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大生态文化”建设初探——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6-03-25 21:25:28王纪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

王纪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高职特色“大生态文化”建设初探
——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王纪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生态文化”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点的学校环境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总合的观点。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高职院校如何大力加强高职特色“大生态文化”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生态文化

所谓生态通常指一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南朝梁简文帝《筝赋》有:“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的描述,可以看到在那种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美好而生动的姿容意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全体中国人民福祉、关乎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担负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重大责任的必然要求。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里阐释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比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追求内涵更为丰富。

2003年有人提出“大生态”的观点。该理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的“仁、礼、容、和”,提出大生态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综合[1]。本文所论述的生态文化,即为“大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文化。根据高校这一特定组织的特点,可将大学的“大生态文化”分为环境生态层面的物质文化和人文生态层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若干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生态文化”就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点的学校环境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的总合。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高职特色“大生态文化”建设。

1高职特色环境生态文化建设

环境生态文化所关注的是师生与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包括基础环境文化和高职特色物质文化。

1.1基于绿色生态的基础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是高等院校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格调高雅、教育生活设施完善、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现代化的校园,不仅给人一种高品味的文化享受,而且使身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应充分赋予楼宇亭台、树木花草等以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学校各种建筑、设施、花木都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所有空间都散发出学校历史的芬芳和不俗的品格,时时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与进步。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开始建设新校区,2008年全面竣工,该校区成为河北省高校唯一入选全省十佳公共建筑的校区。该校在校区建设中坚持人本化、园林化、生态化原则,规划形成了明确的教学、体育活动和生活等功能分区,合理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布局,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建筑的北方特色特别是承德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了学校依山傍水的特点,引滦入校,形成多姿的校内水系,铺设了大面积绿化带,草坪内点缀文化小品,建筑与功能区采用绿化带分割,校园周边实现绿化屏蔽,校园与邻近的滦河、凤凰山呼应互动,与环境相生相伴,自然和谐。校园环路采用承德市树国槐,形成春秋景观异彩纷呈的槐花环路,南北两个大门景观大道分别以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庆”和学校著名校友“志笃”命名,栽种在两侧的是中国特产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彰显了一种高校的庄重和大气。学校各处还栽种了紫丁香、灯笼树等近80种各类树种,形成了师生爱校林、校企合作林、院校友谊林、校友林等绿色人文群落,殷殷绿草与之相伴相印,形成了校园绿色之美。此外校园中心规划建设了水面达30亩的“天承湖”, 该湖命名纪念了学校从天津迁驻承德,同时有激励师生继承传统,弘扬使命之意。天承湖与校训岛已成为大学生晨读夕游的好地方。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适应石油石化企业安全文化要求,该校从1998年起就正式开展了无烟校园建设活动,师生在校园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更使校园生态绿意更浓。

1.2构建充盈着文化内涵的高职物质文化环境

高校要在绿色生态环境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物化的设施景观凝聚着学校深厚的历史信息,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理念,尤其突出地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反映着学校独特的历史特色、行业特色和鲜明的高职办学特色。

建设反映本校办学历史特色的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优良深厚的传统,对一所大学而言就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校风、学风,不断传承创新的优势学科专业,日益光大相传的社会声誉,高水平的名师资源和生生不息的校友资源等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的庞大而宝贵的资源。始建于1903年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兴办的职业教育类型的工科院校之一。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由周学熙、魏元光等提出了“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学校的办学特色随历史脚步逐步强化,无论是归属地方、还是隶属行业,学校培养职业型、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色始终得以保持和弘扬,从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和中断。特别是近年,学校深入发掘悠久历史,认真凝练办学传统和文化蕴涵,概括提炼出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建立了校史馆、校友长廊、北洋广场、世纪金声、校训碑、历史人物雕塑等一批历史文化景观,教学楼、图书馆以及一些道路景观都用杰出学校历史人物命名。

建设反映行业和企业特色的文化。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曾多年隶属某些特定行业企业,与这些特定行业企业建立了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行业背景深厚,其办学的行业指向性鲜明,深深植根于这些行业企业的学校文化,甚至达到了深度融合。其文化的形成与风貌明显地映刻着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行为特征和精神特质,烙上了深深的行业企业印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余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有53年是在石油这面大旗引领下发展、壮大的,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学子,校园环境处处体现着浓重的“油味”,如王进喜雕像、三大石油公司logo雕塑、石油主题园、以油田命名的道路等。

