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

2016-03-28 19:16鲁钊阳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机制

鲁钊阳

(1.西南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重庆 渝北 401120; 2.西南政法大学 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重庆 渝北 401120)

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

鲁钊阳1,2

(1.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重庆渝北401120; 2.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重庆渝北401120)

摘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作为推进重庆市大学联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需要与时俱进,深入探索。在重庆市大学联盟高校之间,需要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权益分配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需要采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模式、经纪模式、协作模式、有效性模式和联合课程模式,需要联盟高校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协同创新;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模式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的目标,大学联盟是我国高校达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学建立联盟的机制,不同高校间可以实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教学互助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既有利于促进联盟内各高校的创新发展,又有利于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于2011年6月9日,旨在通过联盟的形式促进高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联盟内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协同创新视角下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分析

1970年,海尔曼·哈肯(H Haken)率先提出协同问题,并于1975年正式提出协同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随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中心的彼得·葛洛(Peter Gloor)提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1-4]。虽然国外学者较早地构建了协同学的理论,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但教育领域专门研究协同创新的成果并不多见,相反,有关协同创新方面的实践则较多。典型的有斯坦福大学参与创建的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为核心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韩国首尔大学与三星电子、LG 半导体等组成的共同研究开发组织,芬兰的“信息通信技术联盟”等。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国内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对协同创新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实务方面,国内目前比较知名的大学联盟有“立格联盟”“海洋大学联盟”“C9联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以及华北5省市的“高校教学共同体”等[5-7]。在理论方面,学者们研究了教育领域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以及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等。

在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学联盟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指的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相关的政策项目支持,鼓励和引导联盟内高校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改革,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8-11]。大学联盟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有如下3个显著特点。

第一,原创性。原创性指的是参加联盟的高校必须紧密围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开展相关探索研究,卓有成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通过高校间的相互协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追求原创性。如果教学资源不通过大学联盟就可以实现优化配置,或者说,在联盟之前各高校就可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么大学联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联盟前各高校自身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切需要通过联盟来协同创新,通过联盟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联盟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必须重视原创性。

第二,协作性。协作性指的是参加联盟的高校必须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在借鉴他校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进一步讲,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协作来提升联盟内各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追求“1+1>2”的效果。

第三,导向性。导向性指的是参加联盟的高校都应该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和相互学习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加入到联盟中来。从重庆市大学联盟来看,重庆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学,西南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范教育和农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医学,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优势分别体现在法学和外语方面。同时,联盟内各高校又都要发展其他学科,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的短板问题非常关键。

二、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构建

在弄清楚协同创新视角下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将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还必须构建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一)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

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单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无法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需要构建专门的组织管理机制。一方面,要以《重庆市大学联盟章程》为依据,增设专门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将联盟内各高校的教务处纳入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中,进一步完善重庆市大学联盟的组织机构,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夯实组织基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纳入到大学联盟内的相关高校,要依据各自优势,让每个高校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比如,可由重庆大学在工学领域、西南大学在师范教育与农学领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在医学领域、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分别在法学领域和外语领域编写专业的教材,制定相关的指导性大纲、教案甚至是PPT,然后通过各高校相互讨论,最终形成可以在联盟内高校广泛推行的共享资源。另一方面,要以《重庆市大学联盟章程》为依据,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沟通协作制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沟通协作制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联盟内各高校主要领导之间应该建立便捷的沟通机制,让联盟内高校及时准确地了解其他高校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问题和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这有利于将共建共享落到实处,有利于联盟内部高校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二是联盟内高校教务处之间应该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让联盟内高校了解彼此的最新工作动态,跟踪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最新进展,强化合作,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12]。

(二)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绩效评价机制

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要求联盟内部各高校竭尽全力地参与其中。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各高校所做出的努力,这就涉及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问题。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评价联盟内高校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作用。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重庆市大学联盟内不同高校在不同学科方面优势突出,考虑到不同学科所涵盖的课程体系的差别,如果要通过大学联盟来实施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同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显然是存在差异的。以西南大学为例,其在师范教育和农学领域优势突出,让其牵头组织师范教育和农学领域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自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费时、费力、费钱,但其教学资源在联盟内其他高校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以医科见长,他们的教学资源专业性极强,其他高校都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共建共享效果显然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即便是联盟内所有高校都鼎力支持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基于学科优势的差异,不同高校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必须科学合理地评价联盟内各高校的实际业绩。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评价联盟高校相关专家学者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作用。从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都有知名学者领衔。要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切实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相关领衔专家学者的主动性。基于前文的分析,不同学校不同优势学科的投入和贡献存在差异,部分优势学科领衔专家学者的实际成果极有可能在联盟内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即便如此,对于他们的努力也应该予以认可,无论是大众学科还是小众学科,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

