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伦七言古诗的个性特征与诗史笔法分析

2016-03-25 17:42陈晓云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七言诗史古诗

陈晓云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吴国伦七言古诗的个性特征与诗史笔法分析

陈晓云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吴国伦作为“后七子”重要成员,他力图通过创作来实践复古理论。其七言古诗的创作在语言和范式上向汉魏盛唐学习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内容上突破了歌行体多用于宴饮赠别、吟咏风物的局限,继承“诗史”笔法,多角度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开拓了这一体裁的表现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研究其七言古诗创作有助于加深对吴国伦本人和复古派在创作体裁和题材结合运用方面的理解。

吴国伦;七言古诗;个性特征;诗史笔法

吴国伦(1524-1593),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明“后七子”之一,复古派重要成员,著述繁富,《甔甀洞稿》(以下简称《洞稿》)及《续稿》计81卷。吴国伦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创作视野广阔,作品既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描绘了河流山川壮丽的景色,又记述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577年归田后的20年,创作上发生转变,摆脱了前期泥古的毛病,思想逐渐成熟,创作实践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其著作《洞稿》与《续稿》共收录七言古诗计185首,与其他体裁作品比较,其七言古诗的创作声情激越,叙事完整,注意细节真实,抒情言志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表达更为自由,更加自我,最能体现其创作思想和个性特点。这里主要就其七言古诗表现的内容、个性特征和诗史笔法进行分析。

1 彩毫随处的记游诗

1.1盛大气象与广阔胸怀的表现

嘉靖三十年,吴国伦授中书舍人,正式步入仕途,因权臣严嵩排挤而出京,此后辗转江西、福建、河南、广州、贵州等地为官,饱受颠簸辛苦。宦游的经历虽然沉浮不定,但各地山水形胜之美和历史古迹的游览为诗人旅途辛苦提供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所到之处每每“彩毫随处记名山”[1]559。吴国伦记游的七言古诗描写山川景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登天柱峰歌》:“灏灵盘礴八百里,寰中五狱都儿孙。左抉秦韩右梁楚,大观不复思昆仓。”山中景色幽深雄奇秀美如“泉奔绝洞鼓风雷,雾匝虚严霾虎豹。参差殿阁表青林,砟崿峰恋插太阴”[1]617。具体物象的描写夸张铺排渲染、穷态极妍,想象丰富。这与后七子追求复古,尤其是学习盛唐气象直接相关。《登石门山醉歌》借景抒情,大开大合,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炉。“峰顶一舒千里目,遥溪近峡云雾奔。孤城万室续如斗,鹤顶鸡山仅覆撙。江湖二水天际落,吴楚烟光相吐吞。”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怀抱和从峰顶看到“微雨忽遇子胥垒,飞涛欲卷谢公墫”的场景,诗人感到“子胥垒”“谢公墫”在历史的时空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免有凭空出世的念头。但是诗人毕竟是儒家知识分子,家国命运和建功立业思想始终不能忘怀,只好在“百年怀抱一时遣,世外岂必无乾坤”的猜测怀疑与自我安慰中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些记游诗力图通过盛大气象来展现广阔的胸怀和强烈的情绪,并展现才华,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博大和谐的美学意蕴。

1.2雄奇壮丽的奢香古道

隆庆六年,吴国伦迁贵州提学副使,遍走贵州高山大川,记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此时期的记游和风俗诗歌颇有特色。《陆广道中》《饭水西驿》《次奢香驿因咏其事》《饭金鸡驿》《阁鸦行》组诗记录和描述了诗人从贵阳出行一路所见景色。突出了奢香古道雄、奇、险、长的特点。“掉头不应舍长呼”,山路折回多弯处要互相呼喊联络,否则人迹难寻。“驿亭跽进燕麦羹”,驿亭矮窄到人要低头屈身。“经过百里无人烟,但见千崖万崖吐黄雾。单车摧折奈远何,攀梯踏磴廻盘涡。气候毒淫风景恶,陆广山前陆广河。瘴波汹汹排山出,两岸猿声哀落日。”[1]568景物描写雄奇变幻而意蕴深远。盘山小路、人挑马驮、莽莽古道,使人仿佛又穿行于黔中群山峻岭之间。

