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爱峰(烟台大学图书馆)
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20年综述
南爱峰(烟台大学图书馆)
摘要:回顾我国20余年来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看出其管理机制研究渐趋成熟、研究呈多元化、本土与国外实践研究并行,但高水平之作有限等。文章从加强图书馆志愿者的同质性与相异性研究、加强对新问题的主题性研究、还原“为实践服务”的研究本质、加强国内外研究借鉴、加强志愿者心理和回馈机制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综述;研究历程;研究特征
随着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志愿者”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同和普及,图书馆界也多沿用这一名称。但“义工”﹑“志工”等同含义词汇在研究文献中也不鲜见。因此,本研究为尽量完整搜集相关文献,多方面充分考虑资料来源可能性,以“图书馆+志愿者”“图书馆+义工”和“图书馆+志工”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270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8篇;之后对上述文献进行初读,发现非核心期刊论文普遍内容雷同﹑研究价值不足,而核心期刊论文能够较完整地反映该主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本文以核心期刊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详细阅读,又从中找出新的检索词和组配方式——“图书馆+自愿”﹑“义务馆员”﹑“义务管理员”,分别检索并查重,新获得有效核心期刊论文4篇;最后对以上7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又找出属于本主题的核心文献7篇,至此共得到79篇关于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见表)。
表 我国核心期刊图书馆志愿者研究论文分布
关于我国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起始时间,汪海波﹑陈永娴﹑韩芸说法不一。笔者认为,韩芸“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率先建立了图书馆志愿者组织,2001年武汉图书馆首次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1]的说法较为准确,但这只是以“志愿者”为名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开始,使用其他名称的志愿者实践则更早。1992年,汪湘在《义务管理员的实践》中指出,该馆义务馆员实践始于1988年,[2]这可称为我国图书馆志愿工作的初始时间,该文也是我国首篇图书馆志愿者研究论文。但之后一直到2000年(除1997年的1篇)再无新文献出现,表明此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和几所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活动未能带动图书馆界的相关研究。2001~2005年每年核心论文数仅为1~2篇。2006年爆发性增加至13篇,原因是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起了“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行动”,次年关于这项活动的研究占据了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的很大比重。从2006年到2011年(除2008年外),每年核心论文数都维持在10篇左右,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大大带动了全社会范围(包括图书馆)的志愿者实践与研究。
20余年中,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经历了从早期初建研究框架,到中期研究逐渐深入,再到后期的创新性﹑多元化特征明显的渐进过程。
2.1早期研究
这一阶段研究通过义务馆员实践初步建立了管理机制框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引入志愿服务的可行性﹑意义﹑作用等基础性探讨,同时有若干重要观点在此阶段被提出。汪湘发表了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开篇之作——《义务管理员的实践》,探讨了其所在馆志愿者管理的具体做法。[2]刘彦方将志愿者上升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志愿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员工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为以员工为主﹑志愿者为辅的新型人力资源形态”[3]的观点,得到后来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引用率相当高。魏承兰进一步指出完善的管理机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多样化的培训和活动是志愿者工作的关键。[4]麦敏华则以深圳宝安区图书馆的实践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与义工组织合作进行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的具体运行模式。[5]
2005年陈永娴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相关问题探讨》颇具指向性,从规划﹑宣传﹑甄选﹑培训﹑绩效﹑激励几个层面勾画出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和主体框架,引导很多后来者延续这一方向做纵深研究,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开始随国内实践的增多,从早期研究进入研究角度多样﹑学术性逐渐增强的中期研究。
2.2中期研究
中期的主要切入点和成果集中于志愿者管理机制研究上,不断细化﹑规范化管理机制,同时深化理论研究。这一阶段既有适用于所有图书馆的通论性研究,也有划分图书馆类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的专门研究,有不少视角独特的观点﹑成果。邱奉捷﹑林志军﹑韩芸分别探讨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问题,其中韩芸[1]将这一时期图书馆志愿者研究做了较精要的梳理。许美荣﹑洪文梅﹑傅爱红﹑惠冬芳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洪文梅提出建立志愿者人才资源信息库;[6]傅爱红指出把志愿者当做临时工使用是对志愿精神的歪曲,应正确定位志愿者角色。[7]程荣芳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指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志愿者服务效果评价认识不足;[8]苏帕莎针对8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信息素养现状,提出应从信息的意识教育﹑能力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者信息素质教育。[9]
