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母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2016-03-28 12:14:29黄丽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母语课程教育

黄丽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中美高校母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黄丽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对比美国高校母语教育历史和现状,我国高校近百年来在母语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美国高校母语教育在功能作用定位、课程结构和目标、管理体系及质量保障等方面都积累了较多经验,这对深化我国高校母语教育改革有借鉴和启示的价值。

中美比较; 高校; 母语教育

0 引言

中美两国从普通教育阶段开始,母语教育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更是将母语教育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比中美两国近百年来在高校母语教育方面的情况,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在历史传承、母语教育课程建设、教育效果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和经验,对我国高校母语教育的改革有借鉴意义。

1 中美高校母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近年来由于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概念的片面理解,很多高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母语教育的功能。而在美国的高等院校,则继承了自由教育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了以培养现代民主社会理智公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母语教育在其中占有极大比例。

1.1 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历史及成就

纵观近百年来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历史演变,会发现母语教育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美国的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在逐渐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上半叶,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功利主义课程思想。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大多数高校一方面提高实用学科和实际应用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实行自由选修制,让学生根据职业需要选修大部分的人文类课程。这期间一度动摇了母语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位置。

20世纪中期以后,功利主义课程思想不断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界的质疑及批判,一批教育专家主张借鉴英国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和实践,认为高等教育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以培养人的品格和理智训练为主,这种理念在美国演变为通识教育。

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成为了明确推行现代通识教育的重镇,这其中以哈佛大学为代表,1979年发表《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提出其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楚地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2007年哈佛大学公布了关于新一轮本科教学大纲改革的最终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小组工作报告》,此次改革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体现在: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做好准备;使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为学生客观、积极应对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使学生形成对自己言行的伦理规范的理解。

美国母语教育相关课程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而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美国高校大多重视母语教育,将英语写作、口语表达如演讲等语言技能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或核心课,而且还开设了大量的英语文学经典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或自由选修课。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美国高校母语教育也不是完美无瑕。它过分强调本民族文化、宗教的特性,比如在很多高校的母语课程中,《圣经》《独立宣言》都是单独开设的一门课程;又如写作课程中,要专门研习“英语八股文”,这类文章从题材、样式到具体的段落布局都有严格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性。与此相反,美国高校母语教育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一般都将其列为选修课。

1.2 我国高校母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2.1 我国现代大学开设母语教育课的历史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成立了。一百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母语教育课程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1949年,这一时期把与母语有关的课程称为“国文”,是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当时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多个名校都有专门的编委会,沈伊默、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知名学者都先后教授过国文课。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全国实行院校调整,受到冲击较大的就是相关母语课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以中国语文课为主的母语类课程不再是全校必修课[1]。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部分高校开始倡议重视语文课程。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层面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部先后发文要求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顶层设计上得以重提。

1.2.2 我国高校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在政府层面上不仅出台政策要求高校开设母语类课程,而且于2003年由劳动部职鉴中心推出ZHC(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测查职业活动中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但是,我国高校母语教育在宏观设计和微观执行上都还存在问题。

首先在宏观层面,大多数高校对母语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一定的认识。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全国91所高校关于语文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课时数也逐步减少,而这个比例在高职院校中则更低。在美国,母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以纳入必修课体系的方式在制度上给予保障[2]。

其次在概念上,我国高校对母语教育的内涵界定模糊,基本将母语教育等同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高校母语教育在相关课程设置上过分随意,缺乏科学、整体的课程设计。而在美国高校,以入门课、核心课、分类选修课等形式来保证母语课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文学欣赏、现代论文阅读、英语写作、即兴演讲等课程。

最后在微观层面上,我国高校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母语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多方面不足。担任语文课的教师数量少,而且大部分毕业于中文系,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口语表达训练,往往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呆板,基本采用灌输式方法从头讲到尾。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过分强调文学性,选取纯文学类作品较多,缺乏专题训练。

2 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特点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母语教育从未被美国任何一所高校遗忘,它一直处于各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备受重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1 注重母语教育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作用

母语教育的工具性体现在美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分为两方面:一是训练听、说、读、写的核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是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母语评论能力来强化逻辑、批判等思维训练。

普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发展、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因此,美国的母语教育内容中,还包含着对学生价值观、人文思想、科学精神、审美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比如通过开设经典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让学生在研习、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作品的普世价值,从而令学生对自我的内心进行审视。由此可见,美国高校母语教育重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母语教育的思想性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2.2 母语教育课程结构合理、课程目标明确

据了解,目前全美有三十七个州都根据联邦政府相关法案订立了母语教学的课程标准和统考,因此,母语教学在全美各级学校教学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美国母语教学的主要部分大致分为:阅读、写作、文学欣赏、古英语和口头表达这几个部分,美国高校一年级和二年级都有英语类的必修课。

以美国排名前十位公立大学的母语写作课为例,有九所高校要求至少通过两门写作类课程,母语写作课程包括学术写作、散文写作、多媒体写作、公共演说写作、商务管理写作等多个分类课程,高校除了开设必修写作课程之外,还开设几十种专题分类选修课,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