1.3浪漫情怀与物理阐发

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描写眼中的景物并非一味追求盛大气象,而能在盛大气象中发现“物理”。他眼中的大树“十寻鸟蔓垂且枯,九色藤花艳相妬。叶扫天阁象纬惊,根盘石面龙蛇怒。余阴尚可息千人,壮节何惭对万户。大峡玄泉恣沾洒,仙宫灵气常呵护”(《老树行》)[1]573。树之所以能成为大树老树,难道真是世人所说玄泉浇灌、仙宫灵气呵护的结果吗?“老夫过此独含情,已涉前锋复回顾。不是工师惜斧斤,巨材哪得天年固。”庄子《人间世》中提到有用的木材都被人砍伐采走,不能终其天年。诗人笔下的大树因人的爱惜栽培和工匠“惜斧斤”而得以参天茂盛,最终能荫庇世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又何尝不是呢!嘉靖年间,朝廷党争激烈,许多仁人志士深受其害,有的甚至遭受无辜祸害。诗人自己就是党争的受害者,自排挤出京后就再也没能回到中央。联想朝廷党争和自身遭遇,诗人对此大树而“独含情”,深意不言自明。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描写气象万千,富有浪漫色彩,表达哲理简洁明白,发人深思。景情理三者融洽,浑然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2 雄壮传奇的战地诗篇

嘉靖四十一年,吴国伦任建宁同知,随即任邵武知府;隆庆二年至五年,任高州知府。这8年间多次参与或指挥抗倭战斗,并取得辉煌战绩[2]20,有力地保护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朝廷的嘉奖和当地人民的拥护。这一时期,留下许多公文书信诗歌等有关战争的文字。其中,记述与当地青年、豪侠、武士交往赠答和描写战争场景时,常选用七言歌行一体。由于七古篇章自由、叙事能力强,因此诗中人物心性飞扬跋扈,豪侠人物往往有传奇色彩,事迹亦曲折传奇。

2.1传奇人物的战斗传奇

《赠张邦聘有序》歌颂了张生父子保家卫国、慷慨壮烈的行为,对张生为报国仇家恨、破尽家产并为抗战胜利立下功劳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嘉奖而感到惋惜。“冲锋却奋犀皮铠,结火先飞金仆姑。飓风助顺天厌乱,鲸鲵血海豺狼逋。”[1]548诗中张生投笔为戎、闻鸡起舞、积极准备、英勇无畏又讲究策略,形象真实而生动。

2.2同仇敌忾的威武战歌

吴国伦在福建、广西、广东为官时,海患猖獗,烧杀抢掠,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2]23。隆庆三年,吴国伦初到广州时见到当地百姓遭受倭寇抢掠后的悲惨生活,写下《莲塘行》。《莲塘行》以“老妇哭”为内容,描述了当时的见闻:“五月炎风吹血腥,鸟鸢翩翩啄白骨。萧条驿路五马回,老妇遮道哭风雨。面面帆樯集如堵,五羊城头新鬼哭。”[1]560诗歌以近乎白描的手法记述了当时的天灾人祸,特别是倭寇烧杀抢掠之后的悲惨场面,读之令人凄怆。吴国伦的这些诗歌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又是对社会的记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嘉靖中后期至万历时期,国家农村经济凋敝、吏治腐败、海防薄弱和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

