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饮食思想*

2016-03-28 13:01徐兴海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韩非子饮食

徐兴海

(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63)



韩非子的饮食思想*

徐兴海

(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63)

韩非是秦代最为著名的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又是饮食思想家。他记载了上古时期的饮食状况,揭示神话传说人物的饮食思想,对当时的粮食政策有独到研究,因此成为战国秦汉时期最为重要的饮食思想家。以《韩非子》为文本探讨其饮食思想的卓越之处。

韩非子;饮食;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因其同学李斯的推荐,成为秦始皇嬴政的顾问。他创立法家学说,主张“以法治国”,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此两千年的各王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的主体。

韩非子还是饮食思想家,他的研究,涉及上古时期的饮食状况,神话传说人物的饮食思想,当代的粮食政策,普通人的生活形态,酒文化,等等。韩非子有鲜明的法家思想,所以以独特的视角,对饮食现象的研究发前人之未发,独辟蹊径。韩非子善辩,辩论中往往设喻引譬,创设寓言,引征俗语,并且总是征引饮食的例子,亲切易懂而具有说服力。他的这些研究都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一、韩非子对远古饮食思想的研究

韩非子的远古饮食研究发前人所未发,对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状况的描述是独特的,真实的,具有十分可贵的价值。

《韩非子·五蠹》追记远古时期先民的饮食状况 :“上古之时,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这一记载是独特的,所反映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态是真实的,与当代的考古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相符的。这说明他对历史传说的发掘下了很大的工夫,并且他有科学的解读,因而穿透历史迷雾,独具慧眼。他对火的运用功绩的评价是开先河的,指出其乃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人们的成活率有大大的提高,生活的质量有了提高。

韩非子主张厚今薄古,不循古法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话虽如此说,然而他举起例子来,总是说古代好,男子不用劳作,就有吃的,有穿的,同样的是在《五蠹》里说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韩非子是法家人物,但是却并不自设樊篱,和儒家一样,不忘夸赞尧舜时期好,从饮食上观察政治领袖是否可能有作为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韩非子认为尧、虞舜是政治家的表率,他们饮食上的节俭更是值得称赞。他指出政治家的十种过失,第六种是耽于女乐,就是沉浸于女色音乐歌舞中的安乐享受,特别是饮食上的享受。韩非子特别举到尧舜禹饮食上节俭的例子,以作为政治家的榜样。《韩非子》所引用的故事说,秦穆公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是因为什么?回答是常常因为俭朴得国,因为奢侈失国。过去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达日月升落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尧禅让天下,虞舜接受下来,所做的餐具,都是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的,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虞舜禅让天下,传给夏禹,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缦帛做车垫,草席饰有斜纹边缘,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王朝灭亡,殷商接受天下,所做的大辂,旗子上装有九条飘带,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色的墙壁和台阶,垫席织成花纹。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而愿意服从的越来越少。所以说,节俭是治国的原则。

韩非子赞颂尧舜禹的节俭,对于其后代的由简入丰予以批判,在《喻老》篇中标示了殷王纣酒池肉林的例子,说明奢华的饮食追求是政治堕落的开始,也称颂了箕子的见微知著。故事说当年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大臣箕子见了觉得害怕。因为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玉杯,必然不会吃粗粮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必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箕子怕这个结局,所以在看到开始的时候感到恐惧。过了五年,纣王造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的酷刑,并因此而亡国。所以说箕子看见象牙筷子便知道天下将有大祸降临。韩非子评价说 :能从小处看出以后的发展的人是可以称之为聪明的。

对箕子的事,又在《说林上》提及,同样是揭示纣的饮酒无度和亡国之间的关系 :“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 :‘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二、韩非子的美食观

韩非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对于美食的追求。《韩非子·外储说上》的故事中提到美好的饮食,美食常常被用来作为激励和奖赏 :“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指出怀着互相依赖的心理,就会责备和埋怨;怀着自己依靠自己的心理,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有时也会埋怨和责怪,而为了争取雇工多干活却给他们丰美的饭菜。

然而韩非子认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的美食是可怕的。韩非子喜欢以饮食作譬,比如说到如何高举权柄的时候,《扬权》说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他所讲的道理是 :天有大的运行趋势,人也有大的运行趋势。那芳香甜美松脆的食物,醇厚之酒和肥嫩之肉,虽然可口但会损害身体;秀美肌肤牙齿洁白的美女,虽然使人性情愉悦但会耗费精力。所以去掉异常安乐,去掉过分享乐,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权力不要想把它显现出来,诚心于无所作为。

