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肖像油画中的写实形象探析

2016-03-29 17:13乔国锋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方

乔国锋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西方肖像油画中的写实形象探析

乔国锋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伴随着艺术的发展与人们视觉方式的改变,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需求下,写实技法作为西方绘画创作的一种表现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西方绘画经历了诸多流派的交替更迭,探索并实践了诸多绘画语言与表现技巧,创造出无数的写实形象,但都因各个时期审美追求与表达观念的不同而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方;肖像油画;写实形象

自文艺复兴绘画艺术完善了透视法与明暗法之后,写实技法便逐渐演化成一种成熟而规范的艺术语言。直至今天,世界各地依然有诸多艺术家采用写实技法从事绘画创作。与此同时,伴随着艺术的发展与人们视觉方式的改变,这种技法所表现的写实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1 西方肖像油画中写实形象的含义

写实的英文翻译为realistic,其名词形态为“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历史中,写实技法是艺术家绘画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经成为西方绘画表现的主导。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画家们便十分崇尚写实逼真的形象描绘,其后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诸多流派,依然采用写实技法来描绘形象。这里所说的写实仅仅是一种表达技巧,不管是古典绘画中描绘虚构的神还是现实主义绘画中描绘的人,只要采用了写实的描绘手法,都可以称之为“写实形象”。

一提“‘写实’,又容易做粗浅的理解,甚至引起误会。如果认为‘写实’仅仅意味着把客观事物描绘(或塑造)得一模一样,能够像照相(或蜡像)那样‘欺目乱真’,那就是对西方写实美术莫大的误解,甚至是贬低了他的价值。不错,焦点透视学、人体解剖学、明暗投影、色彩变化等法则,都是西方美术家通过实践、结合自然科学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技法,对于世界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西欧写实美术又并非仅仅以这些技法理论与逼真的描绘、塑造取胜,而是另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事实上,连‘写实’这个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每个时代,甚至每个美术家,对于所谓‘写实’都可以有各自的理解。”[1]

2 西方肖像油画中写实形象形成的文化渊源

2.1西方传统哲学与科学观念的影响

西方文化艺术主要是从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演化而来的,因而就产生了与中国不同的哲学观。首先,古希腊人的哲学观认为宇宙是“和谐、数量、秩序”等的体现,把数学和几何学的神圣秩序看作宇宙的本质,认为美是纯粹的形式构成。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宇宙的原理,认为美即是数,数是宇宙的中心结构,并把数与形联系起来,认为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之间有着彼此包含的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与比例构成了西方艺术的突出特征。其次,古希腊时期的自然科学已取得诸多成果,使得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成为古希腊艺术家绘画创作的规范与标准。此外,透视学理论的初步发展,小孔成像技术的发明、运用都为写实绘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古希腊雕刻与模仿说的影响

古希腊人体雕刻注重模仿人体姿势,强调骨骼、肌肉、比例之精确生动。这种审美观为文艺复兴及后来的艺术家所继承和应用,并创造出诸多经典之作,使得写实绘画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尽管希腊艺术注重对美的理想化创造,但希腊艺术仍以模仿、写实为原则。希腊人大菲洛斯特拉托斯认为:“摹仿被看作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它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聪慧而灵巧的人发现了摹仿,或称之为绘画艺术,或称之为雕塑艺术。”[2]于是,希腊艺术家把模仿、对称、比例作为绘画或雕塑艺术必须遵循的法则,这就导致了对客观现实给予再现的要求,而写实手法则成了真实表现的最佳方式。

