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云,张迪迪
美国传媒教育对我国广电人才培养的启示
陈昌云,张迪迪
摘要:美国传媒教育发展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其实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业界合作共赢、聘请行业专家为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国内新设传媒高校急需破除传统教育观念思想,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平台等方面学习美国传媒教育模式,努力构建重实践能力、显新媒体方向、校企合作共赢、全兼职教师互补的广电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美国传媒教育;广电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广电专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技术崛起,新媒体人才市场需求剧增,各高校纷纷开设传媒专业,但现有广电人才培养多定位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新要求,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表明:“2014年是中国传媒产业走向媒介融合之路的关键时点,也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霸主地位变化的重要节点。”[1]我国“融媒”时代已经到来。在此形势下,我国现有广电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办学条件必须大力改善,尤其要向当代传媒教育最先进的美国学习,从他们的先进做法中获取经验和动力,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的优秀广电人才。
现代传媒教育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院成立于美国密苏里大学,他们于1908年就开启了传统新闻教育模式。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吹响了媒体教育改革的号角。而我国广电专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办学时间短、经验少,当前正面临着媒体转型的巨大挑战。美国作为传媒教育“超级大国”,其传媒学科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传媒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堪称世界典范,可为当前我国广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提供诸多借鉴。
当代美国传媒教育正努力实现通才教育。近年来,美国大学出现了修读多专业的潮流,传媒作为热门专业深受大学生追捧。美国大学大多设有传媒专业,且以精英教育为主,学生可以随时申请,其培养模式多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各传媒院校纷纷打破专业壁垒,在通识层面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从兴趣出发,从实践出发,注重创新,并淡化专业式教育,强调厚基础、跨学科、跨专业,鼓励学生选修“双学位”。如综合性大学纽约大学新闻系实施本科层次的“双学位”教育,要求学生除取得新闻学学位之外,还需具备另一专业学位。而爱默森学院学科设置单一,完全以传媒教育为主,除学习大量专业课外,其通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要求很高,几乎都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要求在广告、公关、媒介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上打破界限,开设专业外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2]。美国传媒教育多采用广义的传媒教育模式,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爱默森学院传播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均属此类,既培养媒体编辑、记者,也培养与此相关的公关、广告、管理人才,横跨传播学和新闻学。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本科生修完127个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要达到80 至85个学分。美国传媒教育开展跨学科专业通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已经成为全球传媒人才培养的借鉴典范。
美国传媒教育以实用教育理念为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一种近乎职业化的教育模式。美国倡导学校、传媒、政府等多方共建传媒人才培养体系,追求实用性和创新性。美国传媒院校的实验设施较为完备,设备利用率普遍较高,很多授课教师常在实验室和机房上课,随时使用设备演示操作。他们还重视实践平台建设,很多高校都创办了媒体平台,如密苏里新闻学院设有《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KBIA-FM电台、KOMU-TV电视台,该台已进入美国电视联播网,成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附属台,装备堪称国际一流,学校还出版在密苏里地区发行的《V0X》娱乐周刊和国际性刊物《IPI全球记者》[2]。这些自办媒体的员工都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实习生组成,教师充分利用校办媒体,指导学生创作、发表作品,学生从中接受实践锻炼,获取工作经验,这种倡导实用主义教育的密苏里“动手做”模式已经得到学界公认,全球争相效仿。美国传媒院校也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如纽约大学新闻系要求学生实习12至14周,修完4个学分,由学校专门配备负责联系学生实习单位的协调员。纽约大学新闻系非常重视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其校设电脑编辑平台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供稿系统相连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紧密跟踪传媒业前沿动态,接受良好的职前培训。
美国传媒院校还非常重视与业界联系,能够充分利用业界教学资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与好莱坞相邻的优势,主动与大型影视公司合作,聘请好莱坞著名导演和公司总裁担任兼职教师,方便学生及时获取影视前沿最新发展动态。同时,美国传媒学院也推动影视行业发展,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设置了世界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此奖项为学院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学校也通过评奖活动引领新闻媒体发展潮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设有密苏里新闻奖,还组建“雷诺兹”媒体智囊团,专门为传媒机构提供策划方案。
美国传媒高校的师资组成主要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但其来源渠道复杂。全职教师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职教师担任,而兼职教师则来自于优秀的媒体一线工作者。一般情况下,兼职教师人数都会超过全职教师,与我国高校完全相反。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012年教师总数为146名,其中兼职教师人数是全职教师的5倍。纽约大学新闻系全职教师仅22名,而兼职教师近100名。爱默森学院全职教师159人,而兼职教师有175人。我国传媒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全职教师。另外,美国传媒高校普遍强调教师的媒体工作经验,重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传媒院校招聘教师不一定要求高学历,但非常重视是否具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要培养硕士以上层次的新闻人才,其毕业生闻名海外,但其专兼职教师却很少拥有博士学位,来自媒体一线的低学历兼职教师人数也超过全职教师。
对比美国传媒教育,我国现有广电人才培养尤显落后,急需借鉴美国先进的传媒教育经验,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复合式应用型广电人才的培养工作。
