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搞好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中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质疑,得以深化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一定要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好“语文”。在语文文本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推荐初中名著阅读篇目,还可推荐四大名著阅读,引志学生长期坚持报纸杂志的阅读;其次,找一些优秀的范文佳作给学生赏析,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借用他人成功的写作手法,写学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体会;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
四、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1.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报纸、杂志也要按计划阅读,写好读后感。这样,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争取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拓宽阅读面。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七年级学生学完《再塑生命》之后,可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九年级学完《孤独之旅》之后,可推荐学生读曹文轩《草房子》;而学完《热爱生命》之后,可推荐学生阅读《荒野的呼唤》;等等。
3.制作阅读卡。要求学生把在平时教学的文章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及时摘抄,分类进行整理,并写上简要的内容介绍和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所以,在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读物的广泛阅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