同时,这一阶段国外及港台图书馆志愿者研究文献增多,肖永英和梁培之编译介绍了英国专门图书馆为视障人士提供志愿服务的成就和问题。[10]王世伟﹑武咏斐指出在国外各种图书馆,志愿者已普遍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1,12]从实践上验证了早期刘彦方提出的“志愿者人力资源论”。汪海波和强小旎对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志工制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法律法规﹑志工培训﹑交流沟通﹑志工权益等方面介绍台湾地区图书馆志工工作的成功经验。[13,14]吴迪界定了“图书馆之友”与“图书馆志愿者”的区别,从有效进入机制等方面提出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经验。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基础公共图书馆培训志愿者服务”的研究。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启动的“基础公共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社会影响颇大,引发了研究热潮。杨玉麟发表纪实性论文,对2007年志愿者行动的全过程做了详尽阐释。[15]朱立芸对志愿者行动如何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做了深度思考。[16]范并思教授对该活动进行了理论升华,提出“将志愿者行动与现代图书馆服务原则有机融合”的观点。[17]此外,马慧介绍了佛山市图书馆“同在蓝天下——阳光成长计划”志愿者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对开展社会性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提出建议。[18]
2.3后期研究
2010年前后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开始进入较成熟的后期。延续中期的研究方向,管理机制与体系建设研究仍占主流,但已细化为更有针对性的主题性研究:程荣芳[19]﹑林岚和符瑞锐[20]分别针对志愿者培训主题,前者探讨了培训策略的主要构成;后者则提出应对志愿者进行基础培训﹑特殊培训﹑定向培训等多角度培训,并以总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估。郭健民[21]、刘美枝[22]重点研究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问题,提出了决定可持续发展的诸方面要素。
这一时期理论上也有突破。邓彦的《图书馆发展志愿精神略论》,深度剖析了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定义及社会意义,指出图书馆服务与志愿服务在自由平等﹑公益助人的人文精神上高度契合。[23]这篇文章颇具理论意义,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精神主旨与价值内核做了较清晰阐释,为图书馆开展此项实践架构了理论支撑。
这一阶段最显著特点是,志愿者研究已不单局限于图书馆学范畴,开始与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将这些学科中有益的概念﹑方法﹑理论引入图书馆,拓展了研究深度和泛度。周天旻将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法导入志愿者管理中,由制定计划(P)﹑执行(D)﹑检查(C)﹑总结处理(A)四个阶段和更细分的八个步骤构建志愿者管理循环系统。[24]李薇提出“金字塔式”职业化管理体系构想,图书馆和志愿者作为该体系的主﹑客体,通过各自的动态管理,协同构建“金字塔式”职业化管理体系。[25]张玉琢提出在志愿者工作流程中注重认识和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弹性化”原则。[26]吴雪映运用哲学思考,提出目前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存在对人性认识的局限和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方法的认识局限,对图书馆志愿者工作有很大危害。[27]刘卫武则从法学角度研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中的法律问题,指出不论志愿者为侵权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图书馆都承担一定的侵权赔偿责任,图书馆应从为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签订志愿者服务书面协议﹑加强志愿者专业和职业规范教育等方面加强侵权风险救济措施。[28]李英则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网站建设问题做了思考,提出具体设计方案和网站运行策略。[29]
另外,这一时期关于国外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的引介和研究性文章仍持续出现。杨红梅介绍了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指出制度设计﹑制度保障﹑服务项目等多方面启示意义。[30]刘通研究了已有23年历史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项目(The Volunteer Program)”,该项目每隔几年根据实际更新“志愿者项目政策(Volunteer Program Policy)”,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作详细﹑明确的规定和保障,制定并应用志愿者协议等相关协定。[31]黄黄则对美国16所数据较完整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网页做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专业的图书馆志愿者网页﹑多角度优化网页设计的建议。[32]
3.1管理机制、体系研究渐趋成熟
管理机制及体系研究贯穿了该主题研究的几乎全过程:从研究伊始就集中关注该主题,通过实践逐步建立起从招聘﹑培训﹑管理到评价﹑激励的机制范式,中期延伸为基于国内外实践和理论深化的培训机制﹑长效机制等主题性研究,到后期则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使管理机制与体系研究更具科学性﹑严密性。