(三)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权益分配机制

一方面,要本着收益与成本对等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联盟内部每一位成员,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够通过联盟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文科高校和理工科高校在教学资源投入方面的显著差异,可以通过谈判确立联盟内高校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实际收益分配办法,详细规定校际间使用易耗设备的成本分摊问题。总之,要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权益,凡是能够通过谈判解决的问题都应该事先予以明确。另一方面,要本着“谁投入、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做出努力的专家学者,在明确专家学者知识产权的同时,保证他们的实际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众多学者参与共建共享的主要障碍,一旦发生知识产权侵占行为,走司法程序尤为复杂。对部分知名专家学者来说,要通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来促进大学联盟内高校的协同创新,必然会要求他们发挥奉献精神,将属于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因此科学合理的权益保护机制尤为重要[13-15]。

(四)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沟通机制

大学联盟成立的初衷,在于通过联盟内高校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就是说,大学联盟的成立,不仅是学校之间的事情,更事关联盟内各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诸如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重大问题,必须让联盟内高校师生都了解,让联盟内各高校师生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要让教师了解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采取措施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对于联盟内部高校来说,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清楚学校加入大学联盟的意义。因此,部分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存在抵触现象,这不利于联盟共建。实地调研发现,联盟内部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对于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不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反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参与到校际交流活动中。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大学联盟对其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积极影响,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学生思想保守,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来自联盟内部其他高校更好的教学成果,甚至对来自外部的教学成果持敌视态度,这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全面有效地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选择

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要卓有成效地推进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从组织管理、绩效评价、权益分配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构建相应的机制。要将这些机制落到实处,还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模式,主要包括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模式、经纪模式、协作模式、有效性模式和联合课程模式等。

(一)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模式

所谓契约模式,指的是重庆市大学联盟内部各高校间相互签订协议,以协议为依据,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各高校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要通过协议明确联盟内各高校的权利,让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加入大学联盟的受益面。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要让联盟内高校充分认识到与其他高校分享自身优势学科的教学资源是获得其他高校优势学科教学资源的前提。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才能够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比如,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来说,医学是强项,而法学则不是他们的优势学科。通过大学联盟内部高校的相互协作,他们在提供医学方面的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得到西南政法大学所提供的法学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通过签订协议,各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义务。在大学联盟中,不仅可以广泛获取其他高校的教学资源,各高校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为联盟内部其他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选择契约模式,有利于科学界定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二)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经纪模式

所谓经纪模式,指的是联盟内部高校通过签订广泛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形成专门的教育网络体系,并在体系内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一方面,在签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议的同时,应尽可能细化协议的内容,将需要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予以明确,在大学联盟内部共享协议规则,避免单边协议冲击整个大学联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以西南大学的师范教育和农学为例,应该明确这些学科内部哪些资源可以共建共享,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大学联盟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系统化。在信息社会,借助网络学习的学生数量将不断增加,系统化的网络课程将为联盟内高校学生带来极大便利。比如,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具有显著优势,在大学联盟内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过程中,要从共享法学类的核心骨干课程,逐步发展到系统化地提供法学类的绝大部分课程。

(三)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模式

所谓协作模式,指的是大学联盟高校签订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议,更多地以各方都能够接受的谅解备忘录形式出现,而不宜以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形式出现。从重庆市大学联盟的章程来看,联盟是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目的而由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的部分高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显然,大学联盟是非法人性质的大学联合体,除非特殊情况,联盟高校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备忘录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从章程中还可以看出,联盟是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发展的原则,在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其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联盟成员以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竞争,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构建新机制,以共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新需求。也就是说,大学联盟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通过相互之间签订的备忘录可以卓有成效地实现联盟内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虽然备忘录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备忘录可以发挥约束作用。这种不通过法律方式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联盟高校之间平等和谐的兄弟关系。