首先,改革我国广电人才培养体系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我国广电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源自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传播学等学科,文科背景较重,主要重视文学知识和新闻理论传授,淡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借鉴美国传媒人才培养理念,我国现有广电人才培养必须彻底摒弃“重道轻器”的思想,汲取美国传媒以实用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改变传统广电教育注重单一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3]。2013年,教育部新版专业目录调整了传媒人才培养结构,将原属中文学科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调整至艺术学科,并新增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等与工科关联密切的传媒专业,体现了传媒人才培养向理工科转型的专业理念,强调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具体落实到培养实践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传媒工作者具备多岗位技能,既精通采访、撰稿、摄影,又能够处理文图、掌握媒体传播技术,甚至具备全媒体能力[4]。国内一些高校已开始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之路,诸如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广学院、黄山学院等院校纷纷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在培养“一专多能”型传媒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大力推广。
其次,现有培养广电人才的课程体系需要调整。相较于美国传媒教育注重通才教育而言,我国传媒广电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单一,多局限于文学、新闻理念、广电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对金融、计算机、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学生不具备跨专业跨岗位的工作能力,必须调整当前广电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传媒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的优化组合,突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增加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媒介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5]。另外,我国传媒教育课程体系还需增设专业实践课程,尤其要突出新媒体方向,增加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视频编辑制作技术等课程,大幅度提高实验实践课程开设率,增加三维动画、非线性编辑等应用实践课程课时,确保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40%,并积极向美国学习,将这些课程开在实验室,让学生当主角,在实验实训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再次,为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国广电传媒院校还需大力开拓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通过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场所。一些新设广电传媒院校受限于办学经费和场地,实验开课率低、实习实训平台明显不足,无法实现应用型广电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传媒教育落后于美国的最大特征,改革已刻不容缓。从美国传媒教育积极倡导学校、政府、企业合作共赢的经验来看,我国广电传媒教育要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的支持,大力实施“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工程,努力开拓校外实践平台,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场所,又可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提供平台和机会。2010年,浙江传媒学院争取到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建,3方签订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建浙江传媒学院的协议》。按照协议规定,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为该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研究环境。国家广电总局甚至承诺适时安排该校教师到总局直属单位挂职锻炼,并支持该校学生到全国广电系统相关单位实习,这种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方式助推了浙江传媒学院飞速发展。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与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星光影视园实践教学基地,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了优质的实训平台。
最后,我国广电人才培养还应解决传媒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新成立的广电传媒院校较多,各校普遍面临专业师资不足难题,尤其是灯光、照明、导播等专业性较强的师资更少。在此形势下,新成立的广电传媒院校应学习美国传媒教育师资多采用兼职的模式,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向媒体引智,从各级媒体机构中高薪聘请有长期工作实践经验的优秀媒体人才,让他们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这既缓解了师资不足之急,又可以让学生及时学到媒体一线知识,增强实践才干,可谓一举多得。现在不少高校也积极尝试,如安徽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主动聘请黄山市宣传部、日报社、电视台、文联领导,传媒公司老总等一线人士组建院务管理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他们主讲专业核心课程[6],收效良好,值得效仿。
我国正迈入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强有力挑战。原有广电人才教育理念落后,办学资源短缺,新成立的广电传媒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现行广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创新。新成立的广电传媒院校要充分借鉴美国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媒介融合”理念,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突出新媒体方向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实施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程,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场地。同时,还要主动面向媒体一线,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缓解师资紧缺的矛盾,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知识,跟上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教育的新形势,顺利完成传媒院校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陈作平.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现代传媒,2007(6).
[3]宋永琴.国内高校推进媒介融合型教育的“冷”思考[J].现代传媒,2012(9).
[4]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0(11).
[5]花叶.广电教育应注意培养媒体融合型人才[J].新闻世界,2014(11).
[6]坚斌,方婷婷.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编辑:张齐)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109-03
作者简介:陈昌云(1972-),男,博士,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传播;张迪迪(1992-),女,硕士,蚌埠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传播。
收稿日期:2016-02-24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院级重点项目“媒介融合时代的广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研究”(2015jyxm04)。