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圈互动背景下滁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2016-03-28 23:36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吴 铭

双圈互动背景下滁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吴铭

摘要:伴随加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进程,滁州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为此,滁州应充分挖掘本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源,依托双圈互动背景,发挥地缘优势,探寻符合滁州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滁州快速融入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实现滁宁合城际之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双圈互动背景;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休闲农业产业化理论及实践动力

1.1休闲农业及其产业化

休闲农业又称观赏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定义纷繁。但主要是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偏向于农业发展;另一种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休闲旅游活动,偏向于旅游。[1]本文中的休闲农业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将农村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序、有效整合,最大化发挥农村地区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民群众对休闲农业产品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区域整体布局和企业化管理,逐渐达到规模化发展程度,最终实现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过程。其中,资源禀赋是基础,经济效益是主导,区位优势是关键,产业集聚是过程,规模化是必要。

1.2休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实践动力

1.2.1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休闲农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里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众多要素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主要是农业资源、土地资源)、区位环境、人口因素、旅游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其中区位环境对休闲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杨新军通过对国内城市居民不同出游目的地到访率进行调查得出结论:91%的旅游者愿意在距离城市15公里的范围内活动,有近60%的旅游者愿意在5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2]

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因素、发展理念、居民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有效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3]而发展理念将直接制约休闲农业整体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地方政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休闲农业政策扶持,政府基础设施投入、融资渠道便利性和居民消费导向等也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直接相关。

1.2.2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动力

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涵盖要素驱动、政府推动、市场带动、产业联动几个方面。

要素驱动。盘活现有农村土地、旅游、农业设施设备等自然资源,加大资本投入,畅通融资渠道、加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提高科技和管理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政府推动。“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要充分发挥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引导、支持、推动作用。一方面优化实践推动机制,如休闲农业发展的软硬件支持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滁州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地域特色,农产品差异、风土人情等横向划分休闲农业发展功能区;纵向设计产业分层,杜绝同质化经营,让休闲农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形态。

市场带动。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围绕市场,借助“双圈”优势,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双圈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深入细致调查都市目标人群需求,一方面将人群引进来,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儿童教育、体育拓展、养生养老等项目;另一方面,将农产品送出去,围绕种养殖、产品加工、个性定制、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做足文章,带动地方种养植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产业联动。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将种养殖业与休闲、游乐、体验、健身、教育等无缝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地方独特旅游资源带动种、养、加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物流等行业发展。

2双圈互动背景及滁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双圈互动背景为滁州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2013年,滁州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2013年12月底,滁州又加入了合肥经济圈。“双圈互动”背景使滁州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京距滁州直线距离40公里,车程一个小时;离合肥仅100公里,加上滁宁轻轨和合宁城际铁路即将开通,作为双圈互联城市,滁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尽显无疑。研究表明,客源数量与区位优势呈正相关性,休闲农业自身的体验参与特点,要求与城市形成生活方式的落差,与城市相邻相近等属性,决定农业基础雄厚的滁州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休闲农业发展添彩加分,而滁州在交通方面可谓是四通八达,上通京津冀,下达长江三角洲诸多城市,上述地区都市居民收入较高,经济富裕,外出旅游,深入田地林间的愿望较强,这给滁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和客流。为此,滁州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滁州打造成南京的后花园乃至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后花园。

2.2滁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基础与现状概述

2.2.1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条件良好

区位优势明显。滁州地处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素有“金陵锁钥“之称,是“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联动城市、合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合宁、宁洛、滁马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旅游资源全省名列前茅,琅琊山、古清流关、黄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岗村等旅游景点知名中外;自然资源丰富。滁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境内南谯区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滁州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凤阳花鼓、琅琊庙会、农民歌会、走太平盛会、洪山戏、秧歌灯等依然灿烂民间。[4]

2.2.2滁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滁州市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在市政府政策的导引下,各地因地制宜兴建诸多休闲农业旅游点,为滁州农业及旅游发展增色颇多。根据国家旅游局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推介认定,滁州市共有9家单位成功上榜。“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4个:来安县景华生态文化园、南谯区金鹏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全椒县金水湾生态园、南谯区图业生态园。

