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以宁波市为例

2016-03-28 15:43胡晓梅董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宁波人才培养协同

胡晓梅,董刚



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以宁波市为例

胡晓梅,董刚

摘要:建立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推进高中段学校与高校的联动合作,通过构建双方合作机制有效促成高校参与高中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合作中凸显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在合作动力、资源利用、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关键词:高校;高中段学校;协同;人才培养;宁波

胡晓梅/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硕士(浙江宁波315100);董刚/宁波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博士(浙江宁波315100)。

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衔接人才培养主要指高中段学校与高校教育方式的提前对接,高中段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前置高校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为学生进入高校做好前期准备。[1]自2008年北京市启动“翱翔计划”、上海市在全国高中首次设立“创新班”以来,大学与高中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

一、问题的提出

1.深化合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2]虽然高校与普通高中以及职业高中的教育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是两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怀特·海曾说过: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的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专家、教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励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不再是一件事实,而是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3]充分发挥高校在师资、设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行高校与高中段学校的合作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深化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从理论上讲,高校与高中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双方理应有密切的联系及合作活动。然而在实践中,合作的经验不足、政策的瓶颈还没有完全突破,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尚未成为多数学校发展的常态。[4]更关键的是,这对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未能贯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只有展开高校与高中段学校的深度合作,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找到重要突破口。

3.深化合作是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改变大中小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学校层面加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贯通创新人才培养,各施所长,互惠共赢。尤其在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应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与实践场地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宁波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衔接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近三年来,宁波市的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推进高中段学校与在甬高校的联动合作,通过构建双方合作机制,有效促成高校参与到高中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进程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师资、课程向高中学生的开放共享。

案例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高中的合作。

2013年12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姜山中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合作。

1.开设职业先修课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宁波中学、镇海中学、姜山中学共开设职业先修课程近100门,包括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赏析、市场营销学、日语入门等。任课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

2.开展高中生进大学校园活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中学在职业类课程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合作范围拓展到实习实践类课程。2014年9月开始试行高中生进大学校园活动,宁波中学高一、高二共1200余名学生分两批进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参加职业规划讲座、分专业导论、参观实验室等各种活动。

3.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还针对高中段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短缺的现状,为中学教师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项目。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合作单位有宁波中学、姜山中学、慈溪三山中学和周巷中学4所。自2014年12月设立项目至今,已完成培训500余人次。

4.共建工作室和实验基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江海亮老师在宁波中学建立了工作室,提供兴趣性科学探索。该工作室于2013年初成立,2014年暑期举办了首届化学探索兴趣班,至今已接待参观学生500余人次。此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基础部物理创新实验室还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之一。

案例二:宁波中学与高校的合作。

宁波中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母校。该校致力于普通高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办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浙大实验班——浙江省首个理科创新教育实验班。迄今为止,宁波中学已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并挂牌成为东南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

宁波中学坐落于宁波高教园区,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分别与周边高校开展了深层次的校际合作:高校在宁波中学成立教授工作室,开设特色课程、进行师资培训、举办高校专业设置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宁波中学定期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到大学进行走校,实践训练操作体验,丰富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与体验。目前,高校在宁波中学共开设国际化课程、人文素养和经济金融类课程、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开发创新实验室项目等46门(个)。

三、实施中的困难与瓶颈

经过三年实践,宁波高校与高中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使二者的联系得到加强,让高中段学生提前了解了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品质、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及提升高中教师的学术水平与课堂技巧起到了非常正面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在具体实施中困难和瓶颈依然存在。

1.付出与需求不对等,合作动力不足。当前,社会评价高校普遍以综合排名、科研成果、就业率等量化数据为标杆,高中段学校则以升学率、就业率为终极目标。在如此功利化的办学背景下,高校与高中合作的动力不足。比如,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与合作高中学校生源并不直接对接,从单个高校来看,如无其他激励机制,纯属为他人作嫁衣,高校动力难免不足。

2.开支增加,难以吸引学校长期积极参与。为了提升教师到高中开设先修课程的积极性,各高校都将先修课教师的工作量计入年度工作量结算中,部分高校甚至采取了工作量系数乘以2的方式来激励教师。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开支,但从表面上看又并没有为高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反过来,高中段学校也一样,先修课程教师的课酬由高中段学校支付,虽然高中学校是先修课程的直接受益者,但如果不能和升学率、通过率、获奖率等硬性指标产生直接联系,高中学校的参与积极性恐难以长期维持。

3.课程需求不完全对接,资源利用不充分。从近三年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愿意去高中上课的老师或出于对学生及课程的热爱,或出于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也有部分老师是因为校内工作量不饱和,需要借助高中课程来补足工作量。但是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不一定是高中需要的。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曾大力动员在校内很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去高中开设《论语》导读、《红楼梦》解读等经典导读类课程和《数学建模》、《社交礼仪》等通识类课程,但高中生选修情况却和高校及教师的预设情况相差太大。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认为到高中上课是资源浪费。

4.高校教师无法得到合理回报。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曾指出,我国当前对高校教师的评价都围绕课题、论文和获奖,而不是关注为人才长远发展作出的贡献。高校的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价,也不以对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指标。[5]几年后,这种情况依然持续。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压力普遍较大,去高中上课无疑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从时间上看,有的高中离高校比较远,来回两个小时只上两节课,教师们认为时间分配上不合理。从报酬上看,虽然有课酬和交通补贴,并且计入教师在高校的年度工作量范畴,但高中任教往往不纳入高校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对教师评职称没有支撑作用,因此,大部分教师依然认为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

5.多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从课程名单选定到落实教师上课,再到支付教师课酬,高中先修课涉及到多方的协调工作,主要包括高校教务处、高校相关教师、各高中段学校和高中所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中间环节较多。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中学的很多政策与做法不尽一致,需要借助教育部门联络沟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协调工作量很大,效率不高。

四、思考与建议

在未来五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6]宁波大中段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任重而道远,如何以政策推动打破阻隔构建全教育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积极研判发展趋势,切实建立政策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寻求机制体制新突破。建议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地区及学校实际,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强化高校(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与普高学校、中职学校的联动发展关系,进一步促进普职融合、大学和普通高中的衔接,促使高校与高中段学校合作机制化、常态化、体系化,打造贯通中学到大学的人才培养全教育链,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并且政府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保障、流程规范、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为新机制的形成及长效运转提供切实且持续的保障。

2.就近组建结对伙伴,建立稳固合作关系。按照所在区域推动高校就近与高中结对,其中大学与普通高中结对、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结对,充分发挥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尽量让更多高中段学校从大学受益。结对方式以原则上一对一为主,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可与两所及以上高中结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学教师到距离过远高中上课这样耗时耗力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稳定结对对象有利于高校与高中段学校建立长期而紧密的合作关系。

3.改革高校评价体系,提升高校合作积极性。高校教师参与高中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应给予政策上的保护,激发广大高校教师承担此项任务的积极性。地方高校既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要服务教育系统的基础人才培养工作。要把高校与高中学校合作的情况列入对高校评价的体系中,政府按照任务指标给予高校一定补贴,对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并取得成效的院校给予经费支持和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谭蔚,万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7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20年)[J].中国德育,2010(8):13.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56.

责任编辑:姚旺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项目“探索建立宁波高校与高中段学校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研究”(G14JY-20)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03-03

猜你喜欢
宁波人才培养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