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2016-03-28 06:02孙慧峰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孙慧峰

摘要:河北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很多历史内容,为了优化历史内容教学策略,必须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是为品德教育而设置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水平,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教学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44-02

河北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很多历史内容,这些历史内容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很值得研究。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必须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是为品德教育而设置的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教学要从品德教育的需要出发,教材也是这样安排的。四年级下册在“爱家乡”题目下,安排了了解当地名胜古迹,诸如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沧州铁狮子、赵州桥、清西陵。五年级上册在“爱国主义教育”题目下,安排了简单了解古代文明,四大发明、大运河和几位历史名人孔子、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张衡。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落实《课标》要求的“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这一德育目标。

六年级上册眼界扩展到了世界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及印第安文化,中国商代的青铜器、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金字塔、古罗马的圆形剧场,汉字的演变,阿拉伯数字的发明等人类文明成果。教材还介绍了几位历史名人,中国古代先贤老子、孔子、屈原,古代西方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六年级下册又回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题目下,第一单元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和勇于创造的精神。第二单元概括地介绍了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上册,河北版教材《品德与社会》主要从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目的而设置内容,所以在教学时绝不能脱离品德的课程目标而讲成历史课。即使到六年级下学期涉及到了历史事件,也只是一个初步了解。

《课标》的规定,教材的设置,都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教学必须为品德教育服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这一原则。

二、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水平,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河北版《品德与社会》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的编写原则,四年级安排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以及河北的两个名人祖冲之和李大钊。五年级涉及我国的较多历史文化,四大发明,京杭大运河,历史名人如孔子、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张衡对人类的贡献。六年级编写了四大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成果,还详细介绍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伟大成就,相关的历史知识逐步加深。即使是同一历史知识点在不同的年级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对祖冲之的介绍,四年级介绍祖冲之是家乡的骄傲,而六年级则较详细地介绍他对人类文化的具体贡献。

《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有课程意识,要研究四至六年级所有教材,从课程的高度确定每一节课在整个教材系统中的位置。处理教材、设计教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授历史知识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讲多深,讲多少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课程标准》的规定。

三、教学要突出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河北版教材编写秉承了这一原则,比如,四年级的收集本地历史名胜,拍照片或下载图片并加上说明的活动设计;五年级绘制我国历史朝代坐标,编写中国之最手册,收集家乡名胜古迹做成手册;六年级探索金字塔的建造,研讨长城的功与过,探索从山洞到房子、从石器到铁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材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讲课文时,就不能只讲课本,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动手制作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让他们“学会查找资料,学会整理资料,学会分析问题,学会研究社会。”

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比如“收集家乡名胜古迹并做成手册”这一作业,要给学生如下的指导:第一步,确定哪些属于名胜古迹;第二步,拍照或者下载图片;第三步,查阅历史资料(县志或者上网),编写说明;第四步,装订成册。再如,“探索从山洞到房子、从石器到铁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较大的题目,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书目和查找途径,教给学生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要坚持开放性

《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的开放性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拓展教学时空,把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

(一)利用影视媒体拓展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河北版《品德与社会》课本上没有更详细地介绍这些内容(实际上课本没有多少完整的历史事件介绍,只在六年级下册“我们热爱和平”一章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影视、听故事、看课外书,把这些内容补上,这样的活动省时省力,让学生在娱乐之中了解历史常识。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语文课本上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爱迪生》《我的爸爸李大钊》《苹果落地》《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白求恩的故事》等,《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整合利用这些资源。

2.乡土历史、本地名胜、历史名人、纪念碑、抗日战争历史纪念地等都是很好的教材,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3.利用好校本课程。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王二小小学的《弘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还可以邀请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士讲战斗故事,讲英雄故事,让学生树立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学习英雄人物,增强爱国意识。

4.利用学校各种活动承载《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升旗仪式、演讲活动、作文比赛等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

[责任编辑 冯荣光]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