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杨金晶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的探究
王 艳,杨金晶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心理素质是影响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达到最佳教学和训练的因素之一。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生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外界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探索相应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和克服手段,对提高体操教学训练效果、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体操运动;心理训练;比赛
在体操比赛中影响体操比赛结果有诸多因素。有专家认为,在激烈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身体、技术、战术等诸多因素占到约70 %,心理素质占约30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心理素质同样重要。如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使其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出技战术水平,值得探讨。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所需要的4种心理技能。导致体操动作失败的相关心理因素如掌握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自信心、动机、能力等。
1.1高级神经活动样式的因素
适应能力等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多数体操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属于强型,高水平运动员很少属于抑郁质的,强型的特点是神经过程具有较高的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体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反应迅速,情绪稳定,动作可塑性强,不易受多因素影响等良好的品质,容易养成较佳的自我调节能力。
1.2掌握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的因素
运动员要避免比赛失常,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则是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坚强后盾。通过对训练过程的目标、手段、方式、负荷等内容的适应,恰当地将它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1.3自信心因素
自信心,是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良好心境的基础,也是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保证。 自信心,应当是以平时的科学训练,技术的熟练掌握,丰富的比赛经验,尤其是比赛成功的感受为基础的,自信心来自心中的信念和对自我的客观评价。比赛中如运动员的心境不佳就可以通过自信心予以调节,暂时或根本把不利于比赛的影响因素抑制住,从容地支配全身肌肉活动,保证技术的发挥。
1.4动机因素
愿望与意向是促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内部动力,要使体操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参赛动机,应该强调自我需要与自我技术高度的统一,运动员既不要对比赛成绩的期望水平过高,自尊心过强,也不要过于计较成绩和名次,过于关注比赛成绩带来的社会后果。
1.5适应能力因素
运动员的适应能力由以下两方面构成:(1)身体适应能力;(2)精神适应能力。如果运动员对比赛场上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刺激和干扰缺乏机体应变和精神上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话,导致心理失常,使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动摇和担心,发挥不出应有的技术水平,使临场的心理状态不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1.6比赛的环境条件因素
不同的比赛场地、时间、空间、不同质地的设备、观众的气氛等所构成的状态形成一定的压力,运动员如不能较好地适应和自我调节,就会影响技术的发挥。
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训练的成效取决于能否贯彻一系列一般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觉性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重复性原则。这些原则适合于心理训练,它是合理地形成运动员心理特征的基础,而这些心理特征又是运动员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运动伎术动作所必须具备的。
2.1自觉性原则
运动员必须了解心理品质对取得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胜利的意义,了解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分析的重要性,力求自我培养和检查这些品质,了解经常克服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意义。教练员应与运动员一起系统地分析专项训练的心理方案、运动员心理特征和校正他们的心理个性特征,讨论心理训练计划及其手段和方法。
2.2积极性原则
在心理训练中,积极性原则决定运动员必须提高自己心理品质和改善心理状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动机和兴趣。所以遵循这一原则,与培养对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有关,尤其是与培养心理训练的积极性有关。提高运动员自我教育的意向是在教育方面实现自觉性的积极性原则的重要手段,表现在对各种参数进行自我监督上,调节心理情绪(震颤、脉搏、肌肉紧张等)。
2.3实现全面性原则
实现全面发展原则在于:圆满地完成运动训练所依赖的一切心理表现,不论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或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都包括在内,都应受到教育心理的影响;训练只有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2.4原则和重复性原则
在心理训练中的表现为:重复用对运动员施加心理教育影响的手段和方法,并且逐步增加训练量,才能收到最佳影响。
面对竞争激烈和艰苦的学习、训练及比赛环境,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情绪波动,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根据其心理特点和赛前心理状态进行教育和疏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训练中应结合赛前心理训练注重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是比赛的前提和保障,比赛是训练最好的检验,只有通过有效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比赛效果。
3.1调整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前的一个阶段运动量是较大的,所以在赛前一周应该适当减少运动量,减轻其体力压力,以利于恢复和伤病痊愈,预防在赛前出现新的伤病,也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3.2适应赛场环境训练
有些运动员适应环境比较慢,到达比赛地点后必须先熟悉场地、器械,包括对生活环境、气候和作息时间等的了解、体验。只有充分适应比赛场地和周围环境,才能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奠定基础。
3.3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俗称实战训练,竞技体操训练中经常在赛前采用接近或超过比赛的要求对运动员进行适应性训练,以提高小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情绪调节能力和对比赛的适应能力,预防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和蔓延。
3.4抗干扰训练
提高动员的心理自控能力是稳定其情绪的最有效途径,可采用适应性训练的办法,让她们在平时训练时就置身于能引起各种情绪变化的情景中进行磨练,逐步提高其自控的适应范围和能力。如人为制造一些干扰,在非常情况下要求运动员完成动作并达到一定标准和难度要求,在队友出现失误或裁判压分等情况下,要求她们必须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正常发挥训练水平。
3.5发挥班队集体在心理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体操项目运动员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要促进队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队伍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以相互鼓励、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帮助小运动员端正比赛动机,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4.1结 论
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有:高级神经活动样式的因素,掌握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的因素,自信心因素,动机因素,适应能力因素,比赛的环境条件等。如果青少年体操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发展。
4.2建 议
良好的心态是运动员排除干扰因素、充分发挥出自身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少年体操教学训练中,应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 1 ]王建涛,等. 体操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
[ 2 ]单清华,等.新时期体操教学新思路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6).
G83
A
1674-151X(2016)07-04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3.021
投稿日期:2016-05-23
王艳(1981—),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