到任高州后,他吸取以前战斗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许多预警和抗倭策略,联合军民发展生产,积极备战,多次亲自参加抗倭战斗并取得胜利。军民同仇敌忾,有力打击了倭寇,使敌人很长时间不敢来犯,百姓生活生产得以安定。此一时期的诗歌,较好地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事实。《赋得战城南赠陈将军》就生动地描绘了他任高州知府时和陈将军带领军民痛击倭寇的战斗场景。《里麻行有序》记述了隆庆五年在里麻战斗中击毙和俘虏倭寇数千人并擒获敌首的辉煌战绩:“仆姑射火光照天,阴风十里吹腥膻。群虏面缚成鱼贯,酋首分驰太白悬。哭声未已欢声震,营门奏鼓何填填。椎牛餐士解戎衣,一骑浮云露布飞。黄石未授书生略,赤心远藉天皇威。万姓存亡决呼吸,哪可一日忘危机。”[1]562战斗艰苦激烈而战果辉煌,整首诗叙述完整、气象宏大、声情激越。诗人对自己作为一个行政长官而能部署军事战略、作为一个文人而能指挥战斗充满自豪,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张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吴国伦七言古诗的直抒胸臆、痛快淋漓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3]。

3 楚狂人的宴饮赠答

吴国伦性格豪放、轻财仗义,因文学复古负有文名,归田后声名更盛,文人士子争相拜访。他一生交游广泛,与武士、农夫、商旅以至道士僧人莫不交往,常自称楚狂人,宴饮赠答之作颇多。这些作品往往因章法自由而叙事情节完整,声调激越,情绪高昂,能将七言歌行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3.1真情勉励的七子酬唱

《访子相旅社醉而放歌》:“为君重放郢里歌,君亦贺之广陵散。礼法宁拘阮籍狂,尘埃只纵嵇康懒。大呼莫遣杯行迟,赤手欲把天河挽。”记述了宗臣病愈后两人对酒当歌,感慨人事聚散的把酒场景。“往年同社六七人,各各声名沉艺苑。飞扬何知羽翼垂,调笑但惜结交晚。何来风波各一隅,远者万里音徽断。李君为郡苦持板,王郎一病几含饭。徐梁二子亦索居,长安市中无酒伴。”[1] 485“东方渐明歌愈疾”,虽然政治上的打击使得知音飘零,但诗人相信这是暂时的,就像生病总会痊愈一样,人生还会迎来光明。“谁能坐衰蒲柳质,要使山河移片言。更叱风雷走双笔,骧首无为辕下驹。”诗人相信将来定有风云振作的机会,劝慰友人不要计较暂时功名得失,要多加珍重。整首诗格调明朗,志同道合的追求、同病相怜的遭遇和真挚的友谊得到自然流露[4]82。

3.2激情喷泄的朋友醉歌

《次廪延得周方伯书谓新酿且熟待予发兴辄赋短歌报之》:“梁园三月空莺花,一水相望天之涯。为报床头酿新熟,恨不飞渡眠君家。”“脍鱼丝笋佐飞觞,便好三万六千场。举世皆醒我欲醉,眼中谁是楚人狂。”[1]584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气,迫不及待的心情以及期待狂歌痛饮的场面,写得极为生动。《江上有闻与行甫醉歌》:“君不见霍光秉政二十年,子弟亲朋罗御前。一日鸱枭鼠画地,千家销歇无人烟,又不见窦宪勒石登燕然,入朝封拜何翩翩。朝赐食邑暮赐死腹心爪牙坠深渊。古来宠利难久恃,况乃专恣窃帝权。椒麦未分骈鼎甲,吮痈舐痔称好贤。”[1]614面对官场腐败,诗人完全抛弃诗歌温柔敦厚的传统,以“君不见”开头,愤懑厌恶和鄙视之情喷薄而出,气势充沛,大大加强了抒情的力度[4]85。

4 百里荆榛的农村记述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疾苦,这是吴国伦创作一贯坚持的主题。嘉靖庚戌年,吴国伦举进士,《释褐》诗记述了当时青春得意的心情:“解此田间褐色,衣锦如不胜。造迹朝士间,一日扬声称。诏赐南宫宴,恩礼弥豆登。”[1]266可是当时朝廷党争激烈,政治上的变化使他仕途一直不顺,不停辗转各地,济世抱负始终难以实现。不过,儒家的仁心加之各地奔波的见闻,也让他对当时明朝广阔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1破坏生产的自然灾害