3.2多元化研究特征明显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研究发展到中后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学理论,管理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与图书馆学理论互为交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是开阔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带动了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的纵深发展和视野拓展,催生了一批创新性﹑前瞻性观点。周天旻将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法导入志愿者管理,李薇的“金字塔式”职业化管理体系构想,张玉琢提出志愿者管理全过程“弹性化”原则,吴雪映基于哲学思考的再认识论,刘卫武基于法学思考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中侵权赔偿责任与风险救济研究,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研究理论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进行了深层延伸。
3.3对本土与国外实践的实证研究并行
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进入中﹑后期陆续出现对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多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实证研究,与国内实证研究形成了并行﹑比较之势。伴随志愿者事业在国内外各自的发展,通过这种动态的研究与比较,可以随时发现我国的不足,及时借鉴﹑补充﹑调整,对拓展思路和视野﹑深化研究无疑有很大价值。
3.4高水平之作有限
以图书馆志愿者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虽然已为数不少,但从内容和深度上,却存在重复性较高,创新性﹑前瞻性强的高质量论文为数较少的问题。20年间发表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三大领军性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论文仅有韩芸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研究》﹑陈永娴的《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相关问题探讨》﹑黄黄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网页调查与研究》,从统计数据上验证了这一缺陷。
4.1加强图书馆志愿者的同质性与相异性研究
图书馆志愿者作为社会志愿者的一种,与其他领域志愿者有共性,也存在特异性。从共性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图书馆志愿者与其他领域志愿者的共同特质,借鉴其他领域如体育赛事﹑公益活动和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中志愿者服务积累的宝贵经验,引入其中适用于图书馆的部分。而从相异性角度,图书馆志愿者中的大部分是出于对图书的深厚感情或对图书馆意义的深刻认知而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这种对“书香”的移情作用或由投身图书馆事业发挥一定作用而体验的价值感,构成了志愿者的主要参与动因。可以说,图书馆志愿者的同质性与相异性研究深刻反映了图书馆志愿者的核心本质,是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的中心课题。
4.2加强主题性研究
志愿者研究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管理机制与体系已形成框架,管理体系的各主要环节﹑要素已基本完备,相关理论研究也已具备一定深度。但涉及每个具体环节,还缺乏细致﹑深入﹑规模化的研究,尤其对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新问题,因此,今后应针对各个具体环节﹑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主题性研究。长效机制﹑培训机制﹑相关法律问题﹑志愿者网页研究等现已引起学者关注,笔者认为,今后还需针对志愿者岗位设置﹑权益保障﹑志愿者心理与需求﹑志愿者绩效评价等问题,从名称定义﹑内部机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不断拓展﹑深入。另外,还应抓住本质特征区分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志愿者的界定标准﹑衡量办法及工具等问题。这些新问题的主题性研究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未来发展,也是该主题研究今后催生出更多具突破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正确路径。
4.3还原实践性科学“为实践服务”的研究本质
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究其根本,是一项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科学研究,脱离了实践依托的理论研究是缺乏实质意义的。纵观我国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实践状况,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的图书馆还仅占少数,规模﹑深度﹑影响力都很有限,实际管理水平大部分停留在初建管理机制及体系阶段,相较于国外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普及程度,我国的实践水平还远远滞后。实践的匮乏和滞后会反作用于理论研究,使理论止于纯理论,缺乏实践验证而缺失实际价值。因此,今后应加强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反过来以实践推动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
4.4加强本土与国外理论研究的比较、交融
基于与国外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横向比较,在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已非常普及。我国研究中﹑后期有众多学者对不同国家图书馆志愿者实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分析,但对国外图书馆志愿者理论研究的引介则几乎完全空白。因此,今后我国研究者应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吸纳﹑比较与交融,推动我国该研究的深度发展。
4.5加强志愿者心理和回馈机制研究
志愿者有多种参与动机,但有普遍共性,即为脱离物质性的“精神特质”——志愿者对图书馆或图书高度的精神认同和热爱,以及由志愿服务而得以体验﹑实现的精神满足,超越了社会劳资关系中“付出=报酬”的物质性诉求,促使他们投身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因此,如何让他们真正获得“书香的移情作用”,是图书馆志愿者工作长效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后应加强对志愿者心理诉求与相应回馈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芸.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20):38-41.
