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格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16-03-28 15:52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格建构主体

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完整人格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本文基于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的完整人格教育理论,阐述完整人格教育的理论内涵,论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并试图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建构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养成、网络教育的四维实践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完整人格。

完整人格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实践路径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状态和水平是其综合素质的基本标志,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志。引导大学生进行“完整人格”建构,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和“育英才”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培育完整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为目标,以基于主体人类学形成的完整人格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在高校思政教育范畴内进行的完整人格教育实践。

一、何谓“完整人格”教育

陈秉公教授所著《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一书聚焦“人本身”,全面阐释具体的“完整人”的人格结构,提出“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的人格结构图型理论。主体人类学超越以往分学科对人的不完整的解读,提出具体的“完整人”,认为“人格是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和动力结构,是人格‘结构与选择’的整体,是人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是人的生存方式和样式,也是人的某种发展状态和水平。”简言之,人格是现实的具体的完整的有特色的个人[1]183。陈教授在该书中详尽阐释完整人格包含的四种人格力量,即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素质方面来看,完整人要具备协调性精神品质、创造性精神品质、进取性精神品质和超越性精神品质。陈教授提出的完整人格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依据主体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从完整人的视角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完整人格”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涵[1]453-455:

其一,树立以“人格建构”为教育本质的理念。20世纪后半期,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现代教育开始崇尚知识和理性,教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偏离了对人本价值的追求,以培养学生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成人教育,结果培养出了重能力轻文化、重功利轻价值、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匮乏的不完整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建构和塑造,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完整的人格。将学生作为实现某一社会目标的工具是偏离教育的本质的,只能培养出精神残缺的不完整的人。学校应该将“完整人格”的建构作为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将“完整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

其二,树立以“完整人格建构”为教育根本职能的理念。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皆以“完整人”的一部分为教育的根本职能。知识本位重在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知识本身是由人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发展也是为了人本身;能力本位重在对人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能力本身只是完整人的一部分,并且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个体的成长规律及个体差异性。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都忽视了对“完整人”的塑造,而完整人格教育是对片面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的超越,是在重视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对完整人格的追求,重在以人为本,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为教育的根本职能。陈教授提出的“完整人格”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理想、价值和行为规范,代表了当代国民人格建构的方向和目标[2],是当代中国公民的普遍人格和基本人格。学生能否具备“完整人格”是学校人格建构成败的基本标志。因此,学校要将“完整人格建构”作为教育的根本职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标。

其三,树立“完整人格建构”的课程体系理念。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塑造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学校有两类课程,即“使人成为人的课程”(通识课程)和“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课程)。“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想、人文素养、历史认知等,“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看重“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却忽视了“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残缺。因此,对这两类课程必须进行适当分配、科学安排,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建构学生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其四,树立“双主体”或“多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对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权威地位的维护,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处于静止状态,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看不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价值。所谓“双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和学生都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能动的反映和参与。在“双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有鉴别的吸收。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资格走进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展其理解力、判断力、表达力,才能走向人格的成熟和完整。因此,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要以学生为目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树立“双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为什么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放在了突出位置,给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中国素质教育新的内涵,进行完整人格教育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完整人格”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本关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立德树人”和“育英才”的战略目标,这理应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科学解读“立德树人”的“人”及“英才”的内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完整人格教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了深入回答,即21世纪应该培养的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以“四有”为特征的,由协调性、进取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四个精神要素有机组合而成,是具有若干优良品格的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模式[3]。在很大程度上,“育英才”就是要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塑造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完整人格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新依据。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教育理念,针对受教育者的人格现状,通过调节环境和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协调性精神品质、创造性精神品质、进取性精神品质、超越性精神品质,从而塑造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作用的突破,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其次,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我国社会已步入多元文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生活的主导有所弱化,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出现多元化、边缘化、片面化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信念的缺失、责任意识的淡薄及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色彩浓厚,没有切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忽略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均衡”和“人格建构的完整”,未能重视学生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以及道德情感和道德人格的培养[1]451。在方法方面侧重于灌输,教育方法和策略老套单一,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抵触,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将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建构适应当前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运用完整人格教育提倡的“双主体”教育教学理念,在“双主体”或“多主体”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教育