通过深入的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分析,发现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在开发布局、产业联动、组织结构、品牌效应、人力资源、市场前景、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模式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缺位现象存在,整体规划滞后,同质化现象明显,经营规模小,创新意识不足,人力资源匮乏,休闲农业资源缺少联动、整合,政策支持不足、缺乏规范化市场运作,人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小农意识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土地利用率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3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模式选择

3.1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模式,以双圈互动背景为契机,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价值洼地”潜力,优化结构,三产联动,壮大滁州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3.1.1搭建产业融合平台,围绕市场做足文章

产业化发展是休闲农业的必须,也是重点。仅仅依靠单一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背离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追求产业叠加效应。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要在调研目标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滁州现有的农业、旅游资源,结合双圈互动发展中的区位、政策及产业互补优势,将休闲农业种养殖与旅游观光、儿童教育、健身体育和养生养老结合在一起,满足滁宁合地区居民对生态农产品,休闲观光旅游及教育养生养老的需求。

3.1.2借助双圈互动契机,挖掘“价值洼地”潜力

“洼地”顾名思义即中间低四周高的自然地形。滁州位于合肥南京之间,分别属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从经济发展体量上来说确实是一个洼地。因此,滁州可以利用“价值洼地”的比较优势,打造相异于合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和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合宁诸城市人群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人员,甚至资源向滁州汇聚、流动,弥补滁州人流、资金流的不足,壮大滁州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3.1.3因地制宜求异思维,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

通过对周边省份,尤其是江苏、河南和山东一些休闲农业产业园区的调研发现,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固定模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一定围绕地方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做文章。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开动脑筋,在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人流群体融合上找出路,借助线上和线下,既把人群引进来,更要把产品销出去。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要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不但在政策上引导,更要在信息上提供帮助;一方面加强产业园区周边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引导帮助企业加强软件建设。如协助企业、示范区和协会开展产品宣传、发布产品信息、人才技术信息,搭建融资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休闲农业主体应经常走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力求在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在发展新奇特上下功夫。

3.2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

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而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影响其发展方向和前景。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化实践,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可以根据资源禀赋、文化特质、经营方式以及区位等特点进行选择。如日本发展自然观光、民宿休憩、乡村特色、大型农场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加拿大却将美食与休闲农业完美结合,而我国台湾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市民乐园和休闲农场为主。国内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处于初级阶段,模式多样,异彩纷呈。根据滁州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及现状,结合滁州所处的区位特点,未来三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应滁州发展趋势:

3.2.1观光体验型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观光体验型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种养殖、果蔬采摘、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农家乐及田园风光观赏集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此种模式以农业生产加工为主,农业旅游为辅,一方面通过旅游休闲观光带动农产品销售,另一方面凭借绿色农产品、农家乐和当地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居民参与、体验、观赏。在获取农业收入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优势互补。此类经营模式符合南京、合肥、滁城等邻近区域开展,如来安汊河、南谯务衣、腰铺等地。这一发展模式将有效满足合宁双圈内游客对绿色农产品的物质需要和参与、体验性旅游的需求。

3.2.2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科普教育型体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包括科技示范园、乡土民俗体验与儿童科普教育和儿童娱乐,主要以科技教育娱乐为主。滁州市应积极利用双圈优势,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以科研设施为依托,以农业示范园为载体,以农业科技、乡土文化为铺垫,建设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农事博物馆、中小学研学基地等。该类休闲农业主要以文化教育科技娱乐为主题,以青少年人群为主体,以教育认知、文化体验和儿童娱乐为主要业态。经营模式:一方面与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新品种种植试验,花卉培育等;另一方面与教育文化部门、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展第三课堂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研究学习的需要。

3.2.3商务养生型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商务养生型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优美田园风光为依托,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商务活动、健身养生为主,实现农业+旅游+商务+养生养老的产业组合,满足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商务游客各种需求的发展模式。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为背景,重点可以建设精品移动酒店、路亚国际垂钓中心、房车营地、汽车帐篷、会议中心、马文化中心、生态餐厅以及相关的服务配套。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设置自助养生居住区、养老护理中心、医疗公园、民俗风情街等功能板块。因地制宜、依山而形,傍水而筑,秉持自然涵养,突出宜乐宜游宜居的生态场景,构造一副天蓝水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参考文献]

[1]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2]徐菊风.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赵丽宁、欧维新.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

[4]曹 洁. 滁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海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2-0006-03

作者简介:吴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滁州第三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滁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B2015022)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