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珊
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标示名刍议
傅玉珊
摘要:Aptronym标示名是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一种人物命名修辞方式,作家借标示名暗示笔下人物“人如其名,名如其运”,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发情感共鸣。从标示名的涵义入手,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归纳了英汉标示名的表层语言结构,分析了标示名功能实现的深层心理联想机制,强调了标示名理解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关联及意义。
关键词:标示名;文学人物名字;语言结构;联想机制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尤其叙事性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人物”这一要素而独立存在。大多数作家在塑造关键人物时都会经过精心刻画,使其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美国文学理论家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说过,“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正如社会个体的名字体现起名人或直白或委婉的期许,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名字也往往折射出作家的意愿或所指,而不仅仅是用于简单地区别此人与他人的任意性记号。或影射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寄托作者情感,这种刻意而为的文学人物命名方式被称为Aptronym,即标示名或标签式命名。比如《红楼梦》里命运“原应叹息”的元春四姐妹的名字、贾雨村(假语存)、《大卫·科波菲尔》里铁石心肠的继父Mr.Murdstone、《天路历程》中的Mr.Save-all、Mr.Wordly Wiseman等等。
Aptronym,也写作Aptonym,这种命名范例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但这个单词本身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普通英语词汇,指的是“a name befitting the occupation,role,or nature of a person or character”(Literary Companion Dictionary)。而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中,Aptronym的解释是“A name that matches its owner’s occupation or character,often in a humorous or ironic way,such as William Rumhole,a London taverner”。Frank Nuessel在他的著作《The Study of Names》中指出“an aptonym is the term used for“people whose names and occupations or situations(e.g.workplace)have a close correspondence.”归纳以上定义可以看出,Aptronym指的是一个作家给作品人物起名时,特意让名字适合他的职业(occupation)、他的性格特点(nature or personality)、或者与这个角色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关于Aptronym的词源,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美国报纸专栏作家富兰克林·亚当斯(Franklin P. Adams)在1938年首创的。他有意调换Patronym(源于父名的姓或名)一词的第一、二个字母的顺序而创造出该词。另一种溯源认为是Aptronym即Aptonym,是apt+onym,apt意为“恰当、合适的”,onym来源于拉丁文onoma(同name)。这种文学作品人物命名方式在汉语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翻译,有学者把它称为“标签式命名”,“标名”或“标示名”,以及“寓意名”。虽然译法不一,但都反映了Aptronym契合作品人物性格或者命运的特点。
(一)英语标示名构成方式
从词汇学角度看,英语标示名虽然是一类特殊的专有名词,但其构词方式基本上遵循传统词汇学的词汇构建机制,大致有下列方法:
1.转类
选用普通英语词汇,其意义从泛指转为特指,直接原封不动地当作专有名词——标示名。比如欧·亨利短片小说《二十年之后》(After Twenty Years)中,两个情同手足的伙伴中一人要去西部闯荡,于是约定20年后同一天同一地点再相见,20年后双方都如约而来,可惜两人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正义与邪恶终究无法两立。作者给2个主人公取名Patrolman·Wells和Silky·Bob,patrolman本义为巡警,而silky本身含有柔滑圆滑的意思,暗示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Faithful,Hopeful,Mercy,Prudence这样的名字随处可见。
2.谐音
约翰·福斯塔夫(John Falstaff)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King HenryⅣ)中的人物,他爱喝酒吹牛,撒起谎来不顾道德荣誉。擅长溜须拍马,以此谋生。他的身上有很多人性世俗的弱点,却也没什么坏心。其姓氏Falstaff与false stuff谐音,影射此人是个爱吹牛无真材实料的“假货色”。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其成名作《黛西·米勒》(Daisy Miller)中刻画了一个个性冷酷而僵化的角色—Winterborne,让人联想到谐音winter+born(冬之子嗣,冰冷无情)。
