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
[摘 要]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是其主导作用的体现之一。符合语用规范的评价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以语用示范。教师的评价语可穿插名言警句,引发学生积累;营造语言意境,引导学生品析;构建多元对话,引申文本意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评价语言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8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评价上。不过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要关注评价内容、态度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语用特点。
一、穿插名言警句,引发学生积累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穿插一些名言警句、古诗成语等,不仅可以重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能给学生的语言积累带来无形的影响。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笔者就曾这样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并在小组里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师:当我看到这封高尔基写给自己儿子的信时,想到的一句名言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学生阅读高尔基在庭院里赏花的内容,并且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当我读到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想到的成语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在高尔基眼里,那些儿子种下的花,就是他的“儿子”呀!
案例中,教师运用名句、成语等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恰当评价,不仅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语言运用的规范化也能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引导。
二、营造语言意境,引导学生品析
汉语言博大精深,字面上的细微差别,意义上却迥然不同。在具体评价中,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感性世界,并通过对词语乃至句子的比较、推敲、斟酌,让干瘪的语言成为鲜活的画面,从而给学生最直接的感悟与体验,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荷花》这一课可以这样评价——
生:这个“冒”我感觉用得很好。
师:你有这个感觉,说明你对语言有敏感性。那么具体说说,好在哪?
生:不知道。
师:那你觉得这个“冒”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呢?
生:长、伸、钻、顶、穿……
师:你说的这些字都很好,但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而要用“冒”字。再次认真读课文,仔细品析一下。
(学生阅读课文,沉思)
师:你看,荷花争着、抢着出来,这一朵要出来,那一朵要出来,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什么心情吗?
生:急切。
师:是呀,作者这里用“冒”而不用其他字,就是要让我们从中品析出荷花那种激动,那种心花怒放的心情。
从阅读表现来看,学生已经体会到“冒”字的与众不同,但具体好在哪里,他们却无法说出。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有关。对此,教师的评价语言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语言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对比、想象来体会“冒”字的妙处,实现言意兼得。
三、构建多元对话,引申文本意蕴
阅读不仅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需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加之他们生活体验缺乏,这就导致他们对文本所蕴含的深意无法领会。对此,教师的评价语言需要发挥引申作用,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意蕴,准确理解文本主题。比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课的外貌描写,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褪色”体会到了老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这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与文本、作者对话,从中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是的,你们能从“褪色”中感受到老人的简朴,确实不错。但是我认为,这简朴中还有很多的不简朴,你们体会到了吗?
(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从“褪色”一词中感受到老人来这里喂海鸥已经很长时间了,这说明老人对海鸥的爱是长久的。
生2:我从“大塑料袋”中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大方。
生3:下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这我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是坚定的。
……
评价也是教师主导课堂的一种方式,通过评价语言,可以有效推促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心灵交流,从而把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到更高层次,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述素养。
总而言之,评价无小事。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以扎实的语文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思维判断力,对学生反馈的内容进行恰当评价,在给学生语用“范儿”的同时有效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