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强
皖北传统建筑中彩绘艺术的传承及应用
杜强
摘要:在对皖北地区传统建筑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传统建筑雍容大气的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彩绘艺术在建筑上的美轮美奂的装饰作用以及对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同时它积淀的历史财富值得后人领悟,因此应将这种兼具美观及实用性的工艺应用在更多的建筑形式中去。
关键词:皖北;建筑;彩绘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技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品类鲜明,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及文化风俗各地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并加以装饰,只是建筑装饰手段全然不同,其中皖北地区建筑装饰最具特色。皖北地区泛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东临江苏,西靠河南,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了展现当时的物产风貌及建造者的思想,多会在建筑构件上施以彩绘。彩绘精巧细致、使用广泛,所见之处如木柱、木梁枋及屋架上都可绘制,这样的修饰使得建筑富丽堂皇、华美壮阔,令人赏心悦目。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朝换代之时当权者便大兴土木、修楼建宇,所用能工巧匠都来源于安徽。徽商勤劳智慧善于创新,将宫殿修建得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便将这些雕琢木材、制漆绘画的工艺一并带回,相继在此筑房屋、盖祠堂、兴道观、立牌坊、建戏楼,雕梁画栋,描图绘景,渐渐地形成了皖北地区建筑风格。
(一)建筑特征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以群落建居,由使用习惯和木料长度决定房屋的尺度,由人口数量决定组群的大小,且位置必由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之说来选择。修建时详细观察所选地址周围的环境与气候,为便于施工,所用材料均源于天然,所修建筑均利用自然地势因地制宜。群居村落皆背山而立面水而居,其中住宅商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间或有戏楼、道观、书院点缀其中,更有花草园林相映成趣,形成一幅欣欣向荣的完美图景。
将商铺与住宅结合起来,亦居亦营亦坊,达到多种混杂的功能,是皖北传统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建筑空间左右对称,由墙垣围成院落,并以正厅为中心,一正两厢,由抄手游廊相连。室内外空间各自独立又有所联系,互不干扰又相互连贯。由于经商的缘故,又比一般的传统建筑增加了商铺的位置,它可以建在院落的正厅前,也可以将居住空间叠加在其上部。前店后宅,人员进出方便,宅院亦可作为储藏空间;下店上宅,私密安全、风水极佳。建筑布局以横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次要建筑体量小,主要建筑体量大,二者对比,主次分明,前低后高,步步推向高潮,给人以循序渐进之感。不仅如此,皖北建筑还采用大开间、大进深、大门窗、高屋檐的结构,给人以舒展畅快、大气磅礴之感。宽敞的梁枋,既遮阳蔽日,又视野开阔、空气流通;翘起的飞檐、扑朔的青瓦,减轻了建筑的凝重感,增添了一份轻松与活力,勾勒出硬朗的轮廓;精美的彩绘、雕刻的门窗,更是蕴意悠然、出尘脱俗、充满生气。
建筑材料常选用当地的木材、芦苇、竹子及砖瓦。主要材料木材的竖向抗压性能佳,可支撑房屋自重及各项荷载,为屋之栋梁;横向挠曲小,可做主体横梁,无压顶之势;可塑性好,可雕刻打磨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部件。而辅助材料亦各具特色:芦苇极具柔韧性,易编织成望板铺设在屋架椽子上;竹子细长紧实,可作为杆件成为屋架中的上下弦和檩条;青石砖瓦厚重坚实,可挡风避雨,也必不可少。
(二)彩绘艺术
1.美化装饰
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不同于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直接在结构面上镶贴饰面砖或敷施墙面装饰,所以古代设计师便想方设法尝试用各种工艺来进行美化。皖北地区建筑采用柱、梁来传递建筑荷载,木柱上下两头略细,中段略粗,形如织布的梭子而成为梭柱;梁的左右两肩向下弯曲、中央部分向上拱起形成月梁,梁柱相交处的梁头被加工成几何形、花叶型或者动物头型。在柱身和梁身上则会绘制相应的图案,而这些图案运用韵律、和谐、对比、明暗、对称等设计手法,使建筑装饰达到极致美观的效果。
彩绘艺术品目繁多、色彩艳丽,不仅能体现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更是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和审美的表达。彩绘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仍有许多保留至今,可以在寺庙、宫廷及大户人家的院落中得见。传统建筑着重艺术装饰,但并非对建筑上每一个部位都进行繁琐的装饰,而是在重点部位进行修饰,使其既有装饰纹样又不过于复杂。比如,在门窗、屋檐、天花、壁心、垂花门等视觉集中的位置加以特别装饰,则显得更为雅致,华而不繁。彩绘主要分旋子彩绘与和玺彩绘。旋子彩绘由旋花衍生而来,其茎蔓扭曲缠绕、叶细长狭窄似戟,则构图弯曲扭转复杂多变;其次是和玺彩绘,利用龙凤等吉祥物组成或华贵或玲珑的图腾装饰于庄重的官衙庙宇上。由此可见,彩绘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客观性和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勾人绘物,抒情状物,拨人心弦,撩人欲醉,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正如李世民所写:“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2.文化传承
彩绘艺术不仅具有美化装饰的功效,而且传承了当时的文化,以花戏楼为例。花戏楼坐落于亳州城北关,原是一座演戏的舞台,而后用于祭祀古战神关羽的祠堂,最后在明清时期作为山、陕两地药商于亳州的经销联络之地。随时代的变迁,经历过多次的扩建、修缮,由于戏楼遍布戏文与彩绘,俗称花戏楼。如今,它以其传世的戏文、剔透的雕刻、精美的彩绘闻名于世,世界各地游客均慕名前往。戏楼坐南朝北,檐角下由6根立柱支撑,每根立柱之上均有故事图案。柱间有大枋,枋之面外镶嵌透雕,透雕之上描有彩绘,有戏文、风景、花草及各色人等,内容丰富多彩,色彩绚丽,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亳州作为著名的药材产地,成为商人的必经之处,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这里,看透了世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需要用关羽的豁达忠贞、有勇有谋的精神慰藉鼓舞自己的志气激情和生活信念,故而在这里施展自己雄厚的财力建造了这样一座戏楼。既纪念先辈,又可娱宾客乐家眷,其中有些剧目传唱颇多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当时的工匠在历年的修缮房屋打理彩绘过程中便将这些戏文刻画绘制到了戏楼之上,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这些彩绘既能祭祀神灵,给背井离乡的商人们一个心灵归处,又将清朝盛世时期戏文的代表作传承下来,便于研究我国戏剧,实在是一举多得。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已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戏曲文化是繁荣而复杂,现今却是凋敝而窘迫,所以这些传承着文化的彩绘则更显得突出而重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些具有文化学习研究意义的国粹更应该在我们子孙后代的手中保存下来,而不是渐渐地消失成为过去。所以,我们才应该将这些文化彩绘拓印描绘保护完整传承给后辈,让这些文化来延续先人的思想及足迹。
