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勋
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解读与践行
张昌勋
摘要:解读了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学生自治”思想对师范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践行“学生自治”,要坚持教师引领与学生“自动”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体自治相结合;要构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培养“干部”,提升“学生自治”的管理水平;要建立“机制”,保证“学生自治”落到实处。
关键词:陶行知;学生自治;共同治理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仍然是我们在新世纪里推进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强大的思想武器。尤其是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不仅对于有效改善和调整师范院校学生管理机制,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而且还能丰富和发展师范院校学生自治教育的内容,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师资开辟了新的道路。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是他早期的中国教育改造思想中“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方法,主要见之于他的早期著作《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把“学生自治”问题提高到共和国需要的高度来认识。他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共和国所需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1]29。他从两个方面给“学生自治”下了定义:从学生方面说,“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从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培养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29。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学生指全校的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在求学,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1]29。也就是说,“学生自治”不是学生个体的自由行动,而是依靠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影响力,进行共同治理;不是不要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而是“大家立法守法”。《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不仅详细论述了“学生自治”的定义和作用,划分了学生自治的范围和权限,而且明确了学校和学生自治的关系,提出了避免“学生自治”失控的方法等。解读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对于做好师范院校的学生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定义,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校的办学规律,使“学生自治”的意义具体化和明朗化。第一,“学生自治”作为修身伦理的实验,为学生道德修养提供了一种实验的途径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改善学校的管理,取得好的德育效果。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第四,“学生自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能力的养成可以约束个人的自由欲望,控制行为举止,防止为所欲为,在校内可促进团体的安定和谐,在校外则可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学生自治”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是当今师范院校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是进入21世纪我国师范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人民教师的重要目标。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名言道出了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真谛。他的“学做真人”就是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学生自治”则是践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重要途径。他还说共和国的国民最需要的操练就是自治。通过自治,他们可以养成几种良好习惯:一是对于公众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二是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三是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学生自治”若办得妥当,可算是实验的修身,实验的伦理[1]31。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良好的“自治”能力是师范生走上社会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胜任未来教师职业的必备条件,要引导师范生在勇于自治、学会自治、践行自治的过程中培养成为“善于自治”的真人。试想,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如果自己都管理不了自己,自己都教育不了自己,那么今后将如何教育学生?师范生应走一条受教、自教、教人的道路。其中,自教是实现受教向教人转化的关键环节。为此,必须根据师范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自治目标与任务。以师范专科院校学生为例,一年级以生活自理,身体自强为主;二年级以学习自学,智能自发为主;三年级以品德自励,教学自创为主。总之,师范专科院校应把学生的自治精神、自治能力、民主管理、创新思维等纳入到培养目标中。
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在本质上“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1]29。因此,践行“学生自治”的关键是教师主导引领与学生主体“自动”的有机结合。
(一)教师引领与学生“自动”相结合
“学生自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边试行、一边改进。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这个问题,不但要行,而且要研究,研究的时候,学校不能不负指导参与的责任,要作为大事来看待,认真做好这件大事[1]36。所以,“学生自治”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或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缺乏教师指导、引领的“学生自治”,必然会导致学生自乱。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变“牧羊人”为“领头羊”,变管理者为引领者。我校前几年的学生社团组织、课外活动,多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自治活动。大到学生组织团体的活动内容、要求、实施方案,小到每个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自治要求等都是由教师来包办的。这种状况要加以改变,逐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定计划,进行组织。这个逐步就是坚持“三步走”:第一步,由教师晓之以理,讲明活动的目的意义,调动学生自治的积极性;第二步,教师动之以情,示范引路,并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共识;第三步,学生实践“自动”,并形成习惯,自觉自治。总之,我们要坚持“较少指令,较多指导,更多自治”原则,确保学生自治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二)集体教育和个体自治相结合
