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必须做到的“三有”

2016-03-24 08:55林雪容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有路程教案

林雪容

这两年来我观察了很多老师的课堂,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课堂都有一个共性:他们的教学往往在不需要教的地方花时间去教,需要教的地方反而没有教好。为什么需要教的地方往往没有教呢?因为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教,如何把教学的过程考虑得更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其实,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不但没有让学生学到知识,反而让学生缺少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因为那不是教学的设计,而是知识的呈现。下面,我结合实例谈一谈怎样做才能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

一、做到“心中有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学的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其实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教学是在教师设定的方法中纠缠,学生会学得很累,教师教得也很累。放手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的方法最适合他自己。所以教学需要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寻找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

例如:北师大版90页-91页《成长的脚印》一课。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估算自己的脚印和手印的面积,明天的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学生的作品让我非常吃惊。

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理解、会用而教的。如果教学都是为学生轻松学习而设计,这样的教学只会培养被动学习的庸才,将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激情消失在你设计的轻松学习过程中。反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该是最好的数学教学。

二、做到“心中有内容”

数学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做的一件事:按教材教一遍,甚至连教材中的数字都不敢改一个。其实,有些课的教学改变一下例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得到的思考空间更大。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95页《旅游费用》

教师自编:同学们,有5名老师要带8名同学去“世界之窗”游玩一天。购票方案:A:成人120元/人,学生半票。B:团体(10人以上,含10人)70元/人。怎样购票?学生讨论大约10分钟,然后汇报。

生1:120×5+60×8=1080(元)

生2:70×10+60×3=880(元)

生3:70×(5+8)=910(元)

生4:老师,还有更少的。我们同学们都买学生票,60×8=480(元),老师他们就和旁边的游客加在一起合成团体,70×5=350(元)。这样应该就只要480+350=830(元)

生5的回答让我更惊讶:老师,我觉得生4的做法可以有,但是别人不同意怎么办?因为别人怕你是骗子呢?我觉得你出的题和书上的题有区别,如果大人多,就买团体票,如果小孩多就买学生票,这样最合算。

众生(叽叽喳喳):我也是这样想的,对这种购票,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成人多,还是学生多……

其实教材呈现的就是范例,但是范例是可以改变的,而不能改变的是这个教学内容的本质内容。所以教师要想上好自己的课,重要的不是把例题讲清楚没有,而是是否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了这个内容。

三、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方案,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案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在撰写教案时,都是按照规范的过程写出来,甚至设计好师生对答内容。这实在是不可理喻。备课必须要做到备学生、备教学内容、备教学组织过程、备学生信息反馈、备问题处理策略等,要备的其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所有。课堂,重要的是学生,只有当你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适合他的学习状态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真的开始了。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相遇问题》,过去,我们学过哪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生:(想不起来)没有,不知道,摇头……

师:(微笑)那好!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溜达溜达,谁愿意?

……

在学生溜达的过程中,其他学生漫不经心的说出了三个概念及其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并不时为表演者发出欢声笑语。

片段二:

多媒体出示:“同时、相对、相距、相遇”

师:谁愿意把这四个词的含义演出来?可以找合作伙伴。

生:2人在台上演示。

众生:非常感兴趣,争着对表演过程进一步解说。

师:能演“同时相对出发,并相遇”吗?

众生:(达到学习兴奋点)2人继续在台上演示,师生伴随指挥:1分钟走的路程;2分钟走的路程;3分钟走的路程。

片段三:

多媒体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生:(自觉地)在自由读题

师:这题是老师直接告诉你们答案,还是你们自己来?

生:(异口同声地)自己来!

……

课堂是自动生成的,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要随时知道学生出现问题的节点在什么地方,要能及时解开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节”。在数学教学中,“架桥设梯”是教师必须关注的视角,注意把握尺度,既不能太“露”,造成教学“越位”,也不能太“藏”,使学生“不解风情”而徒劳无获。

猜你喜欢
三有路程教案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立定跳远》教案
多走的路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