记》不同语体中的分布不同,本文浅析了原因。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语体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共十二卷,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该书是描述“西域”地区中世纪状况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是表示人类感情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动词。目前学界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心理动词的存在,且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因此心理动词的研究具有很大空间。
确定情绪类心理动词,需要先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学界在对心理动词分类时,观点很不一致。徐睿、王文斌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对心理动词进行重新梳理,徐、王由此得出的心理动词“六分法”符合汉语心理动词的实际,且张晓玲在对《醒世姻缘传》心理动词进行研究时也论述道:“心理动词可以具体化为“感情”、“意识”。而“感情”又可细分为“情绪”、“情感”;“意识”则可细分为“认知”、 “感知”、“意动”、 “使役”。”[1]她依照徐、王的观点,把心理动词分为情绪类、情感类、认知类、感知类、意动类、使役类六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情绪和情感在研究时容易混淆,情绪是人类感情活动和意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人们高兴、悲哀等心理状态。“情绪类心理动词强调主语的感受,语义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而情感类心理动词倾向于表达感事对外部的反应,语义指向外界客体。”[2]情绪仅仅是人作为生物而产生的,但情感则是社会外界刺激后产生的。这两者需要区别开来。本文研究的《大唐西域记》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不包括情感类心理动词。
(一)使用情况描写
《大唐西域记》心理动词共214个,其中表示高兴、悲哀等“情绪类”心理动词36个,占心理动词的16.8%。其中单音21个,约占58.3%;复音15个,约占41.7%。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
以上数据说明,在《大唐西域记》中单音情绪类心理动词占多数,复音情绪类心理动词在初唐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没有改变单音节占优势的状态。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大唐西域记》复音情绪类心理动词,大多都是两个单音情绪类心理动词构成的并列同义复合词。从语法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并列成分的词义和词性都是一致的。“词性和用法都具有一致性的单音词,一般都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连用在一起时,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来理解……”[3]并列复音词更容易成词,因此《大唐西域记》中并列同义复合词居多。
数据还显示出表消极的情绪类心理动词占比例很大。这和佛教思想有密切关系。佛教普度众生,救人于苦难之中。而《大唐西域记》写作目的之一是要弘扬佛法。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但是谁都不想经历痛苦,佛教就宣扬通过潜心修行来摆脱痛苦。将人世间各种“苦”详细描述,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吸引更多教徒,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二)语法功能分析
情绪类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和动词一样,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此外,《大唐西域记》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187例,如:
①国王大臣莫不庆悦,建此灵基,以旌至德。(建揵椎声窣堵波及提婆故事)
②至第六日已,既深忧惧,更励身心,便获果证。(摩醯因陀罗故事)
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是其最重要的语法功能。根据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时所接宾语的情况来看,情绪类心理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1)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后不带宾语,如:
①如来告曰:“汝勿忧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菩提树及其事迹)
②山神惶惧,告菩萨曰:“此山者,非成正觉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刚定,地当震陷,山亦倾覆。”(前正觉山及佛成道故事)
(2)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后带宾语,可以分为带谓词性宾语和带体词性宾语:
①带谓词性宾语,如:
A.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 (清辩故事)
B.而见世尊在其前住,发菩提心,欢喜顶礼,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得眼林)
《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时所带的谓词性宾语中,谓词短语、主谓短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②带体词性宾语,如:
A.释种畏恶,莫知图计,伺其寐也,利刃断之。(蓝勃卢山龙池及乌仗那国王统传说)
B.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菩提树及其事迹)
《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谓语时所带的体词性宾语较少,远不及谓词性宾语,且多为名词。
2.情绪类心理动词作主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1例,如:
①吠舍厘王闻阿难来,悲喜盈心,亦治军旅,奔驰迎候,数百千众,屯集北岸。(阿难分身寂灭传说)
情绪类心理动词作主语情况比较特殊,上例中,“悲喜”共同作主语,其谓语后不再有宾语。
3.情绪类心理动词作宾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40例,如:
①沙弥怀忿,未从诲谢。(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②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 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斯皆三宝之灵祐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此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不穿耳伽蓝)
