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翊帆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
吕翊帆
摘要:校歌对于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年轻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我国不同的时期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校歌诞生,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做人态度等都有着不可替代引导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校歌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以及这些校歌对于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来详细论证这一观点。
关键词:民国时期;小学;校歌
吕翊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北京106875)。
校歌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上往往具有催人奋进的作用,校歌的研究也应该是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中的一部分组成内容。尤其是在我国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很多中小学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校歌。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教育政策以及重大社会事件,一直流传至今。它们的内容充实并且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声,具有纪念以及历史意义,对当时的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并起到了教育之作用。
根据民国时期小学校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差异,我们可以按背景将之分为四个阶段:1911年至1919年的启发民智阶段,1919年至1937年的学生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救亡阶段以及1945年至1949年的振兴教育阶段。这四个时期的小学校歌具有不同的主题,左右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启发民智阶段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随着民国的建立、新教育制度的颁布,校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随后国家颁布了新政策,女子也可以上学,且可与男生同校,并正式设立音乐必修课为校园文化的必须组成部分。这时期的大多数校歌是歌颂新国家以及表达对于自由民主的向往,倡导振兴中华。它对于这时期社会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以及新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发展阶段
五四以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校歌再次表现出新的特点。它把重心慢慢转移到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及其审美需求上来。在新文化的推动下,校歌呈现出崭新的姿态,并具有了准确的发展目标并产生了音乐美育思潮,这对于今后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个阶段的小学校歌均较富有诗意,一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贴近现实、贴近学校;另一方面,倡导民主的科学精神,倾向于表述师生关系、学生心声。这一时期的校歌在语言上更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征。这使得小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逐渐受到教育。
(三)抗日救亡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小学校歌。这些校歌的思想核心就是把个体这个小我与国家这个大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阶段的校歌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以沦陷区的悲伤为基调,另外一种以解放区的豪放及浑厚为特点。这些校歌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描述我国民族的觉醒以及全国人民的反抗的一类,是一种以光复中华为核心的歌曲。
这个阶段,我们的民族处于危机。为了全面激发师生的抗日激情,有很多的学校都把之前的校歌更改为符合当时时代精神的歌曲,体现出抗日救亡的心声。很多校歌以国旗为载体,以爱国为主题,呼唤不畏艰险的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纪念意义,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四)振兴教育阶段
解放战争期间,小学校歌大都是以振兴教育为主题。那些之前因日本的侵略而停办的小学也都陆续的重新复建,全面振兴教育事业,普及文化基础。这阶段的校歌就以这些为主题,尽可能地去关注文盲问题。这对于之后的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的进一步跨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内容分类
通过查阅丰富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把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按其内容分为:彰显校园文化的校歌、彰显地域文化的校歌、体现抗日救亡的校歌以及体现学生希许的校歌。这些校歌大都是具有着爱国、爱乡以及爱校的情感特点。这些校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校、家乡以及祖国的热爱。
(二)形式特点
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在形式上有着很多突出性特点,其中以其儿童化的语言、多种写作角度、以白话文为主兼有少量的文言文三个特点最为显著。这些校歌儿童化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问题,而且显得更加生动。同时这些校歌在创作中运用了很多的叠词、语气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这使得校歌更加有韵味,朗朗上口。
(三)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发展有着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校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而变迁。校歌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具有其本身的发展特点,但是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变革。其次则是校歌在摇摆当中成长。校歌的核心指向一直在社会走向与个人诉求间举棋不定。开始校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然后又转变为关注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后又归结到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步伐。校歌最初的发展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在摇摆当中日趋成熟、完善、不断成长。校歌发展的原因,总体来看,离不开国际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另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讲,则是我国日趋完善的近代教育制度。确切地说,我国校歌的发展是综合政治、经济、生产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多方面影响所形成的。校歌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它同样反映着我国教育的一个进步程度,反映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一发展历程不仅汲取西方的创造的优点,还借鉴我国古代的发展经验,不断地将教育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
在每个时代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代表一定时代的校歌。好的校歌反映了这段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时代风俗。民国时期的校歌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对儿童、老师以及家长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校歌在学校内不仅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在学校外更是展现着我国青年一代的特点。校歌还将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播到当时的很多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的人,唱响了音乐带动文化的乐章。
(一)校歌对学生的影响
校歌传承着一定时期的优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歌曲是一种比较容易接受和传递的方式,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给孩子灌输一些优良的校歌,不仅会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且对他以后的教育发展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校歌的熏陶作用不仅在于学校内,而且还可以放大到社会上,使孩子们学会长大后怎样更独立地生存,适应环境。
(二)校歌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校歌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风、校风,另一方面还代表着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校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社会文化,它在无声无息中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青少年与之产生共鸣,默然地接受这些文化,对性格和素养进行塑造。同时校歌的不断发展也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无形当中给校园文化施加了一股积极的力量,促
使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与改革。校歌能够陶冶情操,同时传递传承着优秀的文化。校歌的发展从某些方面带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本文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发展过程,解析各个时期校歌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以及这些校歌对于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校歌对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年轻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不同的时期有伴随着不一样的反映着当时时代主题的校歌诞生,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做人态度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校歌,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将校歌的优良效果在日常的校园生活当中展现出来,要做到高频率的使用和经常性的剖析,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在重视小学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小学校歌的选择,尽可能地创作出那些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且符合儿童特点的优秀校歌,把当代中国的优秀精神融入校歌之中,让其时刻影响并引导着孩子们的学习教育,为我们背景,接着很自然地转入了内聚焦的第一人称视角,引出两个人爱的宣言。然后又转为外在式焦点叙述视角,使抒情转向了冷静的叙事化抒情,使爱情诗歌克服了你情我爱的肤浅,变得更加深刻。捷夫的叙事诗歌陈述了当代的生活现象和经验,着重抒发当代人的情感。他的诗歌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用抒情的写法将日常生活细节和经验进行“抓拍性”地平和叙述,表达了个体生命历经岁月的独特体验,体现了自新中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城市的样貌和变迁,具有史诗的博大。
总之,在捷夫的诗歌中,各种叙述视角的使用完美融合,不仅成就了诗人的几部诗集,同时文本叙述视角本身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这在新世纪以来的叙事性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值得我们关注并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泰来.叙事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贺春健
[1]孙发有.三十年代的古城两级小学校歌[J].峨山史志通讯,1987(3).
[2]黄延复,张源潜.西南联大校歌制作经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⑷.
[3]李宁.黄埔校歌的由来、主题及作用[J].松辽学刊,1988⑷.
[4]周大风.谈校歌的创作[J].中国音乐教育,1990 (5).
[5]《中国校歌大系》编辑委员会.中国校歌大系[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6]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叶子强.放歌校园笑迎未来罗湖区中小学校歌集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8]李海凤.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姚旺
中图分类号:G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