本研究以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主体人类学提供的人的生命本体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进行完整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路径等方面作出新的积极探索。

(一)建构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进行完整人格教育的核心环节。建构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是将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的教育内容,以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的“完整的精神世界”。依据完整人格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协调人格力量、创造性人格力量、进取性人格力量、超越性人格力量等,据此展开完整人格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在政治观、法治观的教育中,教育学生认识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有极强的荣誉感和廉耻心,有强烈的义务感和道德心,严守法纪,能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力量,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精神品质;在创造观教育中,主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教育,教育学生不迷信传统和权威,乐于创造,积极面对新事物和新生活,有革新意识,能够创造新的理论和工作方式,鼓励学生以新的观念去选择职业,以科学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力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品质;在人生观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进取性的人生态度教育,教育学生敢于探索,积极参与竞争,将竞争视为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鼓励学生在竞争中以优取胜,以坚忍不拔的态度对待在开拓创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量,提高学生的进取性精神品质;在人生观教育中,通过正确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超越自身、超越现状,不断地追求“美”的新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提高学生的超越性精神品质。

(二)完善大学生完整人格教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系统是实践完整人格教育的有效保障。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理论课的教学一直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陈秉公教授认为,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应该是“双主体”或“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的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目的[4]。因此,应该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供了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互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行为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5]。应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动了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完整人格教育,要确立“双主体”教学理念,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有效互动,从而完善“完整人格”的教育方法体系。

(三)探索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路径体系

路径系统是进行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有效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路径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养成、网络教育等四个维度来实践大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本研究将此称为“四维实践路径”。

首先,理论教学方面。理论教学是主体和主流,需要通过开设系列公选课、专题课、专家讲座等将完整人格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生的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出由必修课、专题课、通识课构成的多元课程载体体系,将完整人格教育理念纳入各类课程中,特别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找准“完整人格”教育与每门课的结合点。比如,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一课探索中国近现代人格模式的演变,从而提出21世纪的中国理想人格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通过案例的剖析向学生阐释“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2]对个人成长的限制和阻碍,从而提出培养“完整人格”人才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向学生介绍“完整人格”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主题人类学理论框架形成的,引导学生领悟“完整人格”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

其次,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检验,又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学生管理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完整人格教育应该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实践载体中,在实践中关注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通过实践反思日常生活、学习中存有的“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通过各种实践形式将“完整人格”理念内化于学生的行动中,使学生自觉地将“完整人格”理念付诸行动,并通过学生自身行动辐射到生活、学习、工作等更广的领域,最终达成“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标。

再次,自我养成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完整人格的形成不但依赖外在的学校教育,还需要自我养成。自我养成是完整人格教育的有效路径。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完整人格的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以完整人格为参照,自觉反省自身的人格状态,将完整人格的教育内容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价值系统中,实现完整人格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将协调性精神品质、创造性精神品质、进取性精神品质和超越性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力量,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完整人格的有效生成。

最后,网络教育方面。互联网是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正在演化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热衷的教育形式。完整人格教育要深入学生生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讯技术平台搭建完整人格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QQ群、手机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网络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有关完整人格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这些网络媒体形式为学生营造更为便捷开放的互动空间,从而更方便快捷、持久有效地开展完整人格教育。

[1]陈秉公.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陈秉公.论当代国民人格的层次[J].理论探索,2013(6).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

[4]陈秉公.基础课应进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N].光明日报,2008-01-09.

2016-05-21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内容的性别向度研究”(GH16454)。

张小宝(1983- ),女,助理研究员,从事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邹安祺(1986-),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51

A

2095-7602(2016)11-0007-04

猜你喜欢
人格建构主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