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2016-03-28 15:43吴雪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

吴雪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吴雪霁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繁重的工作压力、科研考核的竞争、发展的局限性、福利待遇较低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为了帮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缓解职业倦怠,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重点研究此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矫正措施

吴雪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习研究员(浙江宁波315100)。

高等教育的普及加大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关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高校并没有足够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但是矫正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内涵

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里斯汀称职业倦怠患者为“企业睡人”,存在一种长期从事某一职业,在日日夜夜重复机械的作业中产生的疲乏、厌倦心理[1]。一般情况下,职业倦怠主要出现于服务行业,但是如今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在较短工作时间内产生了倦怠心理。

马斯拉奇等人将职业倦怠者的表现分为三个部分:情绪低落、易躁易怒,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前途渺茫,对人对事漠不关心,这类症状属于情感衰竭;工作消极,常常迟到早退,对任何人都没有耐心,这类症状属于去人格化,例如医护人员因厌倦工作,常以恶劣态度面对病人,销售人员常常冷漠对待客户等等;自我否定,觉得工作和人生都没有意义和价值,这类症状属于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

二、研究职业倦怠的意义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高校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伴随着高要求而来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成效低、心理压力大[2]。周而复始,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教学管理人员逐渐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这种情形导致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急剧下降,最终阻碍高校发展。因此,为了防止职业倦怠的恶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管理质量,我们要重视职业倦怠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正确、积极的心态。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一)工作缺乏积极性

对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每学期重复大量琐碎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创造力和活力,在工作中常常提不起兴趣,消极应对、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加重了消极情绪[3]。例如:新学期开始,教学管理人员要开始安排课程、负责调课、安排考试、学期检查、成绩录入等繁重的基础性工作,年复一年,这些毫无创造性的工作消磨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新奇心理,逐渐让他们变得焦躁,但是这些细碎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严格细心,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让他们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

(二)职业认同感较低

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属于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应该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殊不知,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的职称不高、教学收入偏低,无法负责科研工作,总体而言,教学管理人员的收入是较低的。此外,高校职称晋升名额非常有限,教学管理人员晋升空间受到限制,难以提高职称和职务级别。最后,大量琐碎的基础性工作难以带来满足感,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三)负面情绪较多

虽然教学管理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工作量大,涉及师生利益和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要求教学管理者以身作则,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教学管理者在保证工作的完成进度的同时还要做到少出错,如果出现错误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因此,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和较高的工作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导致负面情绪变多。为了避免出错,不少教学管理者会繁复核对资料、检查资料,重复计算数据,长此以往,一些管理人员就可能出现强迫症,徒增压力。

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压力大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是高校教师,也不是高校的领导,他们只是在高校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普通人员[4]。因为不具备教师资格,所以他们无法像教师一样享受灵活的上班时间,无法参与职称评定,无法进行教学科研,而是重复烦琐的工作。职业定位过于模糊,工作量庞大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压力激增,降低了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职业发展前景狭窄

目前,我国高校中,管理教学的校长、院长是通过教学逐步提拔上去的,主要依靠教学和科研成绩达到晋升。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而言,他们不是教师,没有教学的成绩,只能做管理工作,可是管理人员的职位晋升机会少,名额有限。尽管有一些高校开始为管理人员的职位晋升提供机会,但是面对繁重的工作量,他们何来精力开展科研,发表论文呢?并且,复杂的职位关系中,很多因素制约着职务晋升的空间。所以,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他们看不到前进的道路。

(三)福利待遇过低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与职称和职务相关,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工资收入自然是偏低的。此外,高校重视教学科研,收入分配制度偏向于科研人员,工作年限、职称相等的教学人员的收入会高于基层管理人员。再者,即使有一些管理者凭借能力评上了管理类的职称,与同等职称的教师相比,他们的绩效收入是偏低的。这极大的地削弱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高校管理仍然处于发展摸索阶段,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难以激励基层管理者努力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管理者觉得不公平,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逐渐出现消极心理,加大负面情绪。

(四)心理调节能力太差

目前,很多人认为工作的唯一收获是工资,所以如果工资偏低,工作量过大,他们就容易焦躁,产生换工作的想法。他们把谋生当成工作的唯一目的,没有主动从工作中找寻乐趣,怕吃亏、怕吃苦,这样的人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对于长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人员而言,看到同期的同事在职位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自己依然做着基层的工作,心理上难以接受。此外,管理晋升名额有限,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管理职位会优先给予相对他们哪怕更年轻,但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他们长期面对这种情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期望,无法调节差异化对待带来的心理创伤。近年来,高校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变高,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其中不少人并没有真心想在教学管理行业发展,只是屈于就业压力之下,暂时性的做这个工作。他们缺乏经验,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容易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负面印象,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五、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克服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高校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应该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学习进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相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创造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全面发挥才能。此外,学校可以适度放权,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学校管理决策的机会,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要为所有的教职人员营造和谐、轻松、互相信任的工作环境,基于此,教学管理人员才会在工作中充满信心和热情,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领导要关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定期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心理想法;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活动,发挥他们的才能。

(二)提供晋升机会加强职业培训

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职业规划[5]。以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包括聘任、季度考核、职业培训、职务晋升等,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道路,避免因制度的缺失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此外,教学管理工作有其专业性和独特性,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站在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构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定期职业培训可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渐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例如:定期举办教学管理知识性讲座、开展业务研讨会、探讨工作难点等,号召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畅所欲言、互相学习。

(三)提高待遇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受国家财政支持,理应合理分配收入,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高校可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定期考核工作量,保证其均衡性,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予以人员补充,或是采用轮岗制,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将职务职称的评定以及薪资待遇同考核结果相联系,评优、晋升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人员,调离多次考核不合格人员;最后,高校应该以人为本,结合物价水平、当地生活平均水平,适当调节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高校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可依据工作量来判定,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和教学科研人员的收入不至于差距过大。此外,高校还可以实行奖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奖金,以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端正心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教学管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虽然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受国家财政的支持,但并不该坐享“铁饭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认清自我,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工作的要求,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加强服务意识。首先,教学管理人员既然开始了这份工作,就应该以学习、谦虚的心态面对工作,不要高估自己,如果连琐碎的小事都做不好,如何成就大事呢?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最后,教学管理人员如果产生了职业倦怠的情况,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积极面对负面情绪,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找出问题缘由并及时解决。无论是新入职的年轻管理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管理人员,都应该实事求是,树立正确、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是长期负面情绪积累的结果。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层出不穷,说明我国高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分配制度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完善、职业发展受限等。研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是为了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正视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调节,提高管理质量。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只是面对职业倦怠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教学管理人员要主动从思想上去除倦怠状态,真正明白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只有如此,才能矫正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柳亮.某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10):1829-1831,1837.

[2]赵小春,陈大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4(11):141-142.[3]曾婉玲.运用伦理管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5(7):142.

[4]陈美萍.保障与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18-19,20.

[5]陈美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3(5):239,241.

责任编辑:姚旺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69-0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