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陈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摘要: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等原因,学生行业能力的培养尚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故本文探讨如何构建突出行业特色的高效机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项目结合,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尤其关注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配置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行业特色
2004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我国设立。这门学科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需要学生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产业理念以及多维的经营技能。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点遍及多所高校,但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且突出的问题,即学生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备,而行业能力的培养尚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故本论文拟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探求实践教学法实施的路径以及考评的具体方法。
1问题的提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跛行教学
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学科,并且以培养行业性人才为专业目标。行业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强调从学校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能从容的应对市场需求,接受现实考验。而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教学转向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1]而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不均衡的教学或者称为跛行教学的背后实则是多数新兴学科所面临的困顿,即一种学科教育成熟前曲折的探索过程。[2]其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弱,与行业标准相去甚远,以至于学生、校方、市场三方均不满意。
笔者曾对本市面向学生、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机构三方做过调查。面向学生调查,以我校2010级、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93%的学生认为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提升行业能力,72%的学生认为宏阔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就业关联不大,63%的学生认为实践性强的课程所设置的实践学时无法满足实践需要;面向文化企业的调研,以咨询座谈为主,先后走访本市六家文化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有用人需求,但是供求情况不令人满意,大学毕业生虽然总体素质很好,但是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快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面向文化管理机构的调查,以咨询座谈为主,文化管理机构反映,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可能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政策环境相融合,以满足市场需要。此外,在本人走访相关高校,发现情况基本相似。
而造成学生行业能力的培养尚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的原因,应该有以下方面:
其一,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新兴学科,虽然发展迅速,但毕竟从设立伊始至今只有短短十年,学科的发展有其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实现成熟,不断充实完善需要时间过程,而目前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专业实践亦在开展,但实践效果欠佳,故亟待找出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完成学生理论素养到实践能力的转换。
其二,教学队伍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素质亟待提高。
以安徽省为例,从我们到安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调研的情况来看,各院校的情况都颇为相似,即既有专业理论又有行业经验的教师较为匮乏。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有几个部分,一是来自于其他专业,如历史专业、艺术专业等,这类教师文化产业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故无法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一是来自行业或企业,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少,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对于教学规律的把握也略有欠缺。同时,还有来自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等高学历群体,他们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行业内的实践较为缺乏。教学改革的攻坚部分是教师队伍的改革,故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需从师资队伍着手,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素质。
其三,教学过程中的区域色彩不够突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即与文化紧密相联。作为教学实践单位的各个文化企业或文化机构往往依托于本地文化资源,区域特色鲜明,而做好一个区域的文化产业乃是做好全国乃至全球的基础。然而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着力宏观,忽视微观,舍近求远,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产业案例,区域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觉教学内容不“接地气”,很难通过实习完成就业,故教学内容应着眼宏观立足微观,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培养导向。
2问题的解决:突出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高效机制
目前供求矛盾的出现,亟需正确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而只有找到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使他们既拥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成为具有能适应多种岗位的实践型的人才。[3]根据调研各高校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对用人市场反馈意见的反思,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实践教学与行业项目结合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与行业项目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就具体操作而言,该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既有项目的分析,中介层——仿真项目的构设,提高层——实战项目的训练,可通过三个层级的训练,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1)基础层——既有项目的分析。既有项目的分析着重指的是身边的项目企业家或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在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中,请专家进课堂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我校为例,因我校地处徽文化的中心地区黄山市,这里有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我校经常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或让学生聆听行业专业或者项目企业家的讲座,或观摩他们的操作技艺,专家们往往能联系自己相关的工作经历,与学生们进行有效互动,尤其是讲座中的提问环节,极大的满足了学生对行业内情了解和熟悉的愿望,也能够在与专业的互动中共同探讨项目背后的相关文化背景与知识积淀。这种对既有项目分析的教学方式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学方式。
(2)中介层——仿真项目的构设。仿真项目主要依托于模拟软件进行教学,这是一种通过风险模拟、过程模拟、情境模拟使学生深入到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如将沙盘教学模式引入实践课堂。沙盘模拟是一种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经常使用到的教学方法,它最突出的优点是直观性与模拟实战。文化产业实践教学中将沙盘教学引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于行业流程尤其是项目流程的认识和体察。比如以项目策划课为例,可以将学生分组经营若干家公司,公司类型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由学生对该类型公司主要业务进行操作并获得经营收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好项目发展计划,锻炼学生考虑各种企业经营中的准备项目,比如场所租赁、人员招聘、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现金流量、应收账款、银行贷款、工资、行政费用、业务推广、利息、应交税金等。所有的运营活动都会在沙盘上进行,依托于沙盘的各种道具作为演练方式。项目模拟往往分出周期,每个周期由若干操作步骤构成,操作步骤往往因人而异,每操作一步都需要事先的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可能满盘皆输。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分出不同的组,让各组间去竞争、模拟投标,输赢有终,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复杂的理论描述会在学生使用道具和“筹码”的过程中显得简单易懂。同时,我们不拒绝学生的“输”,输了可以反思,可以总结,在同样的起点出发,结果却不同,不同的结果会给学生带来反思以达到教学效果。
(3)提高层——实战项目的训练。这个层面难度最高,需要的条件也最多,但是是最能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战项目的实施往往依托于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打造相关的产业孵化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进行实战。
