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的突破之作
——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击中夜色白宫的子弹》解读

2016-03-28 06:41自国天然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普利策子弹白宫

自国天然

融合新闻的突破之作
——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击中夜色白宫的子弹》解读

自国天然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融合新闻逐步发展并日渐成熟。突破以往融合新闻“大而全”的报道模式,“小而精”的模式初露端倪,其典型代表为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击中夜色白宫的子弹》。该作品具备如下特征:大图与音视频的结合带来更加真实的现场感;时空结合对事件进行深度挖掘;精练呈现事实和“分散策略”合铸简明清晰的叙事手法。融合新闻的三大发展趋势是:新闻报道元素的多媒体化、新闻生产流程的半透明化以及受众定位由“以读者为本”向“以用户为本”的转变。

融合新闻;普利策奖;新闻报道方式

[作 者]自国天然,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融合新闻(Multimedia:Stories)在西方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近五年来的普利策新闻奖中,常常能看见融合新闻的身影,比如2009年《纽约时报》的《窗口的女孩》、2010年《纽约时报》的《干扰驾驶》、2012年《西雅图时报》的《美沙酮:疼痛的政治学》、2013年《纽约时报》的《雪崩》、2014年《卫报》的《解密美国国安局》等①马忠君:《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新闻”作品解读》,《中国记者》, 2013年第11期。。这些作品能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意味着融合新闻模式已经逐步发展并日渐成熟,其专业水准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②李冰,文卫华:《网络原创: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新特点》,《中国记者》,2014年第12期。。

融合新闻是一种通过多种媒介手段进行呈现的整合性报道。笔者发现,近年来的融合新闻大多是一种“大而全”的报道,比如全景式的《雪崩》,其力图通过多媒体完全还原出事件本身,追求近似真实的拟态环境。而2015年普利策的全国性报道获奖作品《击中夜色白宫的子弹》(The:night:bullets:hit:the:White:House,后文简称《子弹》)③参见: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special/politics/white-house-shooting/。,则让淹没在众多大型融合新闻中的读者耳目一新。2011年11月,一名美国男子因精神极度抑郁而枪击白宫,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子弹》就是对该案以及美国特勤局人员失职之过的调查报道。与《雪崩》相反,它是一种“小而精”的融合新闻,包括标题、结语在内共24个单幅页面,除了3段视频、2段音频和1幅互动图表外,其余均为静态文字或图片。单个页面元素构成既简约又清晰,毫无臃肿之感,受众对事实要素一目了然。在融合报道渐趋完善的今天,《子弹》代表了融合新闻的另一种模式。

一、现场感:更加真实的事件情境

以图为主带来极具代入感的现场视角。以大幅图片为主是《子弹》版面编排特征,以往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字退居两侧。一方面,编辑多选取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加以合适的比例放大,让读者犹如身临现场。比如在呈现凶手作案武器被发现的一页中,编辑就采用了路透社拍摄的一幅现场车辆图片,受众视角位于车门位置,右侧配以文字说明美国警察和特工发现作案车辆的经过。另一方面,给予图片优先展示权,并不意味着没有文字功能,相反还能达到图片和文本紧密结合的效果,实现类似于电影画面与字幕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音、视频模块的设置以提升场景效果。《子弹》设置了2个音频页面,分别对特工和民众进行了采访。带着嘈杂背景音的现场录音对话,加上断断续续的音响效果,不仅能塑造一种紧迫感,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编辑在报道开始、中断和结束时,分别提供了一个视频页面,由一位女记者面向观众进行事件讲述,特别是她在第一句便以“这是一个故事”开头,自然营造了一种聆听的氛围,让读者能安心地听故事。

二、事实性:更加深入的真相呈现

时间线索的梳理加强了事件纵深感。编辑在报道中有效利用了时间轴的表现形式,使得每个页面都还原了一个时间段的事实。在突发性事件的传统报道中,很难通过文字向读者一一呈现时间节点。而在《子弹》中,独特的报道页面和10个关键时刻形成完美交融,受众既能了解某个时刻发生的事实,也能明白事件过程中的前后联系。

空间的多视角呈现有助于全面理解事件真相。在《子弹》中,近景图片的使用让受众深入体验事故现场,比如编辑就设置了2个第一视角的页面,使得读者能处在枪击者的位置观察白宫;远景图片的使用则让受众高屋建瓴地对案件现场有全面了解,编辑使用了多幅来自谷歌地球的俯视图,同时利用颜色标记说明各个地点的具体情况,比如射击点和白宫的防御部署图等。受众能通过多角度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形成整体性的了解。

