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中党报舆情引导的传播话语策略探析

2016-03-27 23:57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垃圾焚烧党报冲突

洪 芳 王 政

邻避冲突中党报舆情引导的传播话语策略探析

洪 芳 王 政

近年来随着公众邻避情结的日益扩散,邻避冲突日益频繁。面对邻避冲突,媒体尤其是党报媒体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舆情引导工作,从传播话语有效性的角度而言,党报应该以开放式新闻话语为导向进行事实报道、以公共话语为导向进行信息共享、以感性话语为导向进行价值引导。

邻避冲突;党报;话语;舆情

[作 者]洪芳,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王政,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转型期的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邻避冲突越来越频繁。邻避冲突主要是公众针对邻避项目所采取的集体反对和抗争行为。比如,一直以来PX只是石化产业中很普通的一种化工产品,然而近年来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公众的误解和反对,厦门、宁波、大连、昆明、彭州、茂名等规划中的多个PX项目相继停建或缓建。

邻避冲突一方面体现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为了保护自身生活环境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干扰在环境利益诉求中追求环境正义,但是另一方面,“别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思维方式也有意或无意强化了民众对应有的社会责任的回避和承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手段发达,一旦发生邻避冲突,博客、微博、微信中的揣测、评判甚至谣言纷沓而至,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不负责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民众情绪,妨碍冲突的妥善解决,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面对邻避冲突,媒体尤其是党报媒体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力争在环境公平和政府效率之间营造出信息对称的传播平台,及时报告事件真相,关切公众所忧,引导公众能够逐渐达成共识,缓解、化解邻避冲突,更为有效地实现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多元融合,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长。

当然,如何在具体的邻避冲突舆情引导中实现“三好”,即“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好,把公众的心声反映好,把社会的主流展示好”,还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手段。基于此,本文拟从传播话语的角度,结合近些年党报媒体在邻避冲突中的报道实例,探究党报传播话语在邻避冲突舆情引导过程中的有效形态、样式和策略,从而使得沟通更为畅通,邻避冲突能够向着更为积极的结果发展。

一、以开放式新闻话语为导向的事实报道

邻避冲突的发生与政府的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关联,邻避冲突发生后,对政府的责难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网络上更是不乏偏激的观点和焦躁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共对冲突的发生、过程乃至走向更是充满了强烈的知晓欲望。尽管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是党报党刊依然具有独特的作用,民众期望党报党刊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准确的信息,对冲突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进行公共客观的报道、让公众了解真相。另一方面,政府期待作为政府代言人的党报能够稳定公众情绪,在众声喧哗中对冲突的发展结果能够给予预测和指引,引导社会发展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如何扮演好自己独特的媒体角色,做好冲突中的舆论引导,党报应该首先本着理性、冷静的大局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报道的出发点,以开放式新闻话语对冲突事实进行冷静、客观、准确、全面的报道和评论。开放式新闻话语是与封闭式新闻话语相对应的,开放式新闻话语是基于对受众尊重和关怀基础之上的话语体系,它强调展示事实真相而非政治定性,它强调多方利益的诉求而非政府独白,开发式的新闻话语能够使传播更为有效畅达,能够有效地抚慰人心,民心认可是解决邻避冲突的根本之径,开放式新闻话语的引入无意会为邻避冲突带来当事者、地方政府和围观者多赢的结局。

在封闭式新闻话语体系中无所不在的政治定性话语,诸如“别有用心者”“不明真相的群众”“煽动”“黑恶势力操纵”等充斥在新闻稿件中,单一性声音的传播暴力瓦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向心力,其将简单的环境利益诉求上升到政治高度,往往扭曲了冲突的真实面目。开发式新闻话语更注重真实细节的呈现,它以真诚的态度客观、冷静地描述事实,事实表明,开发式新闻话语的确为政府和当事者、围观者有效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

