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跨文化交际教学与新媒体信息素养建构研究

2016-03-27 23:57:50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模态交际

秦 贻

多模态跨文化交际教学与新媒体信息素养建构研究

秦 贻

数字化信息时代,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主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正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以新媒体多模态(包括各种影像,图片,音频等)为手段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以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构建知识,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协作学习交际互动等,从而达到培养兼具“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野和多元识读新媒体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新媒体信息素养

[作 者]秦贻,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一、新媒体信息素养与多模态教学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文化表征日益多元化,图片、影像、声光等视觉媒体越来越成为文化的主流,语言与其他形式的符号系统愈发加剧彼此间的相互依赖。从现今实际生活来看,我们通过网上检索阅读查询资料,创建微信、QQ、邮件、博客与人交流,使用prezi、会声会影等软件炫酷生动地演示信息和视频编辑。人们的识读方式已从文本时代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识读转变为超文本时代的多媒介转换的多元识读。2014年3月4日,美国《图书馆杂志》发表了加里•普莱斯整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第一次将媒体与信息素养视为一个综合概念,把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统一起来。[1]媒体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媒体信息的识读,媒体信息素养实际上是阅读素养的延伸,新媒体信息素养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多元识读能力。这种能力包含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指参与者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诸如互联网,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工作、构建意义和他人互动等。[2]多元识读由此与当今的语言教学环境相适应,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努力方向及达成目标相一致。

所谓模态是指交际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多模态话语交际阶段,即多种符号资源用之于交际,完成信递任务,如词语、文字、信件、色彩、字体等,都被用来构建复杂的信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网络科技同步发展的多模态教学占据了学界焦点;课堂语篇分析、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不同语域和体裁的语境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的新发展领域。早在1999年Thwaites就提出六种主要的多元识读能力:科技读写能力;模态读写能力;文化读写能力;政治读写能力;批评读写能力;后现代读写能力。学者张德禄曾就国内外多模态教学作出总结:Unsworth,L.ed.(2000);Unsworth,Len(ed.)(2005);Unsworth,Len(2008);Unsworth,Len(ed.)(2008)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亚环境中的读写教学并发展了新的多模态教学模式。[3]Kress,Gunther.(1994);Kress,Gunther.(2003);Kress,Gunther,Carey Jewitt,Jon Ogborn and Tsatsarelis Charalampos(2006)重点研究读写教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4]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与新媒体信息素养构建

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2000)在论述如何进行多模态教学时提出四种方法:情景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5]本文以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教师将英语语言的学习融合到对文化现象的了解及对其本质的探索之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种种问题。教师首先要通过分组式“情景操练”为学生设置一个英语的交流环境,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尝试解决这些文化交际的具体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运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观、价值观等知识体系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式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改造式操练”,掌握跨文化交际现象的种种规律,获得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都成为教师在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发是:语言技能是探索与解决文化交际困境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培养人文精神等深层次追求。

一方面,在多模态教学时教师通过“改造”学习任务,如口语环节中要求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创作,录制表演视频上传分享;阅读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段落文字,绘制统计分析图表阐释对语篇的深度理解;视听环节中要求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设计电子小报,展现其在内容分布、色彩搭配和版面设计上的才能等;综合环节中布置学生依据课文主题,制作PPT课件展示对课文的归纳概括。这些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基本的文本识读能力,还涉及技术识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工作,有利于有效实现多模态符号系统构建意义从输入到产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多元识读意识的提升和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多模态教学模型中,批判性框定环节和改造式操练环节都突出了学习者自主探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网络科技的发展,可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与课程相关的丰富资料,同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室,学生也能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单个的学习指导与帮助。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藩篱,获得主动汲取语言文化知识的契机。学生可以根据网络多媒体平台提供的文化背景资料、听力和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链接网站,自主阅读材料、自主视听欣赏,并进行扩展性文化知识学习。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文化资料,就某一文化专题展开讨论、演示和跨文化对比分析。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文化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师生的互动性,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以及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为了测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本文教师以本校英语专业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平时使用的新媒体学习方式,各种方式的比重,哪种方式最有效,以及在各种方式中所投入的时间,等等。研究发现:(1)在选择新媒体上,92%的学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观看原声影片,73%的人使用传统办公软件PPT制作的方式完成有关练习,还有46%的人将阅读电子报作为常用英语学习方式,利用prezi、会声会影等新网络软件演示信息和视频编辑的学习行为仅仅只有10%。(2)觉得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是最有效的学生占65%,有22%的人认为PPT制作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剩下的13%的学生觉得阅读电子报有效,而90%的学生赞赏prezi、会声会影为非常有创意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并希望自己能掌握和熟练使用。(3)在各种方式的比重方面,有73%的人把观看英语原声电影作为最主要的(75%的时间)英语学习方式,其中又有33%的人会模仿电影角色以及配音;17%的人花(70%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把PPT当做完成练习的方式;另有10%的人将大部分时间(70%的时间)花在阅读电子报上。得出结论:(1)虽然多数学生认为采用网络软件新技术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观看英语原声影片仍是被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方式。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只有英文字幕的时候,学生会更关注语言本身而非剧情,因为汉语字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接受,没有仔细地听发音和一些语言表达。(2)约一半学生会频繁使用PPT做练习,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归纳,总结,把获得的信息用PPT的形式呈现。PPT制作的过程既是锻炼查找能力的过程,也同时是练习如何归纳总结材料的过程。(3)少数学生更倾向于电子读报,由于网络便利,学生可以快捷地查找最新的新闻时事,在阅读时积累词汇和扩大阅读量。他们还发现读报可以用听的方式学习,这样还锻炼了听力,是一个全面且实用的新媒体学习方式。