对社会生产的了解、对百姓生活状态的记述,是其诗歌创作最主要的内容。《苦热行》描述酷热难当的感受:“仰屋大呼起彷徨,普天憔悴难可忘。”[1]555诗人因酷热大旱、众生憔悴,发出急切的呼喊。《悯雨作》记叙了因春雨过多、春务荒废,“一雨五旬天惨淡,二麦半实波漂扬”,“南亩空嗟稻苗死,东园满目蒿莱长”的社会场景;“千家野哭帝阍远,卒岁经营委望洋”,对朝廷失望以及对地方政府的麻木及不作为提出了批评。

4.2酷吏逼迫之下的野哭悲歌

《洪水叹》中,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更是触目惊心:“合露为灾七泽愁,阳侯一怒千尸浮。乔木摧为萍苇泛,高原只纵鼋鼉游。雉城三版纔如臼,蛙灶沈沦绝粮糗。”这种“百里民居半为沼和四野哭声哀空棘”的悲惨现实,诗人觉得仅靠百姓自救比炼石补天还要难。更让人难觅活路的还有“伤心更急官家租”,这种官府不顾百姓死活的悲惨现状,只能让人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喊“鱼腹虎牙同一死,天门万里谁为呼”。《闻野哭作》:“春深五种尤未分,呼租之吏已在门。亦知官法凛汤镬,何哉反裘行负薪。逃死无门生失计,坐看百里成荆榛。”以野哭之声入诗,朴素而真实。

5 避尽浮名的北园述怀

嘉靖万历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有了发展,但农村经济仍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农民的生活依然艰难。而且这一时期沿海地域倭寇横行,对地方经济生产造成了较大破坏。吴国伦的咏怀诗反映了这一复杂社会背景下诗人的心路历程:既有对民生疾苦国家盛衰的关怀,也有对自己人生起伏的感慨和排遣;既有不甘心的寂寞,也有悟道虚空的旷达。

5.1闲散潇洒下的寂寞情怀

万历五年,吴国伦大计罢归,凿甔甀洞,筑北园以居。次年作《山中吟》,一句“灌园且抱汉阴瓮,把竿时钓武昌鱼”表达了诗人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平淡生活中努力调适心情,以求形成旷达的心境和潇洒的人生态度。但是“自放楚歌与楚舞,独醒独醉从所如”还是透露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功名观念和现实的无能为力所造成的无奈,始终不能真正释怀。“世上悠悠朝复暮,曾知造物有盈虚。”他将人生命运的寂寞无奈感放到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去消解,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5]。

5.2理想破灭后的本性回归

北园给诗人晚年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居所,没有案牍劳心,没有奔波劳苦,建功立业之心慢慢放下,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答程太冲寄题北园》记述了此一时期的情况:“北园短榻甔甀中,藏身敢比东园公。”虽然浅窄简陋,但诗人终于居有定所,又有朋友往来谈心,心情变得舒畅。“世上浮名避不尽,老来旋学观虚空。”政治理想的破灭,经济困顿的暂时缓解,最终使诗人走向道与禅。在佛与道中寻求解脱,并最终完全释放自己的个性。暂时的困境终究压不住诗人豪侠的本性,豪放不羁有傲世嫉俗的个性重新张扬起来。“大干道上惊识面,结客懒从王谢徒。挥毫欲与曹刘战,六代豪华君不见”,任侠使气的性格、自信自负傲视权贵的风骨尽显无遗[6]。