3 西方肖像油画中不同时期写实形象的文化内涵

3.1文艺复兴肖像油画中的写实形象展示了艺术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的思想自由、以人为本、崇尚科学精神、反对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文艺复兴绘画创作以人文主义为宗旨,围绕人文主义展开,摆脱封建制度对人精神领域的束缚及肉体上的迫害,这时期的绘画虽以宗教艺术为主,但并非是在封建制度下的宗教艺术,而是以表达人性为主的宗教艺术。文艺复兴绘画抛弃了对圣父、圣子等概念化形象的描绘,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与人的情感表现,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与此同时,透视法与解剖知识的运用使得绘画与科学密切结合,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为绘画艺术的写实表现打下理论基础,这使得文艺复兴绘画以写实、再现为原则,把模仿事物的客观面貌作为绘画表现的根本。如达芬奇《蒙娜丽莎》一画,打破了古希腊绘画中呆板、端庄的程式化形象,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特点的姿态取代了古板呆滞、高高在上的宗教绘画,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表现使作品充满了人性之美,并给人一种理想化的视觉感受。作品采用了柔和的光线对比和大气透视的新手法,使现实的人与宗教精神融为一体。画面中细腻、娴熟的写实技巧传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端庄逼真的形象与背景虚幻而又真实的景物处理使作品更具神秘之感,蒙娜丽莎富有魅力的微笑与女性之美使作品富有了自由、创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现实与浪漫交融的情怀,折射出自由、平等的精神面貌,成为西方绘画史上的典范。

3.2古典绘画中的写实形象反映了艺术家对理想美的愿望

古典主义是在借鉴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绘画表现依然以写实再现为己任。它继承了学院派的艺术法则,强调以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为前提,要求绘画作品要富有哲理,形式上要规范,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首先,题材上应以典雅、崇高的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信仰为主,肖像画主要描绘王公、贵族的生活,忽视现实题材,以此表达一定的哲学理念,进而宣扬某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其次,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注重临摹古代绘画。再次,表现技巧上以严谨、扎实的素描为基础,注重明暗光影的描绘,强调雕塑般的质感表现,贬低色彩与笔触的价值,追求庄重、均衡、宏大、完整的构图形式,使作品具有一种严肃、静穆之美。如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一画,画面中逼真、细腻的写实形象充满了社会情感与世俗精神,符合了时代的需求。整个画面的布局具有理性分析的显著特征,强烈的明暗对比及形体塑造突出表现了三兄弟的刚毅勇猛,与右下角痛苦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逼真的形象描绘与宏大静穆的构图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美的愿望。

3.3浪漫主义绘画中的写实形象是艺术家个性解放与情感描绘的体现

19世纪法国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其美学观旨在追求自由、平等、理想、爱情以及古希腊和中世纪美术等,强调个性解放,宣扬绘画要富于激情,并以主观的情感表现对抗古典主义绘画的客观再现,要求绘画创作要突出个性特点。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更加注重主观感受,以写实的画面形象表现理想化的美,但这里的写实形象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经过艺术家的重组与配置,带有主观的想象及寓意。浪漫主义艺术家抛弃了古典绘画中高贵、端庄的人物形象,热衷于从文学作品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使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具有英雄主义和悲剧性的素材,试图把古典绘画的客观再现转变为艺术家的主观表现。而这一转变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自由、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浪漫主义绘画题材上更倾向于对社会现实的表达,作品常以生动、鲜活、充满激情的写实形象代替古典绘画中冷漠、理性、崇高、刻板的画面表现。构图上摒弃了古典绘画中稳定、庄严、均衡、宏大的构图形式,显得更加自由、多元、富于运动感。色彩上重视色彩的表现力,主张以饱满的色彩对比与强烈的明暗关系突出主题,用色彩塑造形象,重视色彩的作用,而不是只强调画面的素描关系。表现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强调自由、奔放的笔触之美,突出笔触的表现力,带有一定的写意精神,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进而改变古典主义绘画中严谨、呆板的画面形象。

如德拉克罗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是为了纪念1870年法国七月革命所作,画中裸露胸脯的自由女神一手高举法国国旗,一手紧握钢枪勇往直前,这是正义、自由、真理的化身,在她周围的人物是不同阶级的代表,象征着法国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表现。画面采用三角形构图形式打破了古典主义绘画中严谨、均衡、刻板的画面构成,给人一种运动感。画面真实的历史事件与戏剧性的画面安排,色与光的相互交融使人物主体更加突出,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气势磅礴恢弘,成功地表现了争取自由的主题。