以上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只具备浅层多元识读能力,尽管这些大学生对现代媒介技术较熟悉,但缺乏真正将其利用到跨文化﹑跨语际学习中的思考。而多模态语言理论对研究者的要求高,特别是对语言以外的素要求高。该理论认为文本和交互中的意义建构依赖于多模态资源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不应仅局限于语言系统,其他的如声音、颜色等交际模态在意义建构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新媒体信息素养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认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估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6]道伊尔进一步明确信息素养的内涵,即“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他提出面对全球化挑战,新媒体信息素养者需符合如下标准:(1)能够定义和描述信息需求,可以权衡获取信息的成本和收益。(2)能够构思和实现有效的搜索策略,能够摘录和管理信息及其出处。(3)能够清晰表达并评估信息及其出处,并将挑选的信息融合到自我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4)能够把所获信息用于策划和创造某种产品或功能的开发步骤。(5)了解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7]

三、多元识读能力与师生间协作能力的提升

多元识读概念的元语言,就是设计“design”。多元识读强调通过可用的设计(available design)、设计(design)和重新设计(redesign)三种设计来实现意义的构建。[8]所以制定一系列任务及教学活动要牢牢把握住这几个重要概念。因此制定出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及任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乐于参与,让协作和多元识读能力的提升更为有效。[9]对于师生间协作的多模态活动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实施:(1)戏剧表演和创作。通过借助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表演也需要学生的齐心协力才能奉献一台好的表演。表演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的读写能力,从现有的戏剧进行模仿表演或者改编创造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清晰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和行为动机。从“实地操练”逐步发展成为“转变性操练”,继而取得有效的提升。(2)音乐的演唱和创作。音乐是需要多重符合模态表达意义的事物,音乐也是无国界的,吸引人的。举行一些英文歌曲的合唱,既使学生感受到英语音乐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演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而一首好的音乐创作也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共同完成,借此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多模态的鉴赏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3)学生小组式的课堂讲演或者辩论赛。学生通过自身从各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整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继而相互分工协作,传递给大家。在讲演中,学生可以发挥原创想法,组织一些有趣的环节,为传统课堂注入一丝活力,同时也给教师的授课提供借鉴。而辩论则需要多方协调和准备,做好明确分工,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让辩论气氛更加紧张刺激富有激情。这既是对于师生间协作能力的一次展示,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四、多模态文化教学视域下的师生互动及其评价体系

新媒体多模态教学环境下需要我们解决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多元识读能力,构建师生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网络平台下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形成性评估体系如何构建,以了解怎样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教学模式交互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多向性,教师应该如何置身于自然形成的学习群体中?交互性把众多的学习主体自然地联结成一个群体,教师在其中不仅担当教的角色,还可以在这个学习群体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建构师生双向交互式动态教学模式,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互惠,师生互动相益。

评价体系多元化: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形成性”评价是主要的评估方式。学生对图像、音频及视频材料的识读能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动能力以及与学生间的协作能力等多模态意义表达能力都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起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考核学生多元识读能力为目的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成为今后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媒体多模态环境下,灵活兼具趣味的学习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新的学习新的教学就会带来新的师生互动,随之师生双向评价标准也应发生变化。以前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主要是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直接进行对比,而忽略了教学的中间过程更谈不上互动环节,从而有很多教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失去了教学的积极性,因为大量的教学投入并没有被认可。这种评价体系是极其危险的,只看结果忽略过程的做法无疑成了助长教师偷懒和积极性下降的导火索。而且教师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成绩好坏,这种评价标准并不满足全面发展和促进个性的要求。因为多模态教学要求一方面,学生应该把师生互动纳入其中,与教师建立良性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鼓励个性和特长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展示自我的一席之地。

五、结语

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新环境之下,借助新媒体﹑多模态的文化交际多元互动来改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间协作来发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多模态理论的运用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带来了师生评价体系的改变,两者之间是间接的因果关系。多模态跨文化交际教学提倡传统教学结合新媒体优势,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引导,采用多种符号工具等手段协同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增强他们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介多模态教学环境下跨文化信息素养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Q040)]

[1]赵启明,対剑英.美国《图书馆杂志》专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DB/ OL].http://www.chinalibs.net.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7-22.

[4]Kress 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M].London:Rouledge, 2003:1.

[5]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C] //Cope B, Kalantzis M.Multiliteracies.London:Routledge, 2000.

[6]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http:// 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issues/infolit/overview/intro/ index.cfm.

[7]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EB/ OL].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asl/guidelines and standards/Information power/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inal.pdf.

[8]韦琴红,叶双燕,戴飞菲.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5-68.

[9]陈琳霞.开展多模态课外活动 提高多元识读能力[J].成功(教育版),2012(9):2-4.

[10]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J].外语界,2010(5):13-19.

猜你喜欢
跨文化模态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