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晓燕
浅谈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中评价语言的巧妙运用
牟晓燕
摘要:小学中年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也是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激发其习作兴趣的重要阶段。教师在中年段习作教学中应巧妙运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更准确、具体、生动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评价语言
牟晓燕/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小学部初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1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年段的学生初学习作,在这个起步阶段不能让其产生畏难情绪,而应该在激发习作兴趣、习作欲望上下功夫,保护学生习作自信,学会“我手写我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中年段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欢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保护学生的习作自信,激发其习作兴趣。然而仅有鼓励和表扬的习作教学就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或者说我们习作课堂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吗?当然不是。那么中年段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地利用评价语言,既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又能巧妙地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中年段习作教学中评价语言的巧妙运用。
从低年段的写话到中年段的习作,学生的作文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阶段要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不能准确地运用词语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那些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而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词语是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片段1】
生:我把土倒进盒子里,然后把蒜宝宝放进去,再用土把它埋上……
师:天啊!蒜宝宝就这样被你活埋了,太可怜了!
(全班大笑)
师:孩子,你自己都说种的是“蒜宝宝”,这个比喻多生动啊!那是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就像你一样,你就直接把它“放”进去,然后再“埋”上?我们应该——
生:爱护它!
生:保护它!
师:对啊,就像爸爸妈妈和老师喜欢你们一样,把蒜宝宝想象成你自己,夜深了,你要到小床上睡觉去啦,爸爸妈妈怎么照顾你的?
生:给我盖被子。
生:讲故事。
生:放音乐。
师:对啊,你看先铺一层厚厚的泥土,那就像——
生:像蒜宝宝的床。
生:像软软的床。
师:听,“软软的”这个词用得多好!再把蒜宝宝怎么放进去?
生:轻轻地放。
生: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生:我用两只手捧着它,轻轻地放进它的小床。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再往蒜宝宝的身上撒上一些泥土,这就像——
生:像蒜宝宝的被子。
生:像暖融融的被子。(老师向学生竖起大拇指)
师:这样蒜宝宝躺在里面就舒服啦!好,我们就是这样种蒜宝宝的。
(仍旧请第一名同学再来说)
“埋”这个词用得不对吗?对于“蒜宝宝”来说,这个词显然过于生硬,缺少温度,教师巧妙地评价后再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说出“软软的”“轻轻地”“小心翼翼”这样的词语,让他们感受到词语并不是一个个静止的符号,运用准确才能让习作更加鲜活。
写得生动具体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小学中年段习作训练的重点。而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能将事情叙述完整,但过于简单。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就要及时抓住写作中需要具体、细致描写的内容,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一段话写具体。如我在教学《一件令我________的事》中是这样处理的:
【教学片段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的《一件令我难过的事》。
某生作文片段:
这一次,我的书包被老师没收了,就因为我平时邋遢的习惯,总愿意把书包往地下放,老师曾经警告我多次了,今天竟气冲冲地对我说:“今天,你的书包就别想再跟你回家啦!就在这儿待一晚上吧!”可怜的我啊!
师:(面对该生开玩笑地说)只想到自己可怜了吗?你就没想到你那可怜的书包吗?天天被你踩在脚下,它有多可怜?身心都在遭受着你无情的伤害啊!
(全班笑了起来)
师:你说你自己还能回家,我一想到你那书包今晚就要在这冰冷漆黑的教室中待上一夜,我不禁要流下泪来了!(做拭泪状)同学们,你们要是这书包,你怎么想?
生:我的主人也对我太不负责了,就是因为他平时没照顾好我,才让我被没收!
生:主人晚上还能回家躺在温暖的被窝,而我只能待在这漆黑的教室里了,我太可怜了。
(生七嘴八舌)
师:有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事件中的人或物,你的语言才能生动,先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面对该生)你能写得再生动些吗?
