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囧境突围:中国梦宣传教育反思*

2016-03-28 15:43陆平平沈洪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陆平平,沈洪科



大学生道德教育囧境突围:中国梦宣传教育反思*

陆平平,沈洪科

摘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懂得道德知识,也不能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囧境重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囧境突围的启示:将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实践引导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创业;中国梦宣传教育

*项目名称:四川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SCQSN2015C12)、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CJSFZ15-25)

陆平平/成都东软学院信管系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沈洪科/成都东软学院信管系助理研究员,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和阐释“中国梦”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热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题为“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团日活动,进一步加速了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步伐。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内容,提出了方法和路径,对于推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然而,一则调查报告却显示“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同认知情况一般,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途径传统、方式单一。”[2]着眼现实,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过程恰恰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诸多囧境,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的转变

人类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道德教育也不例外,正是这一目的性使道德教育实践具有正当性。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可以概括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无独有偶,康德也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形成道德品质[3]。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应当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反观现实却并非如此,大学道德教育也不过是“说说重要,做做不重要”,以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甚至“两课”教育都被大学生戏称为“豆芽课”。而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对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贡献恐怕也是杯水车薪。原因何在?

鲁杰先生早就论述过“现代教育的沉疴就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弩驰于世界”,它的主要宗旨是教人去认识、掌握和发展外部物质世界,教会人“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而忘记了教人在内在的意义世界中探索“为何而生”。当代教育因功利化而“失真”,从根本上加剧了道德教育土壤的枯竭,使道德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根基[4]。这种功利化的培养目标是工具人、知识人,它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信条。道德教育课堂也被知识化,它的主要目的是灌输道德规范而不是引导学生建立道德认知,是讲解道德知识而不是讨论道德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变成了强制执行,流于形式甚至被人利用来邀功请赏的工具,没有真正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课程的知识化,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化使道德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体性目的——使人成为“人”,成为“德性人”。另外,从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现象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囧境。

二、“德性人”的转变在理论上能重塑德育境况,凸显道德力量

在高校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塑造了大学生道德教育新的土壤。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锻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题为“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团日活动,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抬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可见,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德性人”而不是培养掌握关于“中国梦”论述要点的“知识人”。然而,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浮于形式,活动华而不实的现实又仿佛在走塑造“知识人”的旧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政治与生活结合”的原则,使中国梦真正成为每个人自觉自由的思想意识、共同理想和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的突围

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道德教育教什么”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多半已经被规定在教育主管部门所发布的文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已经明确指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同义双语。我们暂且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单就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也无法取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而非政治性。人的德性体现在人的类本质(人乃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纯的个人思想之中,体现在生活世界而非意识形态之中。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世界而来,回到生活世界中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远离大学生道德发展需求,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世界积极内容的丧失,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5]。道德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导致了道德交往形态的变态和道德教育的异化。

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但它与以往任何一次意识形态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对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梦的论述具有普遍的大众化价值,中国梦宣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举措。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的内容实质和目标都指向了人民的幸福。中国梦与个人梦有着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这是中国梦能够深入人心,深入现实生活的理论前提。

四、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引导实践的突围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环境育人和道德实践活动。其中环境育人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形成合力,道德实践又流于形式或过于浮夸。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课堂教育过分注重规范化、原则化的“应是”理论灌输,不能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和创造,不能激发道德理想,更不可能导致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最终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世界脱离。

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更科学可行的方法。习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由此可见,中国梦宣传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引导。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关系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互动关系,道德就体现在这种互动之中,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实践的道德生活,也不能设想没有道德的实践世界。因此,道德本身就具备实践本性,如果脱离实践,道德便无从谈起。学生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和提高道德水平。当代大学生出现诸多道德问题,如缺乏诚信、为幼不孝、社会责任感淡漠、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扭曲等现象,在很大程度是也是因为道德教育方法不当,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与自己的深刻联系。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世界,进而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建立道德认知。

倡导大学生道德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引导的转变,并不是放弃课堂理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当代大学生获得道德理论知识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要求彻底改变课堂教育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引用实际生活案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生活的思考,同时可以提升理论修养;课堂教学教师对理论解读的深入浅出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但提升课堂的活力,而且提升实践的深入程度。

在美国,道德教育也曾经一度被大学拒之门外长达几十年,直到1960前后,当人们开始就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观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大学才被迫重开道德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各种道德问题[6]。今天的中国社会似乎也走到了特别需要讨论社会道德的时期,近几年出现的道德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与不扶”“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社会讨论和共同关注。在高校中惊现的各种道德事件(如“复旦投毒案”)也不得不令我们叩问心门:大学的道德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是不是在道德教育上付出得实在太少?

道德教育问题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即道德愿望、道德推理和道德实践。道德愿望即每个人心中所埋藏的道德种子;道德推理是理性思考、判断善恶、评判道德两难各方观点的能力;道德实践则是将道德推理付诸实践的行动。那么,大学生道德教育可以在哪些领域有所作为的呢?生活经验告知我们,道德愿望和道德实践受到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学校的作用也许甚微,但是,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应当是大学义不容辞地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以真正的道德知识,又不能锻炼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

中国梦宣传教育提供了改造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路和启示,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之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目的从培养“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引导实践转变。其中,道德教育目的的转变是根本,教育内容的转变是前提,教育方法的转变是手段。虽任重而道远,但仍应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贾雪丽.论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2]陈洪等.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现状调查[J].经济师,2015(14).

[3]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1.

[4]鲁杰.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

[5]张红梅.现实生活世界:大学生道德教育之回归论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6]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7.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