这里韩非子提出了自己的美食观 :“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美食会转化,成诱饵,使人耽于行乐,遭到腐蚀。这一点和老子的美食观相同,老子也认为美食会贻误人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被取此。”老子认为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强调过于追求滋味反倒会伤害人的胃口。在这一点上,先秦思想家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

韩非子还在《解老》篇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这一观点,指出衣食之美会生出骄堕之心,进而演成灾祸,所以好事变成坏事,二者互相转化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 :‘福兮祸之所伏。’”

韩非子通过阐释老子的思想,充分的论述了自己的饮食思想,比如在解释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时,特别强调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吃饭是人的本能,人无法逃避。但是他同时指出由此而生的欲利之心却又是可怕的 :“人无毛羽,不衣则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 :‘祸莫大于不知足。’”

韩非子善于引喻设譬,《说林》储存了大量的故事。《韩非子·说林上》指出以酒为常便会失去天下 :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 :‘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此处所说的“彝酒”谓经常饮酒。《尚书·酒诰》就提醒不能常酒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孔传解释 :“无常饮酒。”宋代王禹偁有《官酝》诗 :“彝酒《书》垂诫,羣饮圣所戮。汉文(汉文帝)亦禁酒,患在糜人谷。”

韩非子提醒政治家特别要在醉饱之时提高警惕,这时是最容易被奸邪的人所俘虏的时候,尤其是提防身边的人会乘虚而入。《八奸》指出人臣所以成为奸恶的法术有八种,其中第一种就是身边的人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 :一曰‘同床’。何谓‘同床’?曰 :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

韩非子对酒文化有自己的认识,《饰邪》中他以楚国司马子反在战场上醉酒的小小故事,说明有小聪明的人不能让他谋划事情,有小忠诚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令的大道理。楚恭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失败,恭王受伤。战斗正激烈时,楚恭王部下司马官叫子反的口渴了,要水喝,他的亲信侍奉的仆人谷阳捧了一卮酒给他。子反说 :“拿走,这是酒。”侍仆谷阳说 :“这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子反喜欢喝酒,觉得酒味甘甜,不能停下来不喝,结果喝醉后睡着了。楚恭王想重新开战和他谋划战事,派人叫子反,子反借口心病而加以推辞。恭王乘车前去看他,进入帐中,闻到酒气而返回,说 :“今天的战斗,我自个眼睛受了伤。我所依赖的是司马,司马又这般模样,这是不顾楚国的神灵,不关心我的民众。我不能和敌人重新开战了。”于是引兵离开郡陵,把司马子反处以极刑。所以韩非子得出结论说 :侍仆谷阳进酒,并非本来就恨子反,而是真心地忠爱子反,但最终却恰好因此而害了他。这便是行小忠而害大忠,所以说 :小忠是对大忠的祸害。如果让行小忠的人掌管法制,那就必然会赦免罪犯加以爱护,这样他同下面的人是相安了,但却妨害了治理民众。

酒本不是害人之物,可是饮的时间错了,在不该饮酒的时候饮了酒,而且酩酊大醉,就误了国家大事。司马子反的仆人谷阳向子反进酒,并非本来就恨子反,而是真心地忠爱子反,但最终却恰好因此而害了他。这便是行小忠而害大忠,所以韩非子得出如上的结论。

醉酒是坏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反而有利于国民,《难二》就记载这样的事情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 :‘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 :‘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外三日而民歌之曰 :‘公胡不复遗冠乎!’”齐桓公喝酒喝醉后,丢了帽子,也确实是一件丢人的事,是件坏事,他便三天不去上朝。管仲劝他用搞好政事来洗刷它,桓公照此去做。过了三天,民众就唱道 :“桓公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呢!”看来是盼着他再次醉酒。是因为坏事变成了好事。

韩非子认为美食是一种诱惑,它会诱使人犯错误。韩非子也有“鱼我所欲者”章,但它的重点却是谈吃鱼的辩证法,说解公权与私欲的关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 :“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公仪休懂得吃鱼的辩证法,贪于求鱼则最后没有鱼吃,节制欲望,不受贿赂则长久有鱼吃。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要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三、法家特色的饮食思想