以我校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战项目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而这些科研项目是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单一模式,提倡学生把毕业设计更落到实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许多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小项目诞生,如创意工作室的搭建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切实提升了专业技能,且能实现对就业的顺利过渡。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着力探索各项目与子项目的选择、设置、引入、对接方案;在项目承接的前期沟通阶段、具体运作阶段、后期延展阶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切实了解产业化的具体流程,为今后从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做好准备。[4]
这三个层面的教学是层层递进,基础层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学生是在与业内人士的互动中学习行业技能;中介层是过渡层,为实训室教学,注重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模拟业内实践的平台;提升层是最高要求,是由学校转向社会,学生投入行业实战的重要途径,也能够将学校里学习的各项知识有效融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途径。在这三个层次中的教学中,要做到区域特色鲜明,区域文化彰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与所在区域的联系非常紧密。以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例,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山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与海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相去甚远就与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有关。故文化产业发展有区域选择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区域文化的强调一方面会让学生更加懂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们所在的黄山市,有强大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非常具有区域特色,故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一则学生能有切身的感受;比如我们曾带学生赴休宁万安罗盘企业见证罗盘的制作过程以及采访罗盘传承人如何将传统工艺现代化;带学生去往盛产红茶的祁门参观当地最大的红茶生产工厂祁门祥源茶厂参观红茶的生产、制作、营销的工艺与流程,尤其是这些企业对于产业衍生品以及产业链的打造让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形成了对接。学生表示收获很大,一则能激发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就业热情,为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3问题的反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配置模式
实践教学固然非常重要,理论教学亦不可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辨证统一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系统性的掌握学科的规律和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和规律都是历代研究成果的集合,故理论教学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丰富学科成果。但理论教学的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基本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式完成。所以理论教学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内容是抽象而丰富的。而实践性教学则将具体案例带入理论教学之中,既有利于学生更具体的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何配置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二者配置得当,则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双提升,配置失当,则会起到反面作用。故在教学过程中,黄金的配置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最好的配置是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
一方面,以历史和国外高校教学经验来看,这个黄金比例的节点是不断运动的。[5]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时候,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会被极大的重视;当高校教育没有新意,学生缺乏创造力,且对于实践课程重视的呼声会越来越高,而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情况正是后者,故实践教学比重的加大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以我们实践的成果而言,就我们已经有的课程探索结果及教学反馈效果而言,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安排比例最好为2:1。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较好的配置比例为2:1,即1节理论课配比2节实践课。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最佳比例的得出源于行业专家的论证和学生的实践反馈。我们请来相关的行业专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专家们对行业的了解,通过选择、修改、删减等方法,使培养方案的调整建立在行业实际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对2012级和2015级的学生进行了专业调研和问卷调查,2015级为刚入学的新生,在所有的课程中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期待的课程,前提为他们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以此为前提,学生选择出了最感兴趣的课程;对2012级及大四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在所有的课程中选择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课程,除去对某些授课教师偏爱等因素之外。在这些调查结论中,会发现无论是行业专家,还是才接触专业的新生,抑或是已经学习完大学课程的毕业班学生,他们所选择出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基本为1∶2,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行业内还是学生自生,都会对学习的内容有选择性的期待。
而实践课程或偏应用型的课程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比例基本也为1∶2,这个配比点是通过时间测算获得的。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为例,我们以2012级作为我们的试点班级,将以往教室里的理论授课搬至实验室,分组让学生独立完成娱乐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整个操作通过道具变换和筹码的集散完成。通过测算时间,教师讲完理论的的总用时为2课时,而学生操作整个流程以及教师点评各组操作优劣的总用时为4课时。再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这一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实践,无论是课堂内实践还是社会调研的实践,任课教师反馈认为一个单位时间的理论内容用两个单位时间的操作去实践,一方面,保证了相关理论能够完整有效的传授,另一方面,学生理解消化这些理论的用时既不紧张也不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从教学效果的反馈而言,学生认为这个比例是适当且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动手与动脑结合,吸纳与操作结合,相得益彰。
4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又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必须是对接现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而目前供求矛盾的出现,亟需正确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而只有找到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并在教学中突现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使他们既拥有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又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芸.《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7):68-70.
[2]李军红.关于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20):44,98.
[3]柳敏和、王振艳.关于构建高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4):110-114.
[4]李海亭.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索[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2):171-183.
[5]方永秋,王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角度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8):116-120.
责任编辑:刘琳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CHEN L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21,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a trend that more attention to theory is paid rather than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which set up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course.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path and the teaching staff practice ability,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 typ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highlight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ombin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the industry projects and introduce the industry standard and the enterprise standard to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4-0099-04
作者简介:陈玲(1982- ),女,安徽黄山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SKHS2015B03);黄山学院校级教研项目(2014JXYJ17)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