情绪类心理动词作宾语时它的谓语比较特殊,大多是表示存在的动词,如“有”、“无”、“增”、“怀”等。
4.情绪类心理动词作定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2例,如:
①忿形辞语,便欲交兵。(建国传说)
②戒日王殊无忿色,止令不杀。(曲女城法会)能够作定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用来描写宾语的情状,如“忿色”、“忿形”。
5.情绪类心理动词作状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22例,如:
①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抉目已,无忧王怒谴辅佐,迁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谷间。(建国传说)
②执金刚神密迹力士见佛灭度,悲恸唱言:“如来舍我入大涅槃,无归依,无覆护!”(执金刚躃地处)能作状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用来描写谓语的情状,如“怒谴”、“乐饮”、“喜跃”等。
6.情绪类心理动词作补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计2例,如:
①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罗兽多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无惧。(三龙池及释迦遗迹)
②见而敬悦,稽首谢曰:“曩无明导,伫足邪途,浇弊虽久,沿革在兹。愿能垂顾,降临居室!”(昏驮多城伽蓝)作补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用来补充谓语的情状。
表2 《大唐西域记》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语法功能分布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在使用时主要是作谓语,宾语次之,状语再次之,作主语、定语、补语时情况较少。
(一)不同语体中的分布
《大唐西域记》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唐太宗提供西域的真实情况,二是弘扬佛法。根据《大唐西域记》写作目的和具体内容将其分为非故事与故事两部分。非故事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故事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大唐西域记》明显的分为叙事语体和说明语体,情绪类心理动词和语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大唐西域记》中,情绪类心理动词共出现250次。在说明语体中,情绪类心理动词共出现6次,全部是单音节情绪类心理动词,占总频次的2.4%。在叙事语体中,情绪类心理动词共出现244次,占总频次的97.6%。其中单音211次,占总频次的84.4%;复音39次,占总频次的15.6%。具体分布如下:
表3 《大唐西域记》情绪类心理动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
由上表可知:
1.说明语体情绪类心理动词使用频次低,主观情感因素较少,具有客观性。均为单音节,语言表达比较简洁。
2.叙事语体情绪类心理动词使用比例远远高于说明语体,具有主观性。虽单音节所占比重较大,但复音节使用比例不低,说明复音节情绪类心理动词在此时期已有了一定发展。叙事语体语言表达比较复杂。
(二)语体分布差异原因浅析
“语体作为语篇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鉴别是依据鉴赏者的内心体验还是反映为一套规则和参数?换句话说,一个特定的语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还是表述为一套规则或参数的?如果是前者我们只能依据个人的语感来断定某一文本的语体类型,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能通过一套规则或参数来判断某一文本的语体类型,并且能通过这一系列参数来生成我们所生成的某一特定的语体文本。”[4]正是由于一定的规则才有语体的差异,《大唐西域记》说明语体和叙事语体的差异从情绪类心理动词分布中可窥一斑。
情绪类心理动词在说明语体中共出现6次,占总频次的2.4%。这样看来,说明语体对情绪类心理动词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大唐西域记》说明语体主要用来向唐太宗提供西域的真实情况,需要客观准确的描述,会排斥主观性的描述心情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但涉及到人文现象时,又会适当选择主观性的情绪类心理动词,由此可以解释《大唐西域记》说明语体中存在情绪类心理动词的用例,但数量较少。《大唐西域记》说明语体中的大多数对象如佛像、山石等事物现象都是静态的,而情绪类心理动词是用来描述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的,具有动态含义,具有“动态”性特征,故具有“动态”特征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与静态的说明语体相互排斥。
情绪类心理动词在叙事语体中共出现244次,占总频次的97.6%。表明叙事语体对情绪类心理动词具有强烈选择性。因为《大唐西域记》叙事语体涉及大量故事传说,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有时间、动作、形态的变化,因而具有“动态”特征的情绪类心理动词适应于动态的叙事语体。行为主体是主观感受事件过程的,《大唐西域记》叙事语体在选择语言时,会选择人类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情绪类心理动词,来增强叙事语体的主观性,这样读者更容易接受,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大唐西域记》说明语体和叙事语体中情绪类心理动词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成因在于,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动态性特征和主观性特征对说明语体和叙事语体的语体特征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醒世姻缘传》心理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徐睿,王文斌.心理动词也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66
[3]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347
[4]金立鑫,白水振.语体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2(6):23.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1-0043-04
作者简介:邢晓,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