陶行知倡导的“学生自治”,强调在学生集体生活中实践自治,而非脱离学校集体的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陶行知十分重视“集体生活”的教育作用。他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事实上,集体教育是学生自治的“主要推动力”。陶行知创办的“新安旅行团”“工学团”“育才学校”“晓庄师范学校”等就是集体教育与学生自治相结合的典范。今天,我们在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方面仍然要继承集体主义教育这一传统,努力做到集体教育与个体自治的有机结合。集体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应先由学生集体讨论处理,处理不了的事情再请教师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例如,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自治行为,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加以科学引领。具体由各班级自主推荐学生组成文明督导组,每天检查统计各班的学习纪律、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组织秩序、班级建设等情况,每周进行公布,每月进行评选,每年进行总评和表彰。而班级则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及时反馈班级文明建设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同步发展。
(一)构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落实“学生自治”需要有相应的载体,除了班级载体外,社团也是大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展示校园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长期以来,学校把建设班级集体和建设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的两大载体,通过开展班级和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学校成立了跨班级、年级的礼仪队、膳委会、求知会、语音示范队、旅游协会、温馨社、繁星剧社、鳌峰文社、动漫社、丝竹社、话剧社、环保社、博艺社等20多个社团组织,每个社团都由学生自己组建完整的组织机构,选出社长、副社长,讨论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安排。每个社团每学期都安排一项大的活动。在众多的班级和社团活动中,以班级“周末大舞台”和温馨社举办的“温馨”系列活动最为出色。“周末大舞台”是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周末一台晚会,晚会地点安排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简陋的舞台、简单的音响、简易的灯光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但就是这个舞台,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参与人数最多、举办时间最长、发挥功效最大”的“大舞台”内涵。8年来,近240场的演出丰富了全校同学的周末文化生活,展示了广大学生的文艺才能,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文化品牌。温馨社办社20载,秉承“伸出温情手,情暖你我心,时刻常相随,温馨伴永远”的宗旨,立足校园,服务同学,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先后开展了“温馨志愿者系列服务活动”“关注农民工子女活动”“温馨在校园,温暖在居室”、迎接新生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体现了温馨社青年志愿者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深受全校学生欢迎与好评。2012年温馨社被福州市委文明办评为“五星级最有影响力的志愿者服务社团”。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是实现“学生自治”的有效载体。
(二)培养“干部”,提升“学生自治”管理水平
“学生自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治”工作要取得良好成效,取决于学生干部的优良素质[2]73。因此,学校不仅要加强对校、系学生会、团委会干部的培养,还要加强对班级和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目前,我校以后勤服务为中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以锻炼能力、提升才艺水平为目的的学生自治组织有学生会、班委会、自律会、膳委会、督导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等。为保证学生自治组织的有序发展和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着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在工作意义上给予指导,让他们懂得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集体、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培养他们在践行“学生自治”中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会单向接受思维,又会多向发散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其次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推广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定期评价各社团的活动成效,表彰先进社团组织,唤醒自治实践者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干部领悟为何自主管理、何为自主管理和如何自主管理。总之,要引导学生干部在自主管理的新常态下,不断进行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和积累,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自治组织实现全员自治、有序自治和有效自治。
(三)建立“机制”,保证“学生自治”落到实处
学生自治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管理机制的支持。学校要引导学生自己建章立制,形成有效的自治机制:一是“慎独”制。即学习陶行知的每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要求学生自觉对照,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力求做到问心无愧。二是“学长导师”制。即选派一些有责任心、素质好、能力强、乐于奉献的高年级同学担任低年级的学长导师,通过与低年级同学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赢得他们信赖。三是“干部轮换”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实现自治目标,我们实行班级、社团干部轮换制。轮换不仅有时间上的轮换,也有空间上的轮换,既有角色轮换,也有岗位轮换,尽量保证每个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四是“小先生”制。学校不仅有学习小先生,更有自治小先生,即以自治能力强的学生为先生,帮助提高自治能力弱的同学,具体表现在工作上做好传、帮、带,“扶上马送一程”,在品行上发挥帮助感化作用,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从而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既发展个体,又发展集体,最终达到提升全校的自治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全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尹忠明.“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发展思路[J].丹东师专学报,2003(2).
(编辑:文汝)
基金项目: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2013年度重点课题“陶行知德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德育”(2013012)。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张昌勋(1959-),男,研究生学历,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