6 吴国伦七言古诗的个性特征与诗史笔法

6.1以歌为诗,增强诗歌情感色彩

诗歌从明代开始走向自觉的理论总结,在论及七言古诗时,李东阳认为:“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王世贞认为:“七言歌行靡非乐府,然至唐始畅,其发也如千钧之弩,一举透革。”“奔腾汹涌、驱突而来,须一截便往,勿留有馀。”我国古代善写七古的诗人都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他们运用大量铺陈描写,抒情议论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七古体制宏大的优势[7]。

吴国伦以其广阔的社会阅历,在创作上吸收前贤尤其是盛唐诗人七古篇章自由和语言流畅特点的基础上,实践自己“宏襟宇而发才情”的创作观[8]5,七言古诗呈现出雄伟壮阔、声情激越、逞才尚气的美学风貌,在明代诗坛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其创作的大量作品如《登天柱峰歌》、《登石门山醉歌》、《赋得战城南赠陈将军》和《里麻行有序》等都是其中优秀之作,很好地处理了才情与格调的关系。他准确把握了七言古诗的功用和特长,并加以运用,将这一诗体长于叙事、长于抒情的特点尽情发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吴国伦善于以歌者的身份写诗,以歌为诗,从而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增强诗歌的抒情力度。宋元以来诗歌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逐渐摆脱音乐,由此带来的是诗歌抒情强度的减弱[8]。前后七子以复古为旗帜,学习古人求真的诗歌创作精神。后七子活动后期逐渐摆脱模拟古代语言和创作技巧的毛病,注重诗歌抒情艺术的本质[9]258。吴国伦七古创作以抒发情感为创作的动力,强调真性情,常以歌的形式渲染气氛,颇具特色。其作品中以歌为题的诗作占相当大比重。《飞云洞歌》《丘鸣周见访郡斋席间歌赠》《溪上醉歌答羽王》《送张羽王出富口酒间羽王有作歌此答之》《茂承自京师来见访留寓北园越旬日不能別倚醉漫成长歌》《阊门别吴叔嘉短歌》,这些直接就是吟唱的歌词。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景抒情,有的是席间酬唱,有的是送别离歌。如《故人吴文学国贤刘将军应占自上隽冒大雨来见席间成短歌》:“一别须臾三十载,存亡今夕摧中怀。呼儿戴笠钓生鲤,对客脱巾篘旧醅。”雨大路难行,故人见面难,三十年重聚首的温馨场景已经十分难得,真情无法言说,只能用歌唱来表达。这种直接吟唱的诗大大渲染了现场气氛,情感真挚更加动人。

6.2以诗史笔法反映历史真实

“诗史”的观念最初来自春秋时代以诗论国家兴衰的做法,这种传统到杜甫叙事诗中得到充分发挥[9]260。这种作品因保存了有价值的史事和对历史的看法,是人们评判符合“诗史”原则诗作的标准[10]160。吴国伦诗歌的“诗史”性体现在以诗歌形式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民生疾苦朝政得失等方面。诗人以自己所见所经历的时事入诗,表达对国家、百姓的深切关怀,表现出鲜明的诗史精神。

6.2.1以叙事来反映历史

《里麻行有序》以诗歌正文描写战争场面,以序来说明战争缘由,整首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记述相当完整。《赋得战城南赠陈将军》:“鼓振振,风翘翘,高凉城南杀气骄。太守行营面沧海,将军拥纛干云霄。援兵不向秦庭乞,死士先向越雋招。白羽初开鱼丽陈,全军赴敌如争枭。裸夷豕突锋正锐,重围已合前山腰。登坛目中无片甲,大呼一战拨群妖。前旌竞献番王首,余丑杂沓成穿雕。千家拭目听鸣凯,三山瞬息阴氛消。”州府和军队正面御敌的态势,军士招募的区域和条件,战争进程的组织,俘虏控制,百姓在战争中有条不紊的配合,通过对战争的正面描写,都得到了表现。诗歌既表现了斗志昂扬的激情和对敌人的轻蔑,也完整表现了整个战争的组织过程,有着极强的概括力。语句长短交替,错落有致,也极富韵律美。