3.历史积淀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财富一样,在人类建造它的同时,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还产生了美的形象,所以在房屋的整体及其构件的制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它进行了美的加工,这样就形成了建筑装饰,而其中彩绘就是大家认同的艺术手法。建筑彩绘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房屋上有人为染上去的红色作为建筑装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清时期,彩绘艺术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建筑师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从建筑的规模、建筑的形式上来体现居住者身份的高贵、地位的尊崇,还要求从建筑装饰上体现出居住者的意志与追求,这就要求将更为复杂的主题绘画出来。
古人认同阴阳五行之说,将天上的星象与地上的五方地象联系起来,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神兽,而它们便成为了皖北建筑彩绘中常用的主题。它们是威武、力量的代表,是尊贵、高洁的象征,或者已经成为当时氏族的图腾符号。同时,植物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普遍被应用起来,譬如说莲花。它出于淤泥而洁白自若,质柔而能穿坚,居于下而有节,我们则更应该学习它的精神,将它坚韧不拔、遇难而进、不屈不挠的品质发扬开去。还有清冷孤傲的松竹梅、富贵堂皇的牡丹,都大量的用在彩绘当中。不仅如此,彩绘艺术还具有防水的功效。众所周知,木质材料在受到雨水的浸润后,最易受潮,继而虫蛀腐蚀,那么做好它的防水措施便是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在多方的实验使用之下,最终的彩绘涂料已经具有相当好的防水作用。
长期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人们所尊崇,而儒家以“礼”为衣食住行的最高指导思想,因此“礼”也是建筑装饰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一切装饰艺术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辨贵贱”,这在《荀子》的礼论篇中已有论述,其表现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红黄只为宫殿所用,粉青则为庶民所用。《礼记》中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可见在彩绘色彩方面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总之,从历代建筑可见,儒家思想对彩绘装饰的深远影响。
在皖北传统建筑当中,彩绘被广泛应用。不仅是因为它历代相传,更是因为它本身所蕴含的意味。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几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愿景和对生活的理解;它是历史的捍卫者,坚决守护属于我们的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艺术形象。
建筑装饰使房屋本身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又使建筑艺术具有思想内涵的表现力,所以建筑装饰已经成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彩绘艺术瑰丽华美,但是在现代的建筑中却应用得不多,现代建筑注重实用,多采用防水的墙漆或者釉面砖作为装饰,这样导致建筑形式千篇一律深沉厚重。
所以,作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表现手法,它在历朝历代的贡献已经颇为突出,我们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扬它,那么究竟怎样做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面对历史留下的丰富遗产,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赞扬和思古的幽情上,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剖析探索其中的奥秘。虽说,传统建筑彩绘在各种书籍中均有记载,但如果不经历实地考察,仅仅读书破万卷,也无法领略其精髓。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实地调研,对照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从梁到柱,逐个去认识、去记录。对于无法理解的特殊名词,如雀替、斗拱等,要虚心求教于当地的老工匠,在他们的指引之下真正的理解建筑彩绘的优秀内涵,它们包含的浓郁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直的品格、与自然和谐相宜的精神以及富含创造的哲理,充满顽强的生命力,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它们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财富。
参考文献:
[1]张驭寰.古建筑丛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2.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4:269-273.
[3]宋晓丽.昆明西山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1:49.
[4]戴圣.礼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22.
[5]白丽娟,王景福.古建清代木构造(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7.
[6]楼庆西.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4.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SK2015A709)。
收稿日期:2015-11-06
作者简介:杜强(1973-),男,硕士,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绘画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