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中心学校王忠
刍议命题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二次突破作用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中心学校王忠
熟悉教材是教师命题的基本前提,同时教师通过命题则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可以说教材与命题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师命题质量的好坏,命题质量越好,也就更能说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越全面、越透彻。因此,可以通过命题促进教师对教材的二次突破,提升教师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弥补在教学时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不足。
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是新课标理念的文本体现,其教材内容的编写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每个年级、每个单元和每个课时的教材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相应的课标理念。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其实就是对课标理念的领悟和践行。因为教师都是在执行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命题,所以教师在命题时都会对教材中的课标理念进行再次的深度思考和成熟把握,更深刻地领会课标理念的精髓,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命题的指导思想。
例如:题1.商店。
售货员:小朋友,你要买什么啊?
小明:我要3包盐,1瓶醋。
售货员:盐每包2元,醋5元1瓶。
请同学帮小明算算他一共要付多少钱?
题2.同一种型号、相同质量的保温杯,每个定价20元。元旦期间,商场举行了促销活动。甲商场:买3送1;乙商场:一律打八折。王老师要购买这样的24个保温杯,请问到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题1和题2中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的素材都是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教材中倡导“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说明了教师在命题时对这一理念的领悟是比较到位的。
从上述的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中所体现的课标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说明了教师在编写试题时对教材中的课标理念进行了较为周详的斟酌,对课标理念的思考和把握也是比较到位的。可见命题也是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理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学时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些言犹未尽的课堂延伸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完善,给课堂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而命题恰恰可以用来弥补上述教学中的缺陷。因为命题需要依托教材,所以教师在命题时就会对教材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和过滤,更关注了每个知识点的延伸,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充分地挖掘藏在教材背后更深层的教学资源。
这道题是针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而编写的试题。在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是:用一张长方形纸片,以其中的一条边为轴快速旋转,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想象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形状。可是在这道题中,教师不是局限于这一点,而是更关注教材背后的延伸。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不但是让学生观察想象所形成的图形,而且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来分析原来的平面图形和所形成的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题目中,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问题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教材资源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可以说命题对教材的再分析、再挖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点之间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编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小学阶段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现行的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内容的编排并不是把各个知识点简单地串联或集中地堆放在一起,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段的要求来编排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把这些本应是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点孤立开来,忽略了教材的前后联系,造成了小学数学整体知识的凌乱和脱节。通过这几年我校对“命题与教材”的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命题可以改变上述这种现状。因为试题是一个学段、一个年级或一个单元数学知识的浓缩和集中反映,要求教师在命题时要整体把握教材,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简地整合数学知识,使之能够合理地体现出该阶段教学内容的情况。因此,通过命题可以使教师能从宏观上更加清晰地认识整个数学知识脉络,更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此题看似一道很简约的数学试题,但其考查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广。不仅包括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还包括分数、除法与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小数与分数互化等知识内容。说明了教师在命题时能高屋建瓴,对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得比较全面和透彻,从整体上驾驭了教材内容。
命题使教师对教材有了更多的反思,使教师逐步养成正确的教材观。在教师对教材的二次突破中教师对教材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研究教材的意识也随之得到升华和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