例如,2014年3月29日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公示了《杭州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其中有关建设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内容引起了一些村民的不满。4月24日杭州城区居民以及周边村村民向杭州市规划局提交了联名信发出对九峰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有部分市民要求对之前的修改完善稿进行公示听证。5月7日,村民聚集在规划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余杭区中泰乡九峰村进行抗议,邻避冲突由此发生。5月10日冲突升级为事件,大量群众涌向02浙江省国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导致该段交通长时间中断,冲突演变为烧警车、袭击警员的暴力行为。在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邻避冲突中,党报媒体表现得较为理性和冷静,5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该文采用开放式新闻话语,对冲突事件进行冷静、客观的剖析,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一文首先厘清了垃圾焚烧难的几个普遍性原因,“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环境排放标准偏低;目前还缺乏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平等有效的沟通机制;垃圾焚烧的主要污染物二噁英污染被‘妖魔化’”①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人民日报》,2014年5月13日。,分析合理、全面,然后直接切入杭州邻避冲突事件本身,文章并没有“护短”,而是中肯地认为地方政府环保信用的缺失是产生此类事件的根源,“其实,2014年4月杭州公示2014年重点规划工程项目后,这一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就引致周边不少居民反对。虽然沟通对话渠道相对通畅、专家参加的沟通会也已举行,但群众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疏导。”②同①。难能可贵的是,文章采用接地气的形式,以一名朋友的具体感受为例说明邻避所在地民众的普遍质疑和担忧,“很多人是在公示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项目的”“即使技术上没有问题了,也没法根除群众的不信任感;即使现在说排放都达标、技术没问题,但谁又能保证日后垃圾焚烧厂运营规范、安全呢?”③同①。,这样接地气的形式无疑拉近了政府和邻避冲突中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为双方的有效沟通建构了情感桥梁。当然,文章本着“站在天安门前想问题,立在田间地头找问题”的原则,在对具体的事实辨清之后从大局角度提出展望,劝慰和鼓励地方政府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呼吁民众能够依法、理性地进行合法利益的诉求,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总之,《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对事实进行理性、冷静地层层剖析,多层面、多角度地表达了各方的利益、责任和义务,是一篇开放式新闻话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文。

二、以公共话语为导向的信息共享

邻避冲突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来自于相关共享信息的缺失。邻避设施的选址和建设既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科学的论证,也需要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公众的有效参与,但是目前邻避设施的信息机制中邻避设施政策的公开程度往往不够透明,因此利益相关人产生了对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的不信任,并且在对邻避设施近期建设情况和长期的环境影响等方面都缺乏相关了解的情况下极易滋生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甚至主观上夸大其负面效果,在这种“邻避有害”的心理认知之下,极易引起公众与邻避项目建设方的对抗与冲突。

“邻避冲突涉及两个重大的问题及其制度化,一个是‘知情的权利(the right to know)’,一个是‘环境正义’(environment justice)”④何艳玲:《对“别在我家后院”的制度化回应探析——城镇化的“邻避冲突”和“环境正义”》,《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对于党报媒体而言,面对邻避冲突这一新的社会命题,不应该囿于传统的体制特征和话语形式,而应该采用基于“社会协商”基础之上的公共话语来完成与民众的对话交流。公共话语不是情绪的发泄,也非呆板的宣教,它应该对民众的环境知情权进行充分尊重,以人文情怀关注邻避设施周围弱势群体的利益,它具有强烈的理性、节制色彩,而非独断、专一的,它在多重奏的话语氛围中传递出多元信息从而将邻避冲突导向各方均可接受的结局。

2007年由厦门海沧PX项目所引发的邻避冲突是国内较早出现的大规模冲突事件。2007年3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的赵玉芬联合105名全国政协委员向“两会”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厦门市政府引台资兴建的海沧PX化工项目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引起厦门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对。6月1日、2日厦门百万人相约佩戴黄丝带,以“温和散步”形式进行游行,反对PX化工项目,邻避冲突达到高潮。6月4日《厦门日报》刊发《乌鲁木齐PX项目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文,试图抚慰民众日渐增长的不安,文章以目前居住在厦门市的前乌鲁木齐石化总厂设备监测中心理化检验工程师潘湘迪先生的眼光去看待厦门PX项目,潘先生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试图向民众证明厦门PX项目是安全、无害的,“我们工厂的PX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建成投产以来,还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所以,对于沧海PX项目安全,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渲染”⑤本报记者:《乌鲁木齐PX项目十年安全无事故》,《厦门日报》,2007年6月4日。。从亲民角度而言,《乌鲁木齐PX项目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文无疑是成功的,文章以一名普通工程师的口吻来讲述事关切身利益的PX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的戒备心理,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从信息共享的角度而言,《乌鲁木齐PX项目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文并没有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调查发现,公众对邻避问题大多是一种情绪反应,没有技术层面、经济层面或行政层次的理性知识。因此,构建公众意见整合机制尤为重要。”①何艳玲:《对“别在我家后院”的制度化回应探析——城镇化的“邻避冲突”和“环境正义”》,《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在厦门PX项目冲突中,民众的担忧来自于方方面面,《乌鲁木齐PX项目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文对厦门PX项目本身民众的整合意见缺乏针对性的解答,没有与利益相关者直接互动,因此从传播效果而言似有隔靴搔痒之嫌。

