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超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光绪《庐江县志》述略
赵超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光绪)《庐江县志》是安徽省庐江县现存旧志中内容较为详实、编纂体例比较严谨的一部志书,该志在清同治旧志未完成的情况下,在参考各类资料并对其进行考证、甄别的基础上精心编纂而成,具有较高的编修质量;该书具有特殊的文献辑佚及校勘价值,为我们了解清光绪时期庐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风俗、人物、艺文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深入研究庐江县的社会历史发展、整理庐江县旧志提供了宝贵线索。同时,该志还为历史研究者做考证工作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方法论。
关键词:庐江县志;编修方法;编修质量;文献价值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在合肥市南部,东邻芜湖市无为县,南靠枞阳县、桐城市,西接舒城县,北依肥西县,有“周瑜故里”、“温泉之乡”之称。其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西汉初,汉代置庐江郡。“庐江县”名始于隋,“庐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为合州。开皇初改为庐州,统七县,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庐江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圣山、蓝家山。”(《隋书·地理志》)。另说始于南朝梁,“庐江县本汉龙舒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一百二十里,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元年移于石梁东南。景龙二年移于今所。”(《太平寰宇记》)两说时间仅相差几十年。
(光绪)《庐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承修清钱鑅,纂清俞燮、庐钰。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成,十一年(1885)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国会图书馆藏方志目录》、《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等目录书对《庐江县志》也都有著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曰:“《庐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钱鑅修,俞燮、庐钰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1]。著录还简介了《庐江县志》的馆藏地点,如北京、上海、安徽、安大(不全)、安师大等。《国会图书馆藏方志目录》著录曰:“《庐江县志》十六卷,卷首一卷,(清)钱鑅修,俞燮、庐钰纂,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印本,十六册”[2]。其中,《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对《无为州志》做了较为详尽的著录。不仅对该志书的编纂人、刊行时间、体例等作了介绍,还对该志书给予了较高评价。
2011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同年黄山书社出版《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均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影印出版了《庐江县志》。
2.1编修始末
《庐江县志·序》对志书的编修始末做了详尽记载。序记载:“余于癸未秋来宰庐江,检移交文卷有同治年修而未成邑志十二册,窃欲足成之顾序,以案牍之劳未遑也。越明年春讼事稍简,乃集邑绅而谓之曰:邑之志修于嘉庆八年,同治间前任周君行之,率绅重修,寻其他调,未及完事。今距嘉庆修志时七十余年,犹经兵焚簿书毁失,耆老凋谢,若不及时搜辑,恐事多失传,终将语焉而不详也。佥曰:诺乃于季春经始分乡,採访昕续增者数倍于同治旧本,犹以今昔异势,酌分门类移易改倂。诸君子昕宵纂辑,不半年而稿成,付之(剖)劂氏,又数月而告竣。”
由上可知,编纂光绪《庐江县志》是钱鑅在庐江县上任一年后开始编纂。由于同治年间编纂了庐江县志十二册,并没有编纂完成。同时钱鑅上任距嘉庆《庐江县志》已有七十余年,而同治年间修志没有完成。至嘉庆到光绪年间,志书受到战争的波及,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破坏,遭兵焚毁;同时,嘉庆、同治年间编修志书的儒生多数老去,庐江县出现正如序中所言“耆老凋谢”的状态。钱鑅初到庐江县上任,忙于公事,没有立即组织庐江县的人才进行志书编纂。第二年讼事稍简,于是钱鑅召集邑绅,着手开始编纂《庐江县志》。钱鑅首先安排人员于乡中收志,从民间收集没有受战争破坏较少的县志。其结果所收集到的前期县志过于庞杂繁多,是同治时期编纂的《庐江县志》的数倍。于是钱鑅召集邑绅将收集到的旧志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并将旧志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开始纂辑,经过诸多儒生通宵达旦的编纂,半年时间编纂完成《庐江县志》的稿子。同时又通过数月的修改,最终完成。光绪《庐江县志》的编纂始末时间,历时近一年编修告罄。
