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研究
——以上海为例

2016-03-29 15:27林大参张云龙
运动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场馆

林大参,张云龙

(1.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062)

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研究
——以上海为例

林大参1,张云龙2

(1.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062)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资源共享为视角,对目前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建身资源共享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广大市民到高校参加健身的意愿和学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的心声,通过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建身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互为整合、合理共享的模式,继而提出完善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建身资源共享的建设性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社区健身;资源共享

1 研究目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健身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的健康,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健身热潮。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以及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前,社区体育人口逐年攀升,对健身的需求也逐年增长,而开放性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已无法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面向社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以缓解社区场地资源紧缺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矛盾,已成为近年来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理论结合实践,对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体活动等以外,如何有组织地向广大社区居民开放进行了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上海大都市特色的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模式,为有关部门今后更好开展全民健身决策提供一系列的新思路。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大量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和社区健身等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梳理分析。

2.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随机对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和各区县教育局、体育局群体处部分管理者以及上海市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部分场馆管理者进行抽样调查,发出问卷80份,回收77份,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95%。采用问卷随机对上海市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周围的社区市民进行抽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97.67%。

2.3访谈法

课题组走访了上海市中心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附近的部分社区市民。并对黄埔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普陀区、徐汇区、闵行区、嘉定区等区的部分社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举行小型座谈会。对调查访谈到的内容进行记录,并整理分析。

2.4数据统计法

将问卷调查和调查访谈所得原始数据用SPSS11.0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研究所需的相关有效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基本状况分析

3.1.1资源共享的现状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懂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业务,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资源和专业师资队伍。又拥有诸多的体育场馆资源,有较低的运作成本和资源优势,是大众的运动休闲好去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高校虽拥有较好的体育场馆和人才资源,却无法与社区民众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据了解,当前社区仅片面强调社区内部之间的健身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而忽视了社区与学校之间资源的互为整合与利用。目前上海市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主要有以下2种状况:其一,场馆利用率低。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主要为教学与训练使用,其余时间大多数为闲置,显然场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二,社区主动参与不足。社区体育组织人员匮乏,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横向联系也甚少,社区的诸多活动极少借用高校场馆举办。

3.1.2市民对资源共享的心声 通过问卷调查认识到了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是民意所向,课题组随机对上海高校周围部分居民就“您认为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是否有必要对社会开放?”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很有必要的142人,占50.82%;认为较有必要的77人,占27.86%;认为无所谓的32人,占11.48%;认为没有必要的27人,占9.84%。调查数据说明,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切合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与渴望。另外,为了解社区居民到高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课题组采用问卷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如果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开放,您是否愿意到高校体育场馆参加锻炼?”调查结果表明,很愿意的占68.31%,无所谓的占25.53%,不愿意的占6.16%。调查也说明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居民开放,深受居民的欢迎和认同,多数居民表示很愿意去高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

3.1.3管理者对资源共享的态度与看法为了解高校管理者对社区居民到高校体育场馆锻炼态度,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6.43%的场馆管理者持支持的态度,43.57%持反对的态度。究其原因,反对者主要认为,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校外健身人员太繁杂,存在着安全隐患,管理起来较麻烦。为进一步了解高校管理者对社区居民到高校体育场馆锻炼看法,课题组采用问卷对高校管理者进行调查,“您认为课余时间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对高校体育教学是否有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影响的占25.53%,较有影响的占22.66%,无所谓占10.83%,没有影响的占40.98%。调查结果表明,课余时间对社区居民开放,对体育教学影响不大。

3.1.4社区居民到高校健身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显示(表1),受价格、设施、交通、健身配套服务和专业教师指导等因素影响较大。从本调查结果来看,价格是影响居民到高校健身最主要因素。为此,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采取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把全民健身这块蛋糕做大做好,让更多的人受益。

3.2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3.2.1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当前多数社区的运动场馆设施都偏少,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共建共享意识,均是按照自身的管理与模式发展,横向联系较少,更缺乏沟通协调,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尤为是高校与社区组织在体育资源整合方面协调不顺畅,双方各有优势且互有不足,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导致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无法与社区居民有效共享共用。社区居委会在组织市民到高校健身方面也缺乏组织方法与手段,高校体育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等除了满足教学外,大部分闲置。因此,社区居委会应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加强沟通联系,整合资源开发高校与社区体育健身方面的共建项目,实现资源共享。

3.2.2法规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诸多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政策,但这些政策还不完善,造成学校执行难度大、可操作性差。另外,据调查了解到,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资源共享,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法规配套和激励机制的健全。

3.2.3安全问题亟待保障 目前,诸多高校领导最大的担忧是在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开放后,学校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头等大事。近几年,由于校园安全性案件攀升,学校各级部门都重视安全问题,要求严格门卫制度,防范安全问题。虽说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是与学生上体育课时间错开的,但如果高校体育场馆对社区开放中,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或市民到高校参加锻炼发生意外,学校难推其责。因此,安全问题是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

3.2.4经费问题有待解决 经费问题也是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又一突出有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损耗和养护都需要大笔经费投入。经费投入包括人工费、场地维护费、器材耗损费等,这笔经费由谁来承担?如果仅是开放高校操场,费用不太多,但如果体育馆、游泳馆等室内场馆都免费开放的话,学校将加重经费负担,而不愿对外开放。因此,经费问题是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敏感而现实有待解决的问题。