节衣缩食本是美德,应该赞颂,但是在法家人物看来,如果是臣子这样做,那就未必,因为它使得臣子捞取了政治声誉,分解了君主的权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孟献伯的故事,节俭就得到了另外的解释 :孟献伯做晋相,院子里生出野草,大门外长起荆棘,吃饭没有两样菜,坐时不垫两层席,内室没有穿丝织品的妾,居家不用小米喂马,外出没有副车随从。叔向听说后,把这件事告诉给苗责皇。苗责皇非议说 :“这是弃置君主的爵禄赏赐而讨好下人。”

韩非子认为 :君主只是在饮食上求得公平还是不够的,用牛肉遍赐国民并不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还不能打仗。只有信赏必罚,方足以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 :“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 :“不足”。文公曰 :“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 :“不足”。文公曰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 :“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 :“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 :“令无得不战。”公曰 :“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和儒家不同,法家人物不大注重礼仪一套的东西,韩非子说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就此看来,韩非子不大看重礼仪,而是注重实物,认为是否有粮食,是否真的有库存决定了人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没有粮食,饥寒之岁的春天,就是最亲近的弟弟也无法供他吃饭,丰收的时候,就算是不太熟悉的人也务必招待。然而这并不代表疏远弟弟喜欢不熟悉的人,是由粮食的多少来决定的。

人们总是用夏桀、殷纣王“酒池肉林”的故事说明君主不可荒淫无度,总是将国家覆灭与生活上的奢靡联系在一起,而韩非子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肥吃海喝、生活糜烂与亡国没有直接的关系。《韩非子·说疑》举了两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是赵敬侯,一个是燕君子哙,前者整日整夜的饮酒,却国运长久;后一个苦身忧民,生活简朴,却身死国亡 :“赵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冬日弋,夏浮淫,为长夜,数日不废御觞,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进退不肃、应对不恭者斩于前。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

这是什么道理呢?韩非子的答案是 :“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仓廪实”是历代统治者的追求,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成为赏罚的砝码。人都有需求,人们的行为就是受需求的驱使。肚子饿了,需求饮食,这是受饥饿的驱使;孤独了,需求仁爱,这是受渴望仁爱的驱使;人们有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需要等;需要是与人的活动联系着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它激发人的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韩非子·诡使》一篇详细描述了统治者的需要,韩非认为,治理国家与其依赖道德,不如依靠法律。“圣人之所以治道者 :一曰利,二曰戒,三曰名。”是说君主搞政治有三个诀窍,利益、威势、名实相符。具体而言,粮食关涉到生命,本应该成为赏罚的利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韩非子强调政治家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别人。他同样的用饮食的例子说明道理。《韩非子·外储说下》 :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饥而道泣,寝饿而不敢食。及文公反国,举兵攻原,克而拔之,文公曰 :“夫轻忍饥馁之患而必全壶餐,是将不以原叛”。乃举以为原令。大夫浑轩闻而非之曰 :“以不动壶餐之故,怙其不以原叛也,不亦无术乎!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韩非子用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有术的明君,不靠别人不背叛我,就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制止别人的背叛;不靠别人不欺骗我,就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制止别人的欺骗。

公事公办,早有先例,法家人物,法外无情。春秋政治家管仲的故事正好被韩非子拿来作了例证,恩情是恩情,不可混同于拿国家利益来交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报我?”曰 :“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以耕战为本,因而在《韩非子·诡使》中指出社会充斥颠倒的现象 :粮仓得以充实,靠的是把农耕作为本业,但现在那些从事纺织、刺绣、雕刻之类末业的人反而富裕。名望得以树立,地域得以扩大,靠的是打仗的士兵;现在阵亡战士的孤儿却饥饿不堪,到处流浪乞讨,而那些优伶酒徒却高车大马穿锦衣绣。赏赐俸禄是用来换取民众为君主卖命的,现在有战功的人劳而无赏,而那些在君主跟前占卜、看手相、弄神做鬼、巧言奉承的人却经常得到赏赐等等。君主拿了这些反常现象作为教化,名声怎能不卑下,权位怎能不危险?