三、以感性话语为导向的价值引导

从环境正义角度而言,邻避冲突的发生说明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从公共利益角度而言,垃圾厂、丧葬设施、核电、化工等项目等邻避设施又是必须建设的,这是社会运行当中所面临的一个复杂矛盾:个体的理性可能会造就公共的非理性;局部的利益可能会造就整体的困局,没有人愿意将邻避设施建立在“自己的后院”,可是总要有一个地址来安置它们。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目前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尚不能完全避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水平跟不上公众的预期速度,如果每个人都寸步不让,那么公共利益将如何实现?如果邻避冲突一出现地方政府就停止项目的建设,甚至做出“永不再建”的规划承诺,必将浪费不菲的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

面对邻避冲突,地方政府应该本着“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决策让人民讨论”的原则,充分理解公众对邻避设施焦虑的现实根源,平衡好个体利益诉求与公共理性之间的冲突关系,从“决定—宣布—辩护”的模式走向“参与—协商—共识”的模式。面对邻避冲突,党报传媒则应该应势利导,既要引导民众看到政府建设公共项目的良好初衷,传达出政府期盼与民众共同完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要引导民众看到个人权利的诉求固然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公共利益的担当同样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否则会侵害社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多角度的引导角色中感性话语的运用应该成为党报传媒不应忽略的一种话语策略。感性的新闻话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性的新闻语言既蕴含深刻的思想同时又富有深厚的情感,在邻避冲突中党报传媒运用感性的新闻话语既能缓解民众的现实焦虑,又能引导民众勇于承担公共责任,使其成为支持社会发展的一分子。

在上述所言的2007年厦门海沧PX项目邻避冲突中,《厦门日报》曾经积极尝试运用感性的话语形式与民众沟通交流,引导冲突向着“协商—共赢”的方向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厦门民众对海沧PX项目日渐质疑和不安的氛围中,6月1日《厦门日报》刊发《漫议暂缓建设海沧PX项目:维护稳定维护大局》一文,文章以“厦门是个大家庭”“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情感定位入题,“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园温馨、祥和,希望自己的生活安定、稳定,这是完全应该得到肯定的。大家关心海沧PX项目的环保问题,就是一个例证。”②夏仲平:《漫议暂缓建设海沧PX项目:维护稳定维护大局》,《厦门日报》,2007年6月1日。这样亲民平和、饱含感情的话语拉近了冲突双方的情感距离,之后文章条分缕析,从利益诉求方式的合理性、厦门人齐心建城的灿烂历史、民众发展的大义等方面娓娓道来,舒缓有致,情义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厦门民众的焦虑。事实表明,正是在这种“协商—共赢”的氛围中民众的抗争行为和抗争过程充满了理性,排除了暴力,政府和民众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双方以适时的克制行为和妥协智慧使冲突得到圆满解决。

近年来随着公众邻避情结的日益扩散,邻避冲突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态势发展快、亟待系统解决的显著特征,邻避冲突的妥善处置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对于党报传媒而言,在邻避冲突的舆情引导过程中如何能够采用最佳的传播策略、取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考验。[本文系基金项目:2016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探索”;2014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与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提升基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01A305)]

猜你喜欢
垃圾焚烧党报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垃圾焚烧锅炉长周期运行受热面设计优化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环境保护部将推动垃圾焚烧企业做好“三件事”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与展望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