附:(生修改后片段)
这一次,我的书包被老师没收了,就因为我平时邋遢的习惯,总愿意把书包往地下放,被我无情地践踏。老师也警告我多次了,今天再也无法忍受我的无情,怒气冲冲地对我说:“今天,你的书包就别想再跟你回家啦!就在这儿待一晚上吧!”天啊,我那可怜的书包,我一想到今晚你将要独自待在这漆黑冰冷的教室,我就悔恨不已。都是你的主人太不爱惜你了,要是老师能把你还给我,我一定好好待你!可怜的书包,可恨的我啊!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第一次将书包被老师没收的过程写得较完整,但最后仅用一个“可怜”收尾就显得过于简单。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书包,去唤醒其内心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的共融,更激发起学生言说的欲望。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将一件事写得具体生动。
小学语文课标中要求中年段学生能够把内容写清楚,但这并不等同于记流水账。教师如何依据课标指导学生“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呢?我在教学《学写一段话——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教学片段3】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想了老师做这个科学实验的整个过程,我们先说了什么?
生:实验前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师:好,这是实验前的准备。(板书:实验前)接下来呢?
生:老师是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
师:也就是说这是实验的过程(板书:实验中)。最后呢?
生:实验的结果。
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师:好,这些都是实验后发生的事情(板书:实验后)。同学们,接下来,我就要把这个实验按照这样的过程写清楚,想一想,哪个环节最重要,或者说刚才你们在看这个实验的时候,哪个地方让你们最兴奋?
众生:就是气球鼓起来的时候。
师:那这个地方,你们是不是要说得详细一些呢?
众生:对!
师:如果我们将整个实验过程形容成一条美味可口的大鱼,你最愿意吃哪一部分?
众生:鱼肚子!
师:对,那么实验前的准备就像鱼头,实验后的结论就像鱼尾巴,而最重要的实验中就是那鱼肚子,你要让它肉质鲜美而且丰富,一条鱼如果都是鱼头和鱼尾了,还有谁愿意去买、去吃呢?(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鱼的形状,对应地方标注好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
(众生会心一笑)
要想让学生写清楚,教师首先要引导他找到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奇妙现象一定是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这就当然成为习作中最需要写清楚的内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习作的重点,需要详细来写等等,就和习作教学要求的“轻技巧、轻指导”相背离。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整个实验过程比喻成一条鱼,实验中的部分就是肉质丰富鲜美的鱼肚子,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巧妙地帮助学生抓住了习作的重点,同时也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谐。
很多学生不愿意表达或者不善于表达,往往是因为担心说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样说不对、那样写不行,其习作自信也会遭受重创。根据小学中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理解上仍不够全面,有时还存在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如,我在教学《小小创意广告牌》一课中有以下片段。
【教学片段4】
生1:我们设计的房屋周围有最优美的环境、最清新的空气、最先进的净水系统,房子坚固,外形美观,适合居住,欢迎来购买。
师:(微笑)孩子,我们广告公司可是按照字数来收费的!你这么多字,得多交多少广告费啊!你再看,广告牌就这么大一块,这么多的字都写在一块广告牌里,估计没等看完就嫌累啦!再想想。
生1:(思考后)环境优美,水质干净,房屋坚固,适宜居住。
生2:我们设计的房屋一百年都不会损坏,什么地震、洪涝灾害啊都不怕,住在这里绝对安全!
师:(惊讶)一百年?能拿出相关的质检报告吗?否则我这打假部门可要查一查你们啦,是不是在宣传中夸大事实,卖假货!(故作生气)
生2:就是我们设计得很结实。
师:设计得再坚固,也得实事求是!不能为挣钱弄虚作假,夸大宣传!请你们再思考,否则我还上你这儿来“打假”!
(生笑)
学生的广告语设计太过烦琐,或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教师采用幽默的评价语言告诉学生这样说会更好、那样的宣传有悖道德等,他们定会欣然接受。幽默的评价语言是一种教学智慧,它来源于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有幽默感的语言,效果一定不错!
总之,小学中年段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的习作自信。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幽默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来实施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也能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提升习作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苏航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