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赵 璐
(1.长春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东北地区师范类研究生就业方向与公共课程改革初探
李 爽1,赵 璐2
(1.长春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鉴于师范研究生急速扩招后严峻的就业形势,改良研究生公共课程刻不容缓。针对东北地区师范研究生就业对口单位需求,从慕课平台“微库”数据化和在校研究生教法课改良两个层面探讨高校公共课程改革,进而达成课程与就业的协调一致性。
慕课平台“微库”数据化;教法课程改良
自2003年起研究生放宽招生标准,全国研究生人数连续10年保持突进式增长,研究生一次性就业形势在2007年起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08年后东北地区师范类研究生的就业单位出现了下探的显著征兆,即师范研究生到初中、高中就业人数超过高等教育人数与再教育人数的总和。师范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开始同本科毕业生竞争同样的岗位。在实际竞争环节,研究生并没有学业优势带来的绝对强势身份。女性研究生的年龄普遍达到25岁以上,其结婚、生育等诸多问题较本科生更为明显。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对口专业在中学阶段沦为屠龙之技。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对口单位尤其是中学的人才需求、改良师范研究生的公共课程。
以大学慕课为代表的开放式教育与中学教育中刚刚兴起的微课教学往往是割裂甚至脱节的。在高校中,研究生往往被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在师范研究生中还没形成有力的途径。这两方面都在提醒高校的研究生院尽快改良公共课程,让师范研究生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现状,进而在新一轮的变革之中有自己的学科优势。
大学阶段的慕课(MOOCs)是以连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远程开放式、网络化的学习模式。慕课范围很广泛,从文学、哲学、史学到数学、计算机、统计、工程学等学科都可以包括在内。慕课的大规模平台在大学阶段很容易实现千人、万人的在线观看。这些课程往往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课堂依然是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手段。短小精练的微课成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
中学阶段的慕课需要建立校内慕课平台,即符合中学特征的“微库”资源平台。由于年段和平台开放性等因素的限制,“微库”资源平台在人数上远远低于慕课平台,但其资源的针对性强、重复率高。
师范研究生必须先研读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标准,按照中学生知识结构设置连贯、有效、长期的教育资源,将在大学掌握的慕课模式真正变成适合中学的微库平台。这一切都需要提前研读对口教学单位的实际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让研究生能将所掌握的慕课技术转化为实践技能。
以中学微课与大学慕课的区别为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微课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学生借助多媒体平台可以共享教师设定的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信息化的教学流程,明确具体教学内容,细化到具体知识点。微课针对性强,时间较短,但依然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诞生在大学、适合远程教学的微课在东北地区的中学开始盛行。微课是前沿教育领域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诸多限制。中学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要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角度制作微课课件,且微课课件要体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完整性,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同大学教授与研究生就学术领域探讨专业知识有明显不同:前者需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教授内容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核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者以成熟的教育平台为载体,针对高等教育人群进行大范围的知识传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2]由此可见,不同科类院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师范生教育在研究生阶段担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使命。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一些就业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只是比本科生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其学术研究能力并不扎实,其教学实践能力反而不如本科生。因此,一些基础教育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反而更倾向于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而不是从一般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因此,提高师范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是必要和紧迫的。从课程设置上看,高等师范院校教法课的变革变得刻不容缓。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情感态度有了重新的界定和规范的要求,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法课堂还在探讨前苏联教育模式在西方教育体制中的意义,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深入了解,让师范研究生空有进行教学研讨和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而没有对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基础教育改革专家组成员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3]。中国教育学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强调:“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4]由此可见,师范类研究生对新课程、新课标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培养的师范生能否胜任基础教育工作。教师要能衔接大学慕课与中学微课,懂得将教学实际和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加大师范生的实习期,在毕业论文的选择上适当向有关基础教育的内容倾斜。有附属实验学校的高校可以增大对科研和教育实践的衔接力度,有教育基地条件的高校要让研究生实践课程形成操作体系,完成研究生教法课程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而努力。
[1]王抗抗.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12):6.
[2]吴家国.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特殊使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62.
[3]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J].天津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
[4]邱斌.论美术新课标背景下从教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1(3):6.
2016-05-17
李爽(1979- ),女,助理研究员,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赵璐(1979- ),男,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6)11-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