3.拼缀
拼缀法即对两个基本词汇进行分解,各保留其中一部分,合成一个新词。查尔斯·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里凶恶歹毒的继父与其姐姐两人的姓氏是Murdstone。Murd从murder(谋杀)剪切er而来,stone又给人僵硬无情的感觉。两个单词拼缀起来,不免让读者揪心大卫的苦难童年。在他另一部小说《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中,董贝先生是英国伦敦一个从事批发、零售和出口事业的公司老板,拥有巨大财富,使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于是董贝先生就自认是世界的中心,他傲慢并且有着极强的控制欲。狄更斯别具匠心地赋予他姓氏Dombey,由dominate(掌控)和obey(顺从服从)剪切拼缀而成。
4.派生
派生法即在原有词汇后添加词缀。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名为Cinderella,cinder是煤渣、炭渣的意思,ella是表示女性的后缀。其名字暗示姑娘身世可怜,如同灰渣一样无足轻重。另外也可以使读者想象灰姑娘整天被继母母女三人呼来唤去,烧火做饭的灰头土脸的形象。英国小说家罗伯特·特雷塞尔写过《穿破裤子的慈善家》(The Ragged-Trousered Philan thropists),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Mr. Adam Sweater和Mr. Amos Grinder。前者是市长和服装公司总经理,其姓氏Sweater由sweat(使人做苦工,过度劳动)加表示动作施行者的后缀-er构成。后者为果蔬行业的垄断商,他的姓氏Grinder同样是由grind(折磨压榨)加-er构成。两个标示名都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家剥削榨取底层劳动者血汗的贪婪本性。
5.仿词
作者通过相似类比,“利用新事物与原有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由此及彼,类推出新事物的名称,本质上属于隐喻”。读者容易由此及彼联想到较为深层的意味。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森在1740年发表作品《帕梅拉》(Pamela),亨利·菲尔丁不赞成其中的道德说教,便写了戏拟小说《莎米拉》(Shamela)以示嘲弄,其中sham有“虚伪”的意思,反映了菲尔丁的批判思想。
(二)汉语标示名构成方式
与拼音文字属性的英语标示名相比,汉语标示名的借助手法相对简单,其主要方式有以下3种:
1.谐音
清代《金瓶梅》评批大家张竹坡的“寓意说”开中国古代小说谐音寓意表现形式认识的先河。张称:“《金瓶梅》人物皆有寓意。”在揭示谐寓技巧方面,张归纳了“因一事生数人,数名公同一义”,如:车(扯)淡、管世(事)宽、游守(手)、郝贤(好闲)等。”《红楼梦》里面大大小小无数人物,曹雪芹擅长“隐语庾词”,给他们命名的时候匠心独运,处处体现其中深意,如甄士隐(真事隐)、英莲(应怜)、单聘仁(擅骗人)、秦钟(情种)等不一而足。
当代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弥天》讲述的是文革时期,高中刚毕业的乡镇青年温三和与大批农民一起被强行派往乔家寨水库工地的故事。在经历种种事件后,他逐渐认识到所有的努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当初所定的宏伟目标。小说在对这种历史谎言进行解构的过程中,通过不谙世事的青年温三和痛断肝肠的思索,对那不曾远去的历史进行鞭辟入里的反省——“温三和”实为“问山河”。
2.借用
文学大师钱钟书作品《围城》广为人知,其主要人物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妇俩人名字的由来也是颇有渊源。“方”暗示他为人刻板,“鸿渐”来自《易·渐》卦文。鸿是一种水鸟,飞临高山浅滩,寻觅一处栖息之所,徘徊于枝杈之间,惶惑不已。钟书先生借水鸟的忐忑,衬托方鸿渐内心的茫然和颓唐。几番努力,却处处都是功利的围城,总是找不到心灵栖息之所。
其妻柔嘉,名字在《诗经》中出现两次。《大雅·抑》有诗“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意思是:治理你的人民,谨守百官法度,以防意外发生。说话要小心,你的言行要端正,为人和蔼又妥善”。《大雅·烝民》:“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大意是“仲山甫(周宣王的宰相)的品德,温柔善良有法则。举止风度优雅美好,办事谨慎又小心。”“柔嘉”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良恭惠”,而孙柔嘉性格复杂,她既有温柔体贴的德行,看重爱情和家庭,同时又虚伪善妒,工于心计。
3.仿拟
“仿拟”是“为使语言诙谐讽刺而故意仿照一种既成的语言形式”,分仿词、仿语、仿句、仿调4种。作者通过相似类比的方式,在原有词项基础上仿造出相似的词语,使语言幽默生动。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是一个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虚伪下作的“文痞”。他自诩学贯中西,言称景仰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故而由“基”及“础”,更名为“高尔础”。
虽然仿拟讥讽功能居多,但也不乏富有积极正面意义的例子。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里的革命志士是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所以作者给他取名为“夏瑜”。以夏对秋,以瑜对瑾,一方面是暗示艺术形象的本源,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美、钦佩之意。瑜和瑾皆为美玉,鲁迅借此赞颂革命者高洁品格。