3.4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写实形象是艺术家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源泉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与西班牙诗人罗卡对自己梦境与想象的描绘。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直观表现,是本能在超出理性约束下的一种发泄,艺术创作是梦境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此理论影响下,采用逼真写实的技法描绘梦境或潜意识,努力使荒诞不经和不合逻辑的事物具有真实感,它不是以纯艺术上的创新为基础,它的目的是要彻底解放艺术和生活领域中的潜意识资源,借以创造出与客观现实相似的虚幻世界,作品中的写实形象则成了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

20世纪初期,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开始进行关于梦境与现实的创作试验,他用写实技法创造出比客观自然更为清晰、真实的梦幻世界。使作品具有怪诞、奇妙、琢磨不透以及常人难以理解的梦幻情结,以求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结果。其《记忆的永恒》一画以不符逻辑的画面构成表达了梦境、记忆、幻觉或潜意识,运用写实的技法表现出荒诞、离奇而又十分酷似客观现实的奇幻世界,给人梦幻般的视觉印象。画面中的大海、远山、平原等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几种事物的组合并置却无因果关系,不符常理。三种形态各异的钟表却又不具备生活中钟表的功用和质地,前面的沙滩上躺着一个似马非马的怪物,这一切都表明艺术家所表现的只是一个记忆与虚幻的梦境,而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组合并置恰恰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追求虚幻与真实交融的效果。这些现实的形象无论怎么变形也仍然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这就表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荒诞离不开客观现实的原形,离不开逼真再现的形象外衣。正如美国艺术批评家哈罗德·罗森贝格所说“艺术作品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世界的补充物,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3]

3.5照相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中的写实形象是艺术家探索绘画与摄影之间关系的手段

19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绘画观念的改变,许多画家开始参照相片作画,他们灵活运用照片创作出各种新的图式与意象。但多数艺术家并不是死板临摹照片,而是根据自己的写实功底主观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品。传统的写实绘画是对景写生,取其所用,抛弃不必要的细节,而照相写实主义则完全依靠相片,忠实地依样描绘,把一张小照片成倍放大成巨幅画作则是该派的主要表现方式。照片所展现出的透视关系、明暗调子、色彩变化等都被画家直接移植到画面上,并且注重对物象质感、造型的表达,细微至每个局部,对照片的临摹、放大构成了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点。

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是在照相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作理念来源于让·鲍德里亚“模拟的东西永远不在现实中存在”这一理论。但超级写实主义与照相写实主义有所不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借助相片只是参照,而不是完全被动临摹,超级写实主义为了表达生动逼真的画面形象,把场景与物象处理的非常细致,创造出照片达不到的新的视觉图式。该流派代表画家查克·克洛斯的《约翰像》是把一幅头像小照片放大成巨幅绘画的作品,画面肌肤、纹理、光影表现得细致入微,比照片更加鲜明突出,画面中的头发、胡须、毛孔等都一一逼真描绘。超级写实主义更关注于细节的描绘与表现,但又不是完全对照片的机械复制与解读,这要求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消除摄影图片的局限,运用微妙的绘画技艺创造出虚拟的情景,并以社会、文化、政治等主题制造虚拟的现实幻象,画面中的写实形象则是艺术与照相密切联系的结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写实技法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有其自身的语言特性与审美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社会审美需求与艺术家绘画理念的不同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内涵。在这种技法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画面中的写实形象也会随着艺术家视觉方式的改变与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演化出新的意义,但无论是写实也好,抽象也罢,都是艺术家主观表现的一种方式而已,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参考文献:

[1]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0.

[2]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5.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110.

责任编辑:李晓

ANALYSIS OF REALISTIC IMAGE IN WESTEN PAINTINGS

QIAO Guo-fe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the change of visual way of people,realistic technique,as a representation of western painting,is also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under the social aesthetic demand of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modern art,western painting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 of many schools,explored and practiced numerous painting languages and expression skills,creating a myriad of realistic images,which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pursuit and expression concep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Key words:the west;portrait;realistic image

作者简介:乔国锋(1981-),男,河南洛阳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K20163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K201637)

收稿日期:2016-02-01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094-04

猜你喜欢
西方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从中国当代美术三十年历程看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文化
网络渗透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的传播
关于西方室内音乐发展的阶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