事件的细微解读还原最本质的真相。一方面,下至弹痕和弹片的抛洒情况,上至白宫的建筑学分析,《子弹》对枪击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分析,其间显现的专业性极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子弹》并不仅只呈现调查结果,还呈现推论、判断的全过程。编辑对弹痕和碎片分布情况的研究过程以草图方式呈现,就是把记者调查的整个过程向读者展现,既给予受众自我判断的权利,又能极大地取信于读者。

三、小而精:融合新闻的另一种模式

融合新闻至今的主流仍想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得拟态环境无限接近现实世界,是一种“大而全”的模式。然而《子弹》却让我们看到了融合新闻的另一种可能,其通过“精练地呈现事实”和“分散策略”让融合新闻变得“小而精”。

融合新闻之所以受到业界的青睐,一是新型媒介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撑,二是为受众阅读方式改变带来的需求所牵引。当代受众的需求很明确,即如何更加舒适地在新型媒介(平板电脑、手机等)上进行数字化阅读。为了和传统报道的单调性告别,以往的融合新闻试图统一所有的新型媒介元素,比如视频的交叉播放、互动图表的多重使用,甚至动画效果的大面积设置等。这固然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但正是由于其复杂的元素呈现,受众很容易迷失在炫目的动态效果中,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实本身。

首先,新闻业诞生之初的一个准则就是“精练地呈现事实”,而《子弹》则在繁杂的多媒体环境下做到了这一点。它有24个单幅页面,每个页面只说明一件事,每件事只用一种新媒体形态进行表达,或视频,或音频,或互动图表。既满足了受众新型的阅读需求,也让受众聚焦于事实本身,更加有效地传递了信息。笔者第一次阅读《子弹》时,就深感其“短小精干”的风格之明快,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或更加需要类似的融合新闻模式。

此外,《子弹》在处理文字与其他多媒体表现手法的关系上也有较大创新,即分散策略。作为传统报道的主要载体,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以图说话的信息图表中,离开了文字也无法传递有效信息。《雪崩》和《解密美国国安局》等融合新闻采取了“文字+其他媒介形态”的方式,把所有表现形态集合在一篇报道中。《子弹》并未采取“集合策略”,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分散策略”,即分别制作两类报道:文字报道和融合报道。文字报道是融合报道的基础,融合报道是文字报道的多媒体呈现,或是文字版本的简化版。面对两类报道,一般受众只需通过阅读融合报道便能清晰、快速了解枪击事件,而更感兴趣的受众则会选择通读文字报道和融合报道,进行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

四、新趋势:融合新闻的发展方向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合新闻也从新鲜事物逐步发展为普遍流行的新闻报道方式。无论是“大体量”的《雪崩》式新闻,还是“小而精”的《子弹》式新闻,作为一种新型的报道方式的融合新闻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笔者尝试对这些趋势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新闻报道元素的多媒体化。在传统的报道中,文字是所有新闻要素的载体。但对于融合新闻,多媒体的表现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例如,传统的引语仅仅以文字来表达,但在融合新闻里就变成了以音频和视频表达,可以从视觉和听觉去了解采访对象的情绪、语态等深层次非语言信息;新闻公信力的源头在于报道中的事实成分,融合新闻可以将支撑事实的论据以原始素材的方式呈现出来,供读者查阅;读者来信也是传统报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而融合新闻则通过信息图表做到了传受双方的实时互动。

第二,新闻生产流程的半透明化。随着社会公共信息的极大丰富,受众接受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增强。面对不满足于单纯接受结论的受众,媒体也逐渐选择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试图和受众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信息交流。当前的不少融合新闻中,记者已把采访的原始素材经技术包装后向受众直观呈现,开放其新闻制作过程。这既是新媒体时代“用户至上”思维带来的结果,也是传统媒体顺应融媒时代的自我迭代之举。

第三,受众定位由“以读者为本”向“以用户为本”转变。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读者,即阅读媒体作品的个体,媒体只需要考虑受众在阅读方面的需求即可,比如读者对内容的偏好等。但在多媒体时代,受众成了用户,媒体生产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产品,这就意味着融合新闻还必须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甚至满足用户未曾被开发出的新需求,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进行无障碍阅读。

猜你喜欢
普利策子弹白宫
白宫附近
白宫又陷落
三颗子弹
子弹VS防弹
白宫陷落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
白宫医生攥着总统的命
子弹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