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模式对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2016-03-24 08:55齐艳玲王凤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中厂食品专业实践教学

齐艳玲 王凤梅

【摘要】如何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通过探讨“校中厂”教学模式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与研究食品专业教学的现状进一步分析该实践教学对食品专业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 食品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9-01

一、引言

“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运用和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探索“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建立“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对于食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希望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食品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教学活动不加入“实践”元素是不行的,重视实践教学,是教育院校的工作之重,特别是对于食品专业,没有了实践实训环节,就无法摸索理论中的真知真理,无法真正了解食品专业的发展方向。最近,许多院校一直在汲取国外实践教学的先进理念,摸索实践教学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的实践实训基地,但是,真正落实“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的寥寥无几,基地只是一种装饰,一种虚设。然而只有真正地把“工厂”搬到学校中,让学生在模拟相似度高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才有可能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的知识与相应岗位的工作技能相链接,才能帮助学生为进入社会而做准备。

三、建立“校中厂”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1.“校中厂”的实践意义

“校中厂”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厂中校”是以工作为主的实践方式,而“校中厂”是以教学为主的实践方式,对于学校来说是校企合作的创新之举。把“工厂”引进学校,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减少了生产设备的投入,从而降低的生产成本和员工的培训实践与费用,除此之外,企业还能借助学校的人才优势,为了以后的日子里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使食品专业更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企业技术工人组成一支教学队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学习,实现知识与实训的无缝链接,得到了企业的支持与帮助,那么学校的教学压力就能减轻,教学费用也相对减少。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处于真实的企业中,感受真正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在“校中厂”模式中能收获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效益。通过“校中厂”教学活动的进行,企业可以选拔出其中在技术开发和食品生产风方面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储备技术骨干,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了“校中厂”教学模式,企业的管理成本、营业成本、厂房设备的装置费用以及人员的培训成本也会大幅度的下降,而且有了长时间培训的员工,那么生产出来的食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同时参与该活动,可以及时地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得到新的突破和创新的理念。

学校在“校中厂”模式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与企业共建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与内容,使得学校的教育改革更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校中厂”中,教师在与技术工人的交流中也取得了相关的工作经验,教师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双重的身份,就是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当然,“校中厂”模式是以在校生为主要身份的。学生在“校中厂”中参与实践是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被校园文化围绕的同时,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2.“校中厂”的推广价值

到现在为止,各个院校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计划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虽然教育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是还没有给出系统的、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校企合作的指导方案和经验。而“校中厂”模式的出现,就给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建立了新的通道。

实现双赢的局面。学校需要真实的食品生产、加工的环境进行教学。企业需要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需要校方提供方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和科研创新技术的支持。学生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取理想中的职位。这些主体在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给其他主体提供了服务。企业无偿地为学校听厂房设备,也利用了学生的低报酬的专业劳动,保证生产质量,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就利用该教学模式得到实训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校方则节省了教学成本。

实习实训地点建设在学校的内部,使得校企双方在管理层面上实现了无缝连接。现实顶岗操作中主要有三个困难,一是同一个企业无法提供与学生数量相同的相应岗位,学生也就只能分散进行实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二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通常不会让学生独自担任一项任务。三是顶岗实训中的安全问题。然而“校中厂”能改变这个局面,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学习在校园,工作在校园,时间上地理位置上都有着很大的便利性,除此之外还免去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更方便于校企双方的日常管理。

四、结束语

“校中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工厂引进学校,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真正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学习必须的技能。“校中厂”是根据社会需要、根据教学需要的建立的,有组织有安排,对学生也进行了全方面的教学和有差异性的培养,一举多得,是优越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谭海林.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08)

[2]顾鹏程,田林双,马栎. “文工交融、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粮食工程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14(11)

[3]孟鑫沛.高职“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5(06)

猜你喜欢
校中厂食品专业实践教学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