[2]汪湘.义务管理员的实践[J].图书馆杂志, 1992 (4):31.
[3]刘彦方.试论图书馆义工的引入[J].图书馆杂志, 2002(9):27-29.
[4]魏承兰.学生读者参与共建文明图书馆的新尝试[J].图书馆论坛, 2003(4):39-41.
[5]麦敏华.公共图书馆与义工组织合作运作模式的探索[J].图书馆论坛, 2004(8):78-80.
[6]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10(2):164-166,135.
[7]傅爱红.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11):96-98.
[8]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4):39-42.
[9]苏帕莎.“80”后大学生——图书馆志愿者信息素质教育思考[J].图书馆,2007(5):111-112.
[10]肖永英,梁培之.英国为视障人士提供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6(4):82-84.
[11]王世伟,冯洁音.纽约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服务管理特点[J].图书馆杂志,2003(2):61-68.
[12]武咏斐.国外患者图书馆概述[J].图书馆杂志, 2009(7):50-52.
[13]汪海波.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志工制度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9(11):102-104,107.
[14]汪海波,强小旎.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志工制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8):13-16,6.
[15]杨玉麟.为了西部的明天——2007年“基层公共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纪实[J].图书与情报,2007(5):27-30.
[16]朱立芸.“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长效机制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7(5):32-36.
[17]肖群.志愿者行动与现代图书馆服务原则有机融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1-3.
[18]马慧.“同在蓝天下——阳光成长计划”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6):11-13.
[19]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8):88-90,93.
[20]林岚,符瑞锐.义务馆员教育培训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4):91-93.
[21]郭健民.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12):99-102.
[22]刘美枝.关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75-76.
[23]邓彦.图书馆发展志愿精神略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3-6.
[24]周天旻.导入PDCA循环对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进行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8(9):89-91,96.
[25]李薇.图书馆志愿者“金字塔式”职业化管理体系[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44-47.
[26]张玉琢.义务馆员管理中的“弹性化”原则[J].图书馆建设,2011(3):106-108.
[27]吴雪映.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活动的再认识[J].图书馆杂志,2011(8):36-38.
[28]刘卫武.图书馆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侵权赔偿责任与风险救济[J].图书馆建设,2011(11):83-85.
[29]李英.图书馆志愿者网站建设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93-95.
[30]杨红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1(3):103-105.
[31]刘通.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2(1):27-30,76.
[32]黄黄.美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网页调查与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9):105-107,111.
Library Volunteer Researches in China in 20 Years
Nan Ai-fe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library volunteer researches in China in 20 years and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ur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diversified research contents, paralleled practic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China and abroad and insufficient high-level research. It suggests enhancing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of the volunteers, thematic study of new issues, researchofpractice serving, experiences of worldwide and volunteers feedbackmechanisms.
Keywords:Library Voluntee;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5-02-24[责任编辑]徐娜
[作者简介]南爱峰(1974-),女,烟台大学图书馆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1-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