建设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文化。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职业型、高技能、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物质文化建设凸显高职特色。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工厂化的实训场所,里面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学校建有体现“以作为学”和“教学作合一”的文化石和名言墙,学校校标图案核心元素表现的就是“工学结合”,学校还建设了介绍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长廊等[2]。

2高职特色人文生态文化建设

高职人文生态文化是高职“大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关注师生中人与人、人与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

2.1引导师生的精神文化是人文生态文化的核心

高职学校精神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其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下来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人生态度、道德情感乃至发展战略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内涵。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所有力量包括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学校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支柱和灵魂,它影响着学校师生的人生轨迹,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反映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内聚力。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立校的,当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发、自觉和自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一个人,都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目标,倾其所能、倾其所力。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学校精神是“努力做得更好”(2007年)。“努力做得更好”是该校百年办学追求的真实写照,是该校优良作风和鲜明性格的准确描述,是该校追求卓越的平实表达,也是对全校师生的鞭策、要求。事事追求“努力做得更好”,时时追求“努力做得更好”,人人追求“努力做得更好”正在蔚然成为风气。学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道艺兼修、敬业乐群”校训和“严细实新”校风等则与学校办学精神一起构成了学校的精神品格与要求。

2.2规范管理的制度文化是人文生态文化的保证

高职学校制度文化是具有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各项规章制度所包含的文化形态,是与学校精神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管理政策、领导体制、组织体系以及关于教学、科研、行政、人事等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表现,反映和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水平。制度文化包括五层内容。首要的是制定学校章程,确定基本大法;二是构建完善学校内部运行与治理结构;建立起一整套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三是依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以人为本的、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体现和贯彻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制度体系,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是根据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更新现有制度体系;五是确保各项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执行。其中,章程是统领,落实执行是归宿。《学校章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校内部管理运行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依据,对厘清和明晰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内部诸关系,确立学校的法律地位以及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行为,维护各方权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制定和完善章程,是学校从传统人治走向现代法治,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全面启动《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对有关法律规定和国内外大学章程建设等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学习,组成专门机构,全校上下进行了多轮深入研讨,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党委审定并报请河北省教育厅核准,2007年正式发布。这是河北省高校的第一部章程,河北省教育厅为此专门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在形成学校制度体系的同时,学校把落实执行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落实是所有工作的归宿,是我们所做全部工作的意义所在。落实的关键在于执行,在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执行力。长期以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创新有利于落实执行的体制机制、锻造善于落实执行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执行力文化、营造促进落实执行的校园氛围、加强督察督办等措施,确保落实执行到位[3]。

2.3激发活力的行为文化是人文生态文化的展现

高职学校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价值观的折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努力创新能够激发师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机制,1996年制定实施《文明建设操作系统》,承德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会,推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河北日报》也以“虚功实做”为题,详细报道了学校文明建设的作法。《文明建设操作系统》突出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中心工作,定性、定量相结合,以量化为主,实施分类考核排队,重视纵向进步幅度和进步增量,可操作性强,成为指导学校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标准和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3结语

2000年后学校连续13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和2011年,学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打造行为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设立“体育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使每年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一个中心。三个文化节,每年举办一个,每次历时近一年,精心设计各项活动,三年一循环。每位在校大学生,经过三年都能参加三个文化节的活动,获得文化熏陶和濡染。学校近年获得了一系列重大荣誉,2010年成为全国高职示范建设优秀院校、2011年学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2012年学校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参考文献:

[1]赵国振,祝梅.树立“大生态”理念,实施“大生态战略”确保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S1):25-26.

[2]王纪安,白树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0(3),40-41.

[3]王纪安.试论高等职业院校的章程建设与内部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61-63.

简讯

我校参加的国家级科技项目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等奖。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公告,我校热能工程系王玉召教授参与完成的“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等奖。

Exploration on “Macro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WANG Ji-an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macro ecologic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means the mixture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and human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n the paper takes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acro ecologic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46(2016)01-0001-04

作者简介:王纪安(1960-),男,辽宁锦州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院校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11:08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