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事件中民意的话语表达特色
——以“长沙麓山路砍树”事件为例

2016-03-28 06:41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砍树归因樟树

邓 庄

网络公共事件中民意的话语表达特色
——以“长沙麓山路砍树”事件为例

邓 庄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民意表达既具有悲情和戏谑的强烈情感色彩,又在归因和表意上不断深入拓展,富有理性力量。这种情感动员与归因表意,表达了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愤怒,对不合理现实的嘲讽和对民主正义的追求。

网络公共事件;民意;话语

[作 者]邓庄,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网络事件是网络公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集体事件。华裔学者林芬、赵鼎新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对社会运动的公共认知、大众支持度和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运动对媒体的依赖性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开始发生转移。近年来,以网络为阵地展开的中国公民行动,包括网络维权、网上反腐、网络民间救助等层出不穷,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在网络事件中,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自由发表意见和评论,聚集成某种诉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民意,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2015年8月20日以来,围绕“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话题,网络上出现了一轮舆论关注热潮。在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体快速传播的推动下,此事件也由一件湖南长沙本地发生的地域性舆情热点迅速扩展为一个具有全国性色彩的热点舆情事件。[2]本文试图分析在这一网络事件中民意的话语表达特色。

一、民意中的情感动员

2015年8月20日,由于长沙地铁4号线的建设,长沙市园林部门对部分香樟树进行前期剪枝工作,长沙麓山脚下的192棵香樟树将进行保护性移栽。此举引发当地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强烈关注,公众通过在线讨论,建构起保护大树的议题,并在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中持续发酵。从8月24日开始,市民开始采取一系列理性抗争行动,建立“保卫长沙大树”微信群,在微博上发起“和麓山路的香樟合影”活动,在线下组织“为香樟树守夜”活动。此后,长沙市政府采取了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优化移栽方案等措施来回应民意诉求。9月5日,树木移植工作全部完成,持续两周的突发舆情事件得到较好的化解和处置。人民网舆情频道认为,通过面对面的官民沟通全面回应舆论质疑,长沙市政府有效地压缩负面舆情的滋生空间。

传播学者杨国斌认为,网络事件的核心是话语,只有揭示话语在网络事件中的力量,才能充分阐释网络事件的动因与影响。网络事件属于典型的“抗争议谈话”,其本质是一种互动,因为网络事件发生在网上社区,主要形式是发帖和回帖,能让人感动和震撼的“谈话”容易发展成有影响的网络事件,相反不能调动感情的“谈话”难以发展成网络事件,这个过程就是情感动员的过程。[3]因此,网络事件的话语力量来自情感的表达,悲情和戏谑作为两种主要的情感动员,可以在短期内唤醒公众情绪,使之发展成网络事件。情感表达的手段则来自于各种载体和象征手段,如话语、音乐、漫画、诗歌、顺口溜、口号等,在新媒体时代还出现了视频、闪客、播客等新的表达方式。

网络中形成的民意多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悲情叙事”是凸显和建构弱者疾苦的叙事方式,它借助语言文字和影音图片等方式将苦难展示给受众,营造悲悯的氛围,唤起受众情绪。8月22日晚上,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黄赛潮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师大的树》引发强烈关注,该文阅读量超过10万并被众多微信号转发。文章将树与人联系起来,将对树的关注转化为对人的关注:“它们见证了来来去去的学子,初来懵懂无知,南北无数次穿梭,春夏秋冬晴雨风雪,一个人两个人爱情,一个人一群人友情,直至过客般离开”,尤其是文中最末一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尚未成材,你们却先成泥”引发众多学子的悲恸,很多师生在转发时配以这一句来抒发对校园美景逝去的怀念和疼惜之情。同天,一篇湖南大学校友的文章“当你再回到岳麓山南,或许迎接你的就不是参天的香樟了”发到网络上,一时间也引发了很多网民的疼惜之情。

与语言文字相比,图片诉诸感观刺激,更易调动公众的情绪。《师大的树》一文中将昔日的“绿色”师大和今日的“光秃”师大配图对比,并将作者感想穿插在具有强烈对比的图片中,更激发起网民情绪。此后不断有新的照片出现,如被砍树枝散落的特写、大树被砍后光秃秃的特写、树移植前后街道的对比等,网友对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纷纷加以述评,抒发对香樟树的怀念,反对砍树。

“嘲弄讽刺”是网络情感动员的另一种方式。在该事件中,有网友借此批评国内城市建设时感叹:“外国的市长都是千方百计保护历史及自然景观,中国的市长是千方百计拆旧换新。”还有网民将矛头指向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两高校不同意建一个地铁站的定案而一致要求分开建站才导致移栽树木。用一些嘲弄和讽刺的方式既满足了公众宣泄情感的需求,又有助于降低话题的政治敏感性,巧妙地规避和消解了政治压力,同时拓展了话题的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吸引民众广泛参与。