美国母语教育的课程目标非常明确,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性强。例如乔治亚理工学院将文学欣赏课程的目标表述为比较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文本;认识到自己是特定文化的参与者及其对自己经历、价值观的影响;做出明智的判断;批判性地欣赏这些艺术;认识到一些道德问题,能将它们与自我利益区分开来;意识到文化如何塑造了价值观,并能批判性地评估这些观点[3]。再如,对口头表达课程的目标则包括“解释性口语表达”“在一个团队中能倾听别人的发言、总结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口头分析、评估、反驳别人的观点”和“能在在公众面前顺利发表即兴演讲和辩论”。

2.3 母语教育管理严格、质量有保障

美国高校的母语类课程严格实行小班化,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为例,写作课每个班级的容量均为25人,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要求写作课每个班级人数不得超过12人。小班化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除了一般的讲授,还会增加课堂讨论、课后实践、同学互查互评等形式,确保大量的训练实践的开展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管理严格另外还体现在美国高校不仅设有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而且还通过制订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来确保母语教育课程科学有效的实施[4]。如哥伦比亚大学专门设置了“核心课程中心”,管理相关课程;又如俄亥俄州立大学规定:开设任何一门母语教育课程,首先由个人提出申请,然后由专家评审,上报通识教育委员会表决,此外,学校还全程追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建立期中反馈式评价、期末总结式评价等多样化信息反馈系统,摒除课程设置随意变动的弊端。

美国高校母语教育课程考核严格,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灵活,涉及内容多为课外知识、社会实践等,且考核题型一般为主观题,如写作课程,在学习期间要提交两篇论文。此外,考试次数多,成绩评定主要以平时成绩为主,尤其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考查。

3 美国高校母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仔细对比分析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历史和特点,可以给我国高校母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照。

3.1 政、校、企多方联动营造社会重视母语素养的良好氛围

目前我国政府层面上出台了政策,也尝试推广ZHC(职业汉语水平测试),但效果都不明显,尤其是职业汉语水平测试,基本只在京沪部分高校有实施,没能大范围普及,并且该测试的证书在行业企业的知晓度与认可度都不高。高校方面自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后,陆续有高校将汉语类课程改成选修课,甚至在某些高校直接取消了汉语类课程。相反,美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是母语教育课程要全部拿到学分,研究生入学要考英语(GRE),他们对本民族语言非常重视。而我国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学生毕业前必须考过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究生不考母语却要考英语,重外语轻母语。

企业层面有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有了变化,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然而,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大多对外语水平会提出可量化的要求,对母语水平却只作模糊考查。社会舆论媒体会重点关注英语考级,对职业汉语水平测试的宣传报道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下,高校母语教育势必很难“独善其身”。因此,要加强高校母语教育,必须先营造良好氛围,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教育部等主管单位要将汉语测试水平情况纳入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和录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弱化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切实采用量化标准对母语口语表达、思维逻辑能力等进行考核;各高校则应该从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母语能力的重要性,它是社会合格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切实深化母语教育改革,探索提升母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对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美国高校对确保提升学生母语能力作出的种种努力,特别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坚持着较高的标准,并配以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定。实践证明,我国高校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母语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育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提出的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母语教育改革可以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和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明确母语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课程体系。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口语表达、有效倾听与反馈、写作是被提及较多的能力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过于模糊不清,表述上也先强调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意识层面上的内容,无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活动集中在母语能力的核心要素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高校母语教育需要区别中小学教育,要从思维、能力等层面细分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保证一定课时量用于实践及反馈。

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我国高校人文类课程最大的弊端就是满堂灌的教学,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不爱学、不爱听,在这方面美国高校则突出母语教育课程的专题化、研讨型及小班化教学。我国高校也可借鉴其做法,把母语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细化为不同的研究专题,且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实践性。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小班研讨的开展与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母语教学课堂动辄上百人的规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三是配备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母语教育的顶层设计得再好,也需要良好的师资团队来执行。专题化的小班研讨,更要求大量高水平的师资投入。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每学年为全校学生提供100多个专题的写作课程,而在师资方面则由这个项目的全体教师和各个院校教授共同承担。在美国高校,很多学校还会为每位大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为学生选课及整个大学生涯提供有益的帮助,在选课期间,学生要与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起,为自己安排好相关的课程计划。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国高校秉承传统并与时俱进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和措施来强化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在口头表达等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但在价值观、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变化是缓慢细微的,然而美国高校管理者相信这些明显或潜在的变化会正面影响学生的职业和人生。对我国高校而言,母语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母语教育的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逐步构建母语教育体系和开展有意义的探索实践。

[1] 席嘉.中美大学语文通识教育比较的几点启示[J].语文知识,2011(4):65.

[2] 贺阳.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N].光明日报,2011-1-11(15).

[3] 刘隽颖.通识理念下美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45-47.

[4] 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49.

[责任编辑:李娟]

Comparison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HUANG Lijua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rough comparison on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made some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century in the field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merican universities own much experience in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in its function course structure and objective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quality assurance, etc. which can deepen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2016-07-24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项目(CDGZ2013005)

黄丽娟(1980-),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H 09

A

1672-2434(2016)05-0039-04

猜你喜欢
母语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