3.2.5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管理也是一大难题。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出巨资建造的,对其设施要注意保养与维护。如果管理不力,将会造成场馆损耗加大,使场馆“杂、乱、差”,影响正常使用。另外,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场馆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为了解社区居民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的满意度。课题组就“您对目前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是否满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很满意占11.48%,认为较满意占21.31%,认为一般占27.87%,认为不满意占39.34%。由于高校体育场馆没有专门配备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差,大部分社区居民对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满意度较低。因此,高校场馆管理者亟需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3探索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措施与途径

3.3.1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达到共享,需要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与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加强合作,规范管理,完善现有的操作办法。首先,建立学校与社区协议制度,高校与社区街道签订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共享的协议书,明确高校和社区的各自职责,开放的时间与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承诺等。其次,建立凭卡进入学校的制度,向社区居民发放活动卡,逐步推进“社区居民健身卡”“开放日出入证”等。社区居民可凭相关证件到附近社区办理活动卡,凭卡进入学校活动,对每天参加锻炼人数、时间加以限制,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训练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街道也应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居民和各类民间体育社团利用高校资源开展活动。总之,社区街道和居委会应与高校管理者加强沟通与管理,为居民到高校健身创造更为有利条件,组织社区市民到高校参加健身,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能。

3.3.2出台政策法规保障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是现阶段缓解全民健身中居民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径。据网络新闻报道,如:2001年上海确定的《市民健身条例(草案)》中规定:“学校的体育健身场地应当在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应当向市民开放。”开放以来,缓解诸多市民健身问题。又如,2005年,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的18所中小学参与教育资源共享行动,将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场馆类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一定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予以一定的津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数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时最担心的安全、管理和损耗补偿等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此,市政府应协调市体育局和市教委联合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制定“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之类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权利和义务、收费内容和标准、校园治安处罚规定及活动中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等,以保障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

3.3.3引进安全保险机制 安全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要问题,高校体育场馆难以向社会开放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在开放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难以认定,赔偿问题无从解决。课题组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首先,要采取措施保证人身安全。如在健身器械旁设立使用标识,开放中配有体育健身指导员给予科学健身辅导。其次,政府和高校可以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由保险公司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专项责任险。政府每年向保险公司投入一定的保险费,高校开放期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则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高校领导的后顾之忧。此外,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综合协调办公室,积极协调公安和消防部门对高校的体育设施、校园及周边消防、治安隐患等进行深入检查,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安全保驾护航。

3.3.4适当补贴低偿开放 经费是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资源共享后又一突出的问题。育场场馆与社区资源共享,场馆设施使用率将显著提高,器材和设备的损耗将加大,对此,政府可采取适当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是购买公共服务、保险、税费优惠、出资维修场馆设施、添置器材设备等多种形式。另外,高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可以低偿向社区开放,向使用体育场馆的居民收取适当费用。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资源共享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共享模式:(1)对露天、能容纳人群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室外的田径场可向校内外无偿开放。(2)对室外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实行对外低偿开放。(3)对资金、物资、人力投入较大的室内场馆,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房、游泳馆、健身房等实行有偿开放。再次,高校可以利用体育场馆和人力资源,面向社区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有偿体育培训及娱乐体育活动等。

3.3.5加强管理提高服务 面对当前全民健身发展的新形势,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者应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利用优势,发挥作用,服务社会。首先,应健全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估制度与竞争机制,给员工一种竞争的动力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采取有效管理模式,建立责任制。确立由高校牵头,街道参与管理的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根据实际情况,高校体育场馆可以采用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格局:其一,自主开放。高校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配备多名管理人员,分班上岗。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的前提下,利用早、晚、周末、节假日向社区健身居民实行有偿开放。其二,学校与社区共同管理。高校可与社区居委会共建体育俱乐部,由俱乐部负责管理运作。通过年票、季度票、月票的方式低偿向社区居民开放俱乐部,俱乐部聘用学校体育教师和社区志愿者担任体育指导员,在指定的时间里,学校体育场馆作为俱乐部的活动场地,需要到学校健身的市民在社区登记,由学校向社区发放“健身卡”,市民持卡到学校参加健身活动,从而确保进入校园的居民有序、安全地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其三,委托开放,承包经营。学校委托专业的体育公司进行管理经营,体育公司派专人进行场馆经营管理、器材维护和运动辅导,并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小型体育比赛。再次,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和场馆开放,上升到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的高度。高校体育场馆可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如: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中心、诊断预测等,形成了一个集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这样,使居民意识到来高校健身既可享受各种校园文化熏陶,又可享受锻炼、休闲等各种优质服务。

4 结论与建议

4.1结 论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上海的全民健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上海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还没有达到理想共享状态,在开展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高校应积极总结体育场馆开放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方法,并加以推广,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与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体育得以充分共享共用。

4.2建 议

4.2.1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在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场馆资源,走以馆养馆之路,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对社区有偿开放。

4.2.2价格、场馆设施及交通状况等是影响社会消费者到高校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场馆管理者把握好市场脉搏,运用市场规律开放体育场馆。

4.2.3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提高场馆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服务质量,建立以服务与效益并重的管理模式。

[ 1 ]俞峰.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的调查及研究[ J ].体育科研,2005,26(2):90-92.

[ 2 ]徐立功,等.对上海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理论初探[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24.

[ 3 ]须晓东.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理性思考[ J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1):6-8.

[ 4 ]任丽萍,等.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教育资源共享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 J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40-413.

G818

A

1674-151X(2016)07-04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3.023

投稿日期:2016-05-18

2008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课题:高校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研究(项目编号:TYSKYJ2008008)。

林大参(197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跆拳道教学与训练。

张云龙(1955—),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通识教育与专业学院资源共享路径探讨
——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为例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