在当前中国的网络事件中,最能够激发网民参与抗争的情感是愤怒、同情和戏谑,因为这种情感表达背后反映出公众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弊病的愤恨,对沟通的渴望,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二、民意中的归因与表意

孙玮认为媒介环境报道具有“归因”和“表意”的功能,归因旨在“找到问题的罪魁祸首”,表意则是为了“将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赋予新的意义”,归因和表意使人们可以建立一个认知框架来定义环境问题,并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4]

网络民意同样具有归因和表意的功能,在该事件中网民将树木与地方记忆捆绑起来,将对树木的关注转译为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在这一话语层面,网民所呈现的是香樟树下的遮阳避雨、青春成长的美好回忆。如湖南师大网友“三生石”发帖说:“师大的树见证了我大一的忙碌与青涩,大二的规划与成长,大三的奋斗与知足,大四尽管已经很少来学校,偶尔去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时还是会站在天台上远眺。那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景观了,更多的是一种寄托。”

在反对砍树的很多人看来,连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三所高校的麓山路是一条“承载湖湘文脉的道路”,路两旁的参天大树承载着文化与历史。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发文说:“我曾经无数次畅想,将来把这条路打造成国内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看到一夜之间数十颗香樟树枝桠全无,魏直言“痛心不已”。至此,香樟树被指向市民的日常集体记忆与历史文化,砍伐香樟树也就被认为是斩断市民记忆、破坏地方文化的做法。

在砍树事件中,网络民意还指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政府行政的公开透明等话题。8月25日,湖大校友、前媒体记者刘长发出长微博《就麓山路砍树事件,致长沙市长公开信》,提出决策是否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必经程序,移栽树木的存活率是否能得到保证,相关工程是否经过城市规划的报建、调整或审批等四大质疑,该微博在微信朋友圈和多个媒体公众号转发,令麓山路砍树事件由师大、湖大师生校友的怀念和愤懑,变成公民对政府决策的质疑,护树行动迅速发酵。

此后,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阐释,反思其中暴露的问题,事件的意义不断深化。如《南方周末》对事件拓展延伸指出,从2011年开始,南京、苏州、石家庄、洛阳等地为了给道路、地铁等让路纷纷进行树木移栽,均引发了市民的护树行动,该报将“砍树—护树”的原因归结为“程序是否合规、信息是否公示等老话题”。《三湘都市报》将民众反对砍树归因为“有关方面在事关民众情感与切身利益的公共事项时缺乏应有的信息公开、意见征求与权利尊重”。《湘声报》指出,移栽樟树风波中暴露出“公众对关乎自身利益的政府举措,渴盼有更大的参与和表达的空间”。中新网指出,树木移栽事件折射出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凸显的拆与建的矛盾,更考验着执政者的管理智慧与水平。

通过这种“借题发挥”的表意方式,民意将砍树事件构建为与城市发展、民主政治、历史文化相关的议题,赋予该事件更为普遍的意义,即“保护城市文化和公民权利”,而这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三、结语

在“长沙麓山路砍树”事件中,众多高校学生与湖南本土环保公益人士理性地征用了各种话语资源来动员情感、创造意义,引发了传统媒体的参与报道,从而吸引和动员更大范围的网民加入其中。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理性表达诉求成为本轮舆情的重要特点。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与归因表意,既表达了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愤怒和对不合理现实的嘲讽,也表现了民众对民主和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美国学者路易斯·科塞认为,社会冲突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一是减压,减轻和缓解冲突双方的敌对情绪;二是预警,使社会管理者看清问题的要害所在并做出应对。网络民意表达实际就是社会系统的“安全阀”,打开了网民宣泄不满情绪的合法通道,对于社会系统减压、社会冲突化解是有正向功效的。[5]因此,正确认识与理解民意话语表达的特色,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这一“社会安全阀”,积极回应而非消极地应对民意,化解突发舆情危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南为例”(编号:2015ZZ003)的成果]

[1]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8).

[2]何新田,孙梦如.“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事件舆情解读:倾听民意不是政府可有可无的事[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918/c212785-27605430.html.

[3]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

[4]孙玮.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社会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J].国际新闻界,2009(1).

[5]胡长青.社会冲突论视角下网络民意表达维护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3(5).

猜你喜欢
砍树归因樟树
香樟树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秀才砍树(部级优课)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香樟树,樟树香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冬天不要砍树
小猴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