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雷,高 霞,赵 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113001)
以茶历史为切入浅析民族精神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黄春雷,高霞,赵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113001)
摘要:民族精神是中国的灵魂,也是中国自强不息的重要精神。在当代教育中,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念十分模糊,并且对中国一直弘扬的民族文化以及团结精神极少接触,这使得民族精神在学生思想教育中逐渐淡化。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多个民族的团结所塑造出来的,这是民族精神给予国家的力量,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本文以茶历史为切入点,浅析民族精神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茶历史;民族精神;意义
课题: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15CSZ009)
民族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的不仅仅是国家,也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以民族精神中最经典的茶马古道历史来说,茶马古道是以云南与四川的茶叶产地作为出发点,以最原始的方式运载茶叶翻山越岭至各个地区,汉藏同胞在交易的过程中,经历一路艰辛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民族友谊。而在我国现代经济条件逐渐提高后,人们的各项生活条件开始改善,人们对民族精神理念还有一些模糊不清,在学生的教育上也缺乏民族精神的传播,使得部分学生仍存有种族歧视的心理现象,这对学生性格以及民主精神的传播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1]。
以我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来说,茶马古道是我国汉、藏、蒙等多个民族共同参与并完成的茶叶贸易壮举,并开启民族团结的重要事实。据历史记载,茶马古道是我国西部历史中,汉族民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易茶的贸易形式,从陆羽的《茶经》中可以看出,当时茶叶在当代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是当时人民生产贸易的重要物质。茶马古道的发展也促进了川藏地区的发展,使其尽早成为了高原重镇。茶马古道的行走轨迹十分艰难,运输途中需饱受风吹雨打、酷暑严寒,这是当时茶马古道的艰苦剪影。从路程来说,茶马古道交易是一条十分艰辛的路程,各个民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共同经历着汗水与辛酸,也印刻着民族之间坚强的团结精神,是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道路。茶马古道的贸易市场发展,是当时汉族与藏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建立友谊的重要机遇,并且在随后西藏解放纳入中国后,其友谊一直在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至今,茶马古道的贸易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领域,更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见证,是我国各个民族建立友谊的重要道路[2]。
2.1民族精神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中国是有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大民族,没有民族的聚集,就没有如今强大的中国,就如茶一样,茶叶的聚集才能够发挥茶的和谐的作用,才能够泡出高品质的茶。目前,我国学生对民族精神还缺乏完整的认知,仅仅将文化来区分不同民族的特点。民族不仅是指一个在共同区域生活的群体,还是一个具有相同精神领域的群体。从民族精神的根本来说,民族是一个群体,而民族的共同发展离不开群体个体的自我规范。如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思想规范等。若制度规范是一个强制性执行的规范,那么思想规范则是精神规范。民族精神的规范并不是由制度规范来形成的,民族的每个个体都是自觉以及自愿而形成的内在规范以及精神规范,因此,从根本来说,民族精神是大家共同所形成自觉规范意识[3]。
民族精神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当代的社会发展模式,更是人们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规范所在。当每个个体都接受了民族精神后,民族精神就会成为个体自觉的信念与追求,从而规范着每个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使人们能够在民族精神的影响下约束自身的行为。民族精神一旦得到大多数个体认同后,精神就会形成无形的力量来聚集着这些人,对人们的行为有自觉规范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当民族精神得到学生的认可后,学生会受民族精神的引导与影响,开始自觉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对此,我国需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从学生阶段将民族精神融入教育当中。以民族精神的根本来说,民族精神能够塑造学生的天性,并将民族精神所弘扬的民族情感、以及思想观念逐步同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调节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有效融合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2.2民族精神具有引导作用
以茶马古道的茶历史来说,茶马古道的艰辛使得各个民族之间聚集在一起,使不同的民族形成团结的一体,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各个民族所聚集的力量,这些力量能够感染大众,并给大众带来积极的影响,对大众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每个民族来说,各个民族在生存的过程中会因自身需要而不断地去努力实现目标。学生作为我国民族中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引导能够使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积极向上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观念,对学生有鼓舞的作用。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民族精神的鼓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民族精神当中的情感能够发挥作用,让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目标而奋斗。由此可见,民族精神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行动力,激发学生对目标奋斗的热情,并将其化为动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国各个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若学生存在素质低下、品行不良等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各个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民族精神的教育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首先,民族精神能够使学生提高判断力,能够分辨生活中的真假、善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二,当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后,学生会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是经历了多久的变革才发展至今,使学生能够对祖国民族抱有敬畏之心,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第三,通过民族精神的引导,学生会逐渐受到其中的感染,成为拥有坚毅信念、自立的人格。第四,民族精神是由各个民族的聚集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若没有团结就无法形成民族精神,因此,民族精神的聚集能够引导学生具有团结意识,更热爱团体。
3.1民族精神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深远意义
以茶马古道来说,茶的聚集是由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产生的,而民族是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领域、共同文化的种族,而聚集民族的关键所在是民族的精神,当民族的精神达到统一后,民族的行为与思想观念也会逐渐达到统一。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且极易受到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市场不断开放下,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影响,出现了重功利、拜金、个人主义等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思想落后等现象,这对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没有跟上,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风气,还影响了学生这群弱势组织。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常常容易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观念,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在学生教育上,我国应加强对民族精神的教育,通过民族精神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易,并能够明确分辨其中的是与非,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将民族目标转化成个人行为,意识到自身是民族中的一员。
3.2民族精神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民族精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联,还有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这些通过不同时代的政治家或哲学家等从中进行提炼来表达,最终受到各个民族成员的认同,因此,民族精神具备自觉性,而民族群体具备自觉意识。但是,自觉意识并不代表每个民族个体都具有自觉意识。在早期时期,人们对民族的定义与区分是以血缘进行区分的,而在当时封建的社会形式中,人们受到制度的影响开始相成相互依赖的现象,个体对群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个体也未意识到这是否是自觉意识,因此都具备较强的民族维护意识,而这一意识是个体自主所具备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感,指对某件事物自觉感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是群体个人的心理品质,也是当时社会观念的重要取向。以学生个体来说,学生所接触的社会范围十分狭隘,所接触的事物面也具有局限,因此,在思想上,学生较为关注的是自身个体的发展,对社会群体以及对祖国的责任义务没有明确的意识,因此,在学生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并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组织能够在民族精神的影响和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责任观念与人格品质,使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时,能够负起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的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为我国打开了新的贸易渠道,更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下,民族精神能够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形成优秀的性格,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使学生在民族精神的教育下,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将个体融入团体当中,提高学生群体的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曾莉.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以中国西南地区S省幼儿园节日教育为视窗[J].华东师范大学.2014(02):86-88.
[2]段淞耀.“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4(04):139.
[3]吕艳玲.普通高校增强武术教学魅力的对策研究——以南京高校武术教学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2014.(06):67-68.
[4]张鹤琳.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教育——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07):141-142.
作者简介:黄春雷(1983-),男,黑龙江绥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霞(1981-),女,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旭(1982-),男,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