该志的编撰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大力支持。光绪《庐江县志·庐江县志现修衔名》记载有“总裁:三品衔、赏戴花翎庐州府知府黄云。主修:同知衔、赏戴花翎陞用直隶州庐江县知县钱鑅。协修:庐江县学政洪绍朋。纂修:同知衔、候选知县庐钰。参订:六品顶戴附贡陈希贵。”该志的编纂由知府、知县等官员共同参与编纂、考订,得到官方对该志的认同。同时,该志又得到民间官员和邑绅的关注和经费支持。如五品衔、赏戴花翎前署东流县教许澄露,湖北试用同知柯珊,孝廉方正钱凝和,痒生章炳坤,候选县丞凌祐,廪贡生许芬,江西试用同知金柱国,都司张恩沛。这些民间官员和邑绅对该志的编纂进行资金捐赠和旧书捐赠。光绪《庐江县志》历时一年完成,是官方和民间邑绅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2.2编修方法
地方志的编纂一般遵循“广嵇往迹,博彩群书,摭遗补缺,辨疑正讹,考核详明”[3],光绪《庐江县志》志的编修方法,就是“辨证”、“增损”。对此,《庐江县志·序》、《庐江县志·凡例》给予了详尽说明。《庐江县志·序》中有“其于山川、田赋诸大端亦既详焉,考订而忠孝节义之事犹加详焉。”《庐江县志·凡例》中有“旧志山川但列其名,间有考证未见精确。兹博采群书参,以方闻重加详按”,“人物列传,旧志所载概不删除。惟考宋马仲甫系合肥人,今为剔去。其续增者,必其人已往而事实品行是以风世,方为列传,生者盖不得兴。”从中可知就旧志有内容不全面、失实之处,本志在编修时仔细加以辨证,补充内容、去伪存真。为此,“广搜博考,较是非、酌繁简、辨疑难、补遗漏,正讹订舛”,进行了大量的材料收集、整理、比较、甄别以及文字加工润色的工作。
该志门类的划分,凡例有载“嘉庆志分大纲十有五,细目五十有八。其中或有纲有目,或有纲无目,甚至义不足以相统类,不足以相从,亦往往前后倒置混为依附,殊乖体裁。兹悉细为厘剔,大纲并而为十,细目则视加详,务使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由此可知,嘉庆志门类划分参杂疏漏,体裁不合理,导致志中出现内容不相统类,亦有不相从。光绪《庐江县志》删繁就简,对部分大纲进行合并。如凡例中“旧志未立《兴地》门以沿革疆域山川,各自为门,又别营建为一门。头绪分出,兹悉者并而括以《兴地》,凡丽于地者则按次编入。”
该志对旧志细目的归属也做了一些调整。凡例中有“《列女》旧志合而不分,今仿省志分之。首节烈,次节孝,次贞孝,次孝妇、孝女至贤淑、才媛。”由此可知光绪《庐江县志》将《人物》卷中《列女》门分的更加细致,对女子入传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如烈、孝、贞、淑、才等品质与才学,方可入传。
该志的编修主要借鉴了前志,同时也仿照省志中积极有益成分。光绪《庐江县志》中卷一《天文》引用雍正《庐江县志》中的《星野考》,凡例中有“旧志不立天门,然考分野之图地方亦上应星像,特取雍正志《星野考》补之,以(作)全志首。”就是说该志部分内容以前志为补入,积极吸收前志中有益内容。该志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都是以《人物》为门,但卷十所编纂的是节烈之列女,卷十一、卷十二细目均为有关节孝的列女,卷十三列女的编纂细目按节孝、贞烈、贞孝、孝妇、孝女、贤淑、才媛。仿照省之《人物》卷中《列女》,编纂该志的《人物》的《列女》传,借鉴省志中的合理成份。
《庐江县志》主要是由庐江县本土人才队伍编纂的。该志《卷之首》的《原序》有载顺治十三年季秋之吉邑人王凰鼎序“曲故该于邑志以里之人记里之事详,且徵且信也。”同时编修队伍职责分工明确,该队伍由16人组成,庐州府知府黄云总裁,庐江县知县钱鑅主修,庐江县学政洪绍鹏和庐江县学训程元恺协修,庐江县候选知县庐钰纂修。从中可知编修人员也多为官员,文化素养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庐江县志》较高的编修质量。
该志与其他旧志一样受时代的局限,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为其统治服务的宗旨是显而易见的。凡例中“粤匪(常)扰,凡邑绅起义及从戎揖躯,既已列于忠节,其余士民死难者亦不可泯,特增为《义烈》以纪之。”从卷九《人物》中《义烈》传所立之缘由可知,该志是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服务的。八卷中有六卷内容记载列女、忠节、孝友、义行等事迹,《学校志》中也突出了《祀典》的重要地位并对历坛的废弃表示极大的惋惜。卷三《赋役》中的《蠲免》,卷十六《杂类》中的《恤嫠》也有不少笔墨浓书皇恩浩荡;卷十至卷十三,大篇幅撰写贞洁烈女。这些内容宣传皇恩及封建伦理道德,镇压农民起义和压迫妇女的思想,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无疑削弱了该志作为一部方志所应有的客观性。
(光绪)《庐江县志》的文献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该志大量补充了清嘉庆八年(1803)至光绪十一年年(1885)八十二年间与庐江县有关的史料,确保了庐江各方面史料没有断层或丢失,为从多角度研究清代庐江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如卷三《赋役·蠲赈》和卷十六《杂类·祥异》记录了州内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以及由此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等方面的情况。如《赋役·蠲赈》中有“嘉庆十九年旱荒给赈……道光三年水灾给赈……道光二十八年水灾按分蠲免钱粮……同治五年免民欠荒缺灾,缓丁地银一万一百二十两九钱八分六厘,漕米八百七十八石九斗七升七合四勺……光绪五年免民欠荒缺灾,缓丁地银一万六百两九钱五厘,漕米九百四十三石八斗二升五合四勺”,这些史料为研究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庐江的自然灾害及农业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卷四《学校》系统的介绍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史,上至夏商周,下讫该志国朝,以明清最为详细。