四、设喻引譬,离不了饮食

韩非子虽然口吃,但是善于论战,在论说激战中常常设喻引譬,假托寓言,增加说理性,生动性。在设喻引譬时,总离不了饮食的例子。

比如在论述政治家要善于区别事情的缓急时,以吃饭的事作比喻 :“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吃饭的事是人人都懂得的;糟糠,是粗劣的饮食,当然不好;粱肉,高级的饮食,每个人的追求。但是超越了现实的追求只是梦想,无异于画饼充饥。在韩非子眼中,对于政治家来说,紧急的事是贞信,建立信誉,如果舍弃了这一点,那就无异于连糟糠都吃不饱却要追求粱肉,岂不是令人笑话。

诚信是韩非子反复强调的政治品格,并且往往以饮食故事说明之。猪肉对于平常人来说是美食,并且不易得,韩非子以曾子杀猪为例说明如何诚信,说明即使童子亦不可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韩非子通过这个故事点明诚信的政治意义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在文公之攻原与箕郑救饿也。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患在厉王击警鼓,与李悝谩两和也。”

此处所说的厉王即楚厉王。楚厉王醉酒误事,误了国家大事,犯了错误,但是他改正了,重新取得了民众的信任。“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还有一件事,说明诚信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政治家十分珍视诚信的伟大力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今返而御。’吴子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战国时名将吴起遇见故人,便要留他吃饭,故人和吴起另外约定时间返回来的时候再来吃饭。吴起答应了。但是一直到了晚上,故人也没有返回。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事,何况是故人的原因。但在吴起就不一样,他想的是,我答应了等他一起吃饭,他没有来,那我就不能吃饭,得要等着他。

韩非子以孩子玩家家作比喻,谓做饭是婴儿习见的事情,他们往往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做游戏,但是游戏是游戏,用尘土做成的饭是吃不得的,这样简单的道理婴儿都是知道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泥)为羹,以木为胾(切肉),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小孩在一起做游戏时,把尘土当饭食,用泥巴当肉汁,用木头当肉块。但他们到了晚上是一定要回家吃饭的,因为泥巴做的饭菜可以玩耍,却不能真吃。称说上古传颂的东西,动听却不真实;称道先王的仁义道德,却不能使国家走上正路,这样的情形也只能用来做游戏,而不能真的用来治国。因追求仁义而使国家衰弱混乱的,韩、赵、魏三国就是例子;不追求仁义而把国家治理得强盛的,秦国就是例子。然而秦国至今没有称帝,只是因为治理还不完善。

韩非子寓言中最为有名的大概算是“恶狗当道好酒酸掉”的故事了,宋人的酒最好了,可是即使酸掉了也没有人来买,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家圈养的猛狗挡了道,吓得人不敢靠前。韩非子想要说明的道理是法家学说,谓奸臣蒙蔽了君主,使君王不能任用有道之士,这样,奸臣就是国家的猛狗了。此外,君的左右又像“社鼠”似的缠绕在君主身边。韩非子的主张是 :君主不能大权旁落。他所申说的术与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关键是,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韩非的“术”主要“术以知奸”。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韩非子讽刺拙劣的模仿,便以饮酒为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少者侍长者饮,长者饮,亦自饮也。一曰 :鲁人有自喜者,见长年饮酒不能釂则唾之,亦效唾之。一曰 :宋人有少者亦欲效善,见长者饮无余,非堪酒饮也,而欲尽之。”那个鲁国自以为高明的人,看见年纪大的人没能把杯中酒喝完就呕吐,也仿效着呕吐起来。宋国有个年轻的人也想仿效高明的样子,看见年纪大的人喝酒一饮而尽,自己不会喝酒也想一饮而尽。这样的模仿岂不是很愚蠢,和亦步亦趋有什么两样。

韩非子还用药酒治病的道理说明“良药苦口利于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药酒用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谓药酒忠言,唯有智者明主独自知道啊。下文又有“良药苦于口,知者劝而饮之;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又有“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韩非子·六反》又对此反复致意,谓 :“夫弹(针灸)痤者痛,饮药者苦,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病不已矣。”

对于政治家来说,保密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韩非子怎样说明其中的道理呢?韩非子对酒器有深入的研究,不过他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道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堂溪公与楚昭侯的一段对话,意欲说明保密的重要性,便以酒器玉卮为例 :堂溪公对昭侯说 :“如果有价值千金的玉卮,上下相通不切适用,可以用它来装水吗?”昭侯说 :“不能。”堂溪公又说 :“有瓦制容器,不泄漏,可以装酒吗?”昭侯说 :“可以。”堂溪公回答说 :“那瓦器是非常不值钱的东西,因为不漏就可以装酒。即使有价值千金的玉卮,非常贵重但不切实用,因为漏,却不能装水,那么,人们将用哪一个来装酒呢?现在,作为人主的人泄露群臣的话,这就像不切适用的玉卮。即使有绝顶的智慧,也不能尽显他的才干,因为他是漏的。”