写重大事件是诗史成就的重要方面,记录个人生活交往也是诗史精神的重要一面[10]162。生活的真实能将历史细节刻画得毫发毕现。《咏高丽纸帘寄谢吕仪部惟师》:“何来一匹楮,云自高丽国。明若火齐镜,鞏若文犀革。树肤藤角浑无痕,鹄白鸦青都失色。扶余山气回空濛,鸭绿波光成组织。”诗歌对高丽国纸张的色泽纹理和耐用度进行了仔细比较和描述,对友人表示感谢。诗中对使用这种奢侈品的“五侯七贵”奢靡生活进行描绘,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6.2.2以写人来反映历史

写人反映历史也是诗史精神的重要体现。反映人物生平和遭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笔墨给人物作传,二是通过诗人的交往展现人物[11]。

《赠张邦聘有序》就是集中笔墨描绘了张邦聘破产购士报仇杀寇的英雄事迹,将意气风发、勇猛无敌又忠贞爱国的少年英雄的风采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赠陈忠甫将军》则是通过陈忠甫来访,由两人的交谈中表现人物的勇武过人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上马能盘丈八矛,射狼独挟千钧弓。北走龙沙过雁门,长揖元戎策骄虏。”“旋提一旅镇潮阳,三败岛夷无只虏。”既说明陈忠甫的战绩,又记述了当时明朝经受着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沿海遭受海患的双重压力。对战争结束后将军“短褐犹堪掩战袍”的待遇给予了同情,对朝廷处置军士的政策表达了失望的情绪[5]。这些诗歌注重细节真实,从侧面反映时代面貌,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真实,诗史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吴国伦七古诗歌因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山川河流、风俗人情、人生感悟、政治风雨、战争场景,无不入诗,突破了歌行多宴饮赠别、吟咏风物的局限,开拓了这一体裁的表现范围。研究其七言古诗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吴国伦本人和复古派创作中体裁和题材结合运用的理解。

[1]吴国伦.甔甀洞稿[M]∥明代论著丛刊:第一辑.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公司,1976.

[2]张永刚.吴国伦年谱简编[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魏祖钦.七言古诗体制对其表现功能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1):103-106.

[4]李燕青.王世贞宗杜思想综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王世贞.艺苑卮言:二[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6]魏祖钦.明清诗学视野中的七言古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63-68.

[7]李庆立.怀麓堂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3-68.

[8]辛晓娟.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9]李旭.论明代复古主义的诗歌文体学[J].学术界,2008 (3).

[10]查清华.明代格调论诗学的范型文本[J].江海学刊,2001(5).

[11]吴国伦.甔甀洞续稿[M]∥明代论著丛刊:第一辑.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公司,1976.

责任编辑:柳克

Research 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pic Style in Wu Guo-lun′s Seven-syllable Poems

CHEN Xiaoy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437100, China)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Hou Qizi” school, Wu Guo-lun has been trying to carry out the theory of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 style” by poetry creation. His seven-syllable poems with distinguish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learned mostly from the poetry of Han, Wei and Tang dynasties in vocabulary and poem style. The topics concern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ociety, including farewells, feats and beautiful scenery, and the epic style was involved in them, which broke the barriers of this poem style and gave more expressing power to the poetry. The research on Wu Guo-lun′s creation of seven-syllable poems will be condu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mb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yle and topic by Guo-lun himself and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 style” school.

Wu Guo-lun; seven-syllable poetr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epic style

2015-12-22

湖北咸宁市“咸宁思想库”课题(XNSK-Y1539)

陈晓云(1972-),男,湖北阳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语言文化研究。

I207.21

A

1009-3907(2016)09-0067-05

猜你喜欢
七言诗史古诗
《已通闲读》七言联
行草书钟鼎风流七言联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杜诗“诗史”说检讨
朝罢诗成七言联
杜甫《北征》诗中“赋”手法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