其中包括对书院体制进行具体的介绍,对生员有着具体的要求。如孝敬父母、忠君爱国、性格忠厚正直,反对结党营私等。同时,其记录的考试录取制度及录取名额等史料,为研究庐江教育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二,该志为研究清代庐江县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如卷五《武备》参阅本州旧志、府志、通志、正史、其他书籍及邑人的相关文章,详尽介绍了本县自汉至清光绪年间兵制、武事、营署、屯卫等相关情况,以明清资料最为详细,是研究安徽军事战争史的宝贵资料。卷二《兴地·水利》记录了本县西乡、北乡、南乡、东乡水文流向情况,详细的列举了庐江县的水文特征,如陂十七、塘十五、堰二十、壩二十六,泊四,闸一。通过了解庐江的水文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庐江农业生产,为庐江水文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该志具有特殊的文献校勘及辑佚价值。该志《艺文·诗辞》征引了大量诗入志,这些诗文或见存于作者的诗文集,或见存于其他文献中,或仅见于本志。整理他人诗文时,就可以《庐江县志》中的诗文为填补他人诗集的空缺。如《艺文·诗辞》中白居易《石牛》一诗,作“一拳怪石老山边,头角峥嵘几万年。毛长苍苔春雨夜,身埋芳草夕阳天。终宵见月曾何喘,尽日和烟自在眠。恨杀牧童骑不去,数声长笛思悠然。”《白居易诗全集》中未收录。《庐江县志》有些材料是从其他文献中征引的,这些材料也可以用作整理这些文献的校勘资料。散见于《庐江县志》中的庐江当地人的诗文,更是研究庐江文艺的第一手材料。
第四,该志为我们做辨证工作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方法论。辩证其释义是辨析考证。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植之先生称其义理多剏获,其议论多豪宕,其辨证多浩博,而铺陈治术,晓畅民俗,洞极人情。”辨证,首在辨。《庐江县志·凡例》中有“雍正志颇简净而率略粗浅处不免,嘉庆志较详赅而杂疏漏处,亦不免体裁均未允当。”该志编者自身学识渊博,通过考证,方可对前志下定论。其次便是证,本志编者在考证时,必然参阅正史文献,名人笔记、年谱以及本州名人的相关文章、碑石资料和其他志书的记载,由此得出的一些结论自然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处理难以甄别对错的材料时,该志编者并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妄下定论,而是几种说法并列其下,这也为我们做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8.
[2]朱士嘉.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1.
[3]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M].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12-57.
责任编辑:杨松水
STUDY OF THE(GUANGXU)LUJIANG XIANZHI
ZHAO Chao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The(Guangxu)Lujiang Xianzhi is relatively detailed in content and rigorous in compiling style in the existing local chronicles of Lujiang County. It was based on the unfinished(Tongzhi)Lujiang Xianzhi and compiled in reference with verified and screened materials. The book has high compilation quality and special value for document gathering and collation. It provides important documents for studying the landscape,places of interest,organizational system,civil officials,taxes,products,customs,people,art and literature of Lujiang in Guangxu period. Moreover,it provides valuable clu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ujiang County and management of Lujiang chronicles. Meanwhile,this book provides a general methodology on textual research for history researchers.
Key words:Lujiang Xianzhi;compilation method;compilation quality;literature value
作者简介:赵超(1991-),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
收稿日期:2016-01-19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