韩非子所要得出的结论是君主要独断专行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虽然是贵重的玉酒器,可是没有底,漏到连水也不装,那么,有谁把浆往哪里灌注呢?楚昭侯得到启发,每有大事,总是独自一个人睡觉,害怕说了梦话泄露了机密。

五、引用饮食的俗语

韩非子记载当时饮食的俗语,并且引用来说理。如《韩非子·难势》 :“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活;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夫曰 :“良马固车,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吾不以为然。夫待越人之善海游者以救中国之溺人,越人善游矣,而溺者不济矣。夫待古之王良以驭今之马,亦犹越人救溺之说也,不可亦明矣。夫良马固车,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远,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且御,非使王良也,则必使臧获败之;治,非使尧、舜也,则必使桀、纣乱之。此味非饴蜜也,必苦莱、亭历(苦菜名)也。此则积辩累辞,离理失术,两未之议也,奚可以难夫道理之言乎哉?客议未及此论也。”

《韩非子》紧接着在下一处说了两个极端的例子,王良是古代著名的驭手,但是如果有人说驾车,要是不用王良,就一定要让奴仆们把事办糟;治理国家,要是不用尧、舜,就一定要让桀、纣把国家搞乱。这样的说法貌似有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韩非子用品味来比喻客人所提出的两种极端之说,不是蜜糖,就一定是苦菜。这也就是堆砌言辞,违背常理,而趋于极端化的理论,怎能用来责难那种合乎道理的言论呢?韩非子用了这样浅显的例子就将深奥的道理说清了。

衣和食,两者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但是有的人却硬是将两者对立起来。韩非子就在《韩非子·定法》中引用俗语,将食物的重要性与衣服的重要性两者统一起来,“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此处的“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应当也是当时的俗语。

韩非子在《韩非子·八说》中引用俗语 :“不能具美食而劝饿人饭,不为能活饿者也;不能辟草生粟而劝贷施赏赐,不能为富民者也。今学者之言也,不务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虚圣以说民,此劝饭之说。劝饭之说,明主不受也……酸甘咸淡,不以口断而决于宰尹,则厨人轻君而重于宰尹矣。上下清浊,不以耳断而决于乐正,则瞽工轻君而重于乐正矣。治国是非,不以术断而决于宠人,则臣下轻君而重于宠人矣。人主不亲观听,而制断在下,托食于国者也。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饥不寒,又不恶死,则无事上之意。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也。

韩非子批判当今学者高谈阔论,其主张不是要致力于耕作而是要追求仁政,只知道称引虚假的圣人来取悦民众,这就等于是凭空劝人吃饭之类的说教了。凭空劝人吃饭的说教,明君是不接受的。治国的是非得失,如果不通过政治手段来判断而取决于宠臣,臣下就会轻视君主而尊重宠臣了。君主不亲自了解政事,而让臣下来决断一切,自己就会变成寄食在国内的客人了。

韩非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独特,是法家思想家对饮食思想的深入思考,是一份重要的遗产。在当今的形势下,他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批判的继承。

(责任编辑 陈 兰)Thought of Food of Han Feizi

XU Xinghai

(JiangnanUniversity,Nanjing, 214063,JiangsuProvince)

Han Fei is the most famous synthesizer of Legalists in the Qin dynasty’s as well as a diet thinker, “Han Fei Zi” contained the food situation of ancient times. The thoughts of myth characters on eating were revealed. Even the food policy had been researched. Therefore, Han fei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etary synthesizer during period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The excellence idea diet thinker of diet is discussed based on text in “Han Feizi”.

Han Feizi; diet; thought

2016 - 07-12

徐兴海(1945—),男,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饮食文化、史籍与文献。

TS971

A

1671 - 7406(2016)08 - 0001 - 06

[主持人语]本期的三篇文章都是基于历史原典文献的研究体会,三篇文章均研究既往已有的相关资讯。文章旧题新作,仍有新体会、新见识。欢迎食学界同仁深化关注。

学科主持人简介 :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城市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饮食文化。

猜你喜欢
韩非子饮食
夏季饮食三宜三不宜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韩非子民本思想的公正意蕴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韩非子说“言”
把癌从饮食中赶走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