(四)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性模式

所谓有效性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在联盟高校相互确认法律协议的情况下,为其他高校学生颁发相应的证书。前文分析表明,对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一般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备忘录的形式予以确定,但是,涉及为联盟内高校颁发证书等问题时,则必须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协议。比如,联盟高校间学分互认,需要签署正式的文件,明确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为跨校选修课程而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的情况出现。在颁发以学分互认为基础的相关证书方面,也需要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来予以确认,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避免联盟内部高校间不必要的纠纷出现。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由联盟高校共同签署关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议,对凡是涉及可能出现纠纷的问题,都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五)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合课程模式

所谓联合课程模式,指的是联盟高校间通过优劣势互补的方式,支持、鼓励和引导共同开发课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联盟高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全面带动联盟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不仅要重视优势学科的作用,还需要高度重视联盟高校一般学科的发展。就重庆市大学联盟而言,一方面,需要发挥重庆大学在工学领域、西南大学在师范教育与农学领域、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在医学领域、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领域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外语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学联盟支持、鼓励和引导联盟高校一般学科的发展。通过联盟高校的通力合作,可以在不同高校间创造性地开设一些专门课程。比如,将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医学纠纷处理”课程与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鲜活的案例教学来强化学生对法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建议

要将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落到实处,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一)从联盟层面看,各高校需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仅可以促进联盟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协同创新促进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重庆市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联盟高校的事情,更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重庆市政府层面需要加大对重庆市大学联盟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共建成果,对正在进行的教学资源共建项目要予以扶持,对潜在的教学资源共建项目要予以挖掘。与此同时,重庆市大学联盟各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与其他高校分享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共赢,追求“1+1>2”的效果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从高校层面看,各盟校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盟校内部需强化其组织管理机制,支持、鼓励和引导不同高校间的协作,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保障。对联盟内高校相互协作完成的教学资源共建成果,要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通过共建取得的教学成果收益,要进行合理分配,既要考虑联盟内不同高校的实际努力程度,也要考虑联盟内高校优势学科专家学者的努力,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付出。在大学联盟内部,要高度重视高校间、高校职能部门间、高校教师间的沟通协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从操作层面看,要在发挥盟校自身优势的同时,强化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重庆市大学联盟的6所高校中,既有行业特色型高校(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也有综合型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存在较大差异。要追求“1+1>2”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联盟高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比如,西南政法大学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完全可以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以及重庆医科大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合作,通过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融合,打造具有联盟特色的专业课程或专业课程群。

参考文献:

[1]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120.

[2]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11-13.

[3]游士兵,惠源,崔娅雯.高校协同创新中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2014(4):94-99.

[4]张宝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牡丹江地区6所高校协作为例[J].教育研究,2015(7):142-149.

[5]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6]陈冬梅.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13(20):43-46.

[7]吴薇,朱乐平.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教师发展中心特色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5(4):116-121.

[8]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9]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4-29.

[10]向东春.美国大学联盟的生成逻辑与运行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4(3):105-109.

[11]张刚刚,郭国祥,翁建明.高校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69-473.

[1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13]焦磊,谢安邦.国际化视阈下大学联盟发展模式研究: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为例[J].江苏高教,2012(4):149-151.

[14]蒋华林,饶劲松.以大学联盟为平台推进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56-59.

[15]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3):1-6.

(责任编辑蔡宗模吴妍)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Building and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iance as an Example

LU Zhaoya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bei Chongqing401120, China;2.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bei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tract: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alliance’s of Chongqing, and keep its pace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alliance’s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t’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equity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ntracts mode, brokerage model, collaborative model,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curricular mode should be used. It is necessay for the alliance uniuersities to update their ideas, to innovate the mechanism and mode, and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and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cross-disciplin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University Alliance of Chongqing;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mecha-nism; mode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重庆市大学联盟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133171)

作者简介:鲁钊阳(1980—),男,湖北黄冈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3.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6)03-0006-06

引用格式:鲁钊阳.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6,4(3):6-11.

Citation format: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building and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iance as an exampl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3):6-11.

■ 西部高教论坛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模式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