标示名的表层结构可以借助语言构词方式实现,而其深层语义审美修辞功能的实现则离不开心理机制——联想的作用。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象征联想等。AB两个事物在时间、空间和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认识主体以A事物为基础,通过分析两者内在关联,达到理解B事物的目的。理解文学标示名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读者充分发挥联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用心。
传统语言学认为,人名承载的生命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属于专有名词(proper noun)的范畴。它们不具备概念意义和感情色彩,只有称名功能。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也与文学创作和审美实际不符。在传统语义学的语义三角中,能指和所指是通过概念来对接的,但这种模式只适合自然形成的专有名词,不适于小说人物名称这种人工形成的专有名词。每一个标示名无一不是包含“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作者的反思、情感宣泄的出口,也体现出作者对情节发展深邃的理性安排。
标示名具有谐音、形似以及双关的特点,可以让读者从比较熟悉的、具体的认知储备中抽丝剥茧,联想到标示名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褒贬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以《红楼梦》为例,读者用心体会,便会发现作者借贾政(假正)、贾化(假话)等讽刺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借英莲(应怜)、香菱(相怜)等标示名寄托对社会底层女子身世经历的同情。这些名字的拼音与隐义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引发读者的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反观人物的性格命运。
阅读过霍桑的《红字》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几个人物的名字皆有深意。女主人公Hester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的女神——宙斯的大姐Hestier。Hestier在希腊语里是“炉灶”的意思,她司掌世上家庭事务。因为是三大处女神之一,因此也是贞洁的象征。而Hester背叛婚姻早就已经失去了贞洁的品质。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Hester与haste读音有相似之处,后者意为“草率、匆忙”。Hester嫁给没有感情基础的Chillingworth的决定是草率的,与牧师Dimmesdale逾越道德界限的相恋也是草率的。她的轻率,酿成了苦果。拆开牧师的名字Dimmesdale,Dim的意思是“昏暗的、模糊的”等。Dale的意思是“山谷”,给人幽深阴翳的意象,实际上隐喻牧师陷入令人不齿的恋情、亵渎神职、迷茫痛苦自责的内心。如幽暗压抑的山谷,他的灵魂得不到救赎。而Chillingworth发现妻子的不忠后,用尽卑劣冷酷的手段进行报复,让人不寒而栗(chilling)。他以道德审判者自居,处心积虑对他人进行精神折磨,最后造成悲剧结局。所有一切又有什么样的价值(worth),发人深省。《红字》以象征手法著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应该注意标示名的表层意思,更应该发挥象征联想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其中更为深刻的隐性情感表达。
Aptronym标示名是一种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人物命名修辞方式。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要素,人物形象是否鲜明,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创作的成功与否。就读者而言,对标示名的深刻理解是个由此及彼的过程,而此过程的前提是,必须拥有深厚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积累。汉英文学作品的标示命名都是借用谐音、形似等方式进行双关手法创造性联想的结果。从表层结构入手,通过联想的桥梁,读者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艺术观念,从中获得阅读经典带来的思维升华。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45.
[2]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69.
[3]王绍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谐音寓意现象小识[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4]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9.
[5]杜开怀.小说人物命名初探: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理论为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3).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14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S14474)。
收稿日期:2015-11-02
作者